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标榜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开始实行宪政,从形式上看继承了孙中山的宪政主张,但从实质上看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实现宪政的途径、政权组织形式、党政关系、三民主义等宪政主张,结果没能挽救其失败命运。  相似文献   

2.
王运红 《理论界》2006,1(10):136-137
以保障人权为终极价值的宪政,属于自由主义的范畴,从这一角度审视历史,近代中国的“宪政”纯属一个伪命题。这首先是因为近代中国根本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事实;其次是因为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没有出现宪政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3.
宪政维度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宪政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宪政理念、基于宪政理念而设计并运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宪政运动来理解。政治文明和宪政紧密相联。当代人类社会追求的政治文明应当是宪政下的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宪政、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党的领导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宪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从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全方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体系.从现实性的角度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人性:宪政的基础与终极关怀——西方国家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政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人性的预设是宪政之基础,即从人性恶的基础上产生了宪政;宪政的终极关怀是为了人性,即为了人性的自我完善,为了人性的真正自由.从人性的双重性来考虑和分析宪政--以人性恶的预设来对待执政者,以人性善的视角来关怀民众,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宪政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人本宪政是以人为本与宪政思想的统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主要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政和陕甘宁边区宪政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主要包括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前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本宪政两个时期。党的人本宪政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本宪政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变迁经历了从沉睡、萌芽到觉醒的发展轨迹。三十年来公民宪政意识变迁的基本特点是: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公民宪政意识与宪政制度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公民宪政意识的觉醒具有相对普遍性;现代信息科技在公民宪政意识发展中扮演着特殊重要的角色;公民宪政意识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现代民主国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建立,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本文从宪政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特性进行考察,分析二者的共生价值,并对社会主义宪政在当代中国的模式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及政党制度方面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真梳理百年来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能够总结出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中国宪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宪政的基础、主题和关键,在于发展民主政治,离开人民民主、公民权利、就淡不上宪政。二、宪法是宪政的依据,宪政是宪法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迸宪政。既要学习、汲取西方国家有益的经验,又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政推进中的若干关系,即宪政理论与宪政实践的关系,观念变革与宪政推进的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宪政实施与宪法监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邹焕梅 《齐鲁学刊》2007,(6):150-153
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路径应当是:完善现行宪法,从政治宪法走向宪政宪法;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从宪法实施的制度缺位走向制度保障;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从党领导下的宪政走向宪政体制下的党的领导;更新公民宪法观念,从权力本位观念走向权利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看,世界上存在两种类型的宪政运动:自由主义宪政运动和民主主义宪政运动。法治是宪政的自由理想和民主理想的共同承载者,宪政中国建设应以法治建设为核心,而依法执政是我国建设以法治为核心的宪政的首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现代国家运用良性宪法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现代国家的标志。从本质上说,宪政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机制,也是国家权力部门内部的平衡机制,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机制。宪政是建立在宪政理念、宪政文化和法律制度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对诸如法律、正义、自由等关键词的重构这两个角度重新理解宪政主义,宪政政府的存在离不开以下条件:作为强势意识形态的宪政政府观念的盛行;体现宪政政府观念的成文宪法或不成文宪法的生成;确保宪法实施的制度性基础;支撑宪政政府制度性基础的稳健经济.  相似文献   

14.
宪政制度是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演化的结果。从救亡图强的目的出发 ,近代中国在学习宪政的过程中 ,未能深入分析宪政的涵义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 ,而是将宪政作为救国图强的必经之路 ,进而甚至将宪政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 ,而忽视了近代中国缺少宪政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 ,因而注定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前提、宪政建设的基础、根本要求、宪政建设的重点、实施步骤的思想作了探讨与阐述,指出邓小平宪政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其宪政思想几经变迁。梁启超在宪政理论模式选择上变动不居的同时,对宪政内在的认识却是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看似混杂或前后矛盾的思想蕴含着不变的追求,即追求中国宪政体制,并不断构建与完善他的独特的宪政理论体系。他的易变是"君子之变",进步之变。解读梁启超的宪政理论,一定要把他的思想言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才能知势论人。截取梁启超的个别言论以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难免片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宪法变迁和宪政发展历程.它经历了晚清预备立宪时期的宪政运动,北洋军阀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立宪和宪政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立宪和推动这几个宪政运动阶段.深入研究百年中国的宪法变迁和宪政运动的发展,有益于我们从中汲取立宪和宪政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宪政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前陈独秀的宪政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由民主主义色彩,在理论上以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说为依据,在现实中以欧美发达国家为蓝本,民主、人权、法治构成其宪政思想的三大基石。五四后伴随着由自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陈独秀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宪政制度,以此希望建构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立劳工专政的劳动阶级国家、实行民治,是其这一时期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时代环境和救亡图存的急切心情,既促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升华,也造成了陈独秀宪政思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英、美、法违宪审查制度的宪政理念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雪峰  李勇 《学术研究》2003,(10):62-65
英国议会至上和美国三权分立构成了当今世界两个制度设计的基础模型。这两种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许多现代民主国家的制度设计就是这两种基础模型张力之间的“兼容体”。违宪审查制度取决于宪政体制之内的“宪政基因”———宪政理念及制度模式的选择。从西方国家的宪政经验中探索违宪审查制度对宪政体制、宪政理念的依附性 ,可以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