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三1947年,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回顾几十年国内报纸,总有一家最受知识界和大读者欢迎,成为舆论重镇。它的销数不必是最的,但代表公众意见,开创一代风气,成为权威。亥前后的《民立报》———包括《民呼》、《民吁》,民初年狄平子主持的《时报》,‘五四’前后的北京晨报》,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大公报》,当前的文汇报》,都起了这个作用。”(徐铸成《报人张季先生传·引言》)。其中以《大公报》执舆论牛耳的间最长。这张老报纸由应敛之初创于1902年的天津法界,但它在言论自由史上最辉煌的跋涉开始于926年,这是邵飘萍、林白水在北…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随想录>最初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①.<大公报>历史上形成的"文人论政"传统在"文革"后得到了有限度的恢复,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和作为"政治窗口"的媒体角色构成了<大公报>新时期的言论环境,这对于<随想录>的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①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代的重要文化企业,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对近代社会变迁有积极推动作用.而在成就商务印书馆突出地位的众多原因中,广告不可或缺.在<大公报>上,商务印书馆运用系列广告、形象广告、赠品广告等多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推介各类书籍,为推进近代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透过<大公报>广告的内容,可以对商务印书馆的经营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近代报纸广告的社会意义作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与南京政府初期之裁兵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随着北伐成功以及中国形式上统一,裁兵运动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大公报>认为裁兵不仅反映了民众呼声,亦是救民众于灾难之中的一项重要行动,遂担当起舆论鼓吹的角色,为裁兵运动大声疾呼,力图促进各界人士共同推动裁兵事业取得应有之绩效或实质性进展.该报详细报道了裁兵运动发展的全程并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此次裁兵的缘起及其失败的后果.  相似文献   

6.
<申报>作为局外旁观者,充分关注长沙抢米风潮之前因后果,以及事变过程中复杂的官绅关系,其相关报道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借此发挥其舆论功能,极力为宪政作舆论鼓吹.<申报>最后归结以速开国会为解决民变问题的根本主张,恰与当时立宪派发动的方兴未艾的国会请愿潮流相一致.这正是<申报>的舆论取向与宪政改革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上传统小康思想的内涵 "小康"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国产"概念,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首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诗句.据考证,<民劳>本是为劝告周厉王安民防奸所作,即该诗写作时代应是公元前9世纪,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诗界革命"运动的响应,清末<大公报>刊载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时事性,"救亡"、"启蒙"、"女权"等与时事相关的重要主题尤为突出,这是由<大公报>的宗旨和风格,以及其作为报纸这一载体的特质所决定的."诗界革命"运动所利用的现代传媒、所带有的政治意图,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加强和凸显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其美学意义则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9.
报纸是近代主要的大众传媒,广告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对于当时的经济有积极促动作用,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大公报>与<申报>为例,对其广告的社会价值进行全面分析,以期对认识当今广告的社会价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吴鼎昌将舆论、信息、政治、经济四者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出发,吴鼎昌是“四不主义”的始作俑者和修改者,是“文人论证”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从政治视角看,《大公报》是吴鼎昌攀登仕途阶梯的政治筹码,他看重的是报刊舆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经济视域下,吴鼎昌是新记《大公报》名义上的出资人,其借用银行的资源和资本,控制了《大公报》的资本来源与股权分配,并成为了报纸实际意义上的“把关人”。同时,他也将《大公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1.
点校本<明史>(以下简称<明史>)卷88<河渠志>6第2156页载:正统九年,"广济民言:‘县与邻邑黄梅,岁运粮三万石于望牛墩.小车盘剥,不堪其劳.连城湖港廖家口有沟抵墩前,淤浅不能行船.请与黄梅合力浚通,以便水运.'并从之.  相似文献   

12.
《民本经济新论》 新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炳洲同志专注于民本经济研究十年有余,是中国民本经济问题研究的拓荒者和积极倡导者之一.早在1993年,他写成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民本位 股份化>公开发表在<江汉论坛>1994年第3期上.可以说这是严炳洲同志所思索的"民本经济"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13.
张洋 《理论界》2014,(3):126-128
当下学界对吴鼎昌与新记《大公报》关系的定位主要依从出资人与报人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吴鼎昌可以算作报人;但究其终身,他是政治家;在任职《大公报》期间,他的主要身份是银行家。因此,对吴鼎昌与新记《大公报》关系的研究,可以从报人、政治家、银行家这三个维度解读二者关系。在经济视域下,吴鼎昌是新记《大公报》名义上的出资人,其借用银行的资源和资本,控制了《大公报》的资本来源与股权分配,并成为了报纸实际意义上的"把关人"。同时,他也将《大公报》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吴鼎昌将舆论、信息、政治、经济四者构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了良性的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鉴于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担忧,知识分子不再延续白色恐怖下的缄默,而是采取各种方式对国家的出路发表意见,希冀能影响当局.报刊议政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是非党派知识分子论说的园地,<再生><时代公论>则代表了党派知识分子的心声;前者是于1932年5月作为在野党面目出现的国社党的议政窗口,后者作者主要是南京中央大学的教授,可以视作国民党党内知识分子的言说阵地.  相似文献   

15.
徐平根据多年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写成<羌族社会>(1993年),使羌民的真实生活得以完美再现.徐著面见读者,热论不减,为丰富对话,作者近年又多次回访羌村,补充和完善旧作,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文化的适应和变迁>为名再版.细读新版徐著,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王欣瑞 《天府新论》2009,(6):126-129
新闻媒体与民国社会史的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热点,但《大公报》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及。《大公报》是民国时期影响广泛的报刊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公报》以深切的人本关怀精神,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它呼吁关注民生,主张政府参与,并在乡村建设运动高潮期间推出《乡村建设副刊》,为乡村建设事业创造舆论平台。《大公报》既反映了时人关注的社会焦点,也起到了为乡村建设运动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今天解读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求是》杂志第三期刊登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的文章:在坚持正确导向中画好同心圆。文章指出:核心要点:网络已经成为舆论主阵地,网上舆论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能不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关乎人心安定、社会和谐,关乎事业成败。如何有效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报刊近代化是与半殖民地化相伴而生的,自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报刊舆论主权如同政治、经济权利一样,严重丧失.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深感报刊舆论主权丧失的痛楚,以及重建舆论主权的时代使命.他们冲破重重困难和阻碍,为创办一份真正替中国人说话的报纸而奔走.作为当时国人的代言机关,<时务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成功重建.北方的舆论阵地<国闻报>,在争取话语权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任何侵害中国主权的外报言论,该报决不保持沉默,与外报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19.
孙会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57-160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征婚广告是我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到1936年共有72则这类广告,这是我们研究近代广告业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征婚广告的原因、内容及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中国征婚广告的发展、变迁进行探讨,以对中国广告史的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当前最具权威性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然其在某些方面或亦可商.文学、君位、券书、死难、很刚、地力、君上、刺杀、必然、专制、死刑、一举千里诸词<商君书>即已出现,而<汉语大词典>所用书证均晚于<商君书>.死力、死人、国位、奸民、善民、良民诸词的某些义项<商君书>即有使用,而<汉语大词典>并皆失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