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玉英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5-149
前蜀建立后,王建的假子作为创业勋臣,出将入相,盘据要津,在前蜀军事、政治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东出伐岐,连克秦、阶、成、凤四州;西败南诏,安定了前蜀的西南边境;但在后唐伐蜀之战中诸假子不战而降,导致了前蜀速亡。身为权要,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漩涡中:王宗佶争立、元膺之乱及王衍继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假子都参与其中对前蜀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假子们贪赃枉法,擅作威福,也加剧了前蜀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2.
田玉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45-149
前蜀建立后,王建的假子作为创业勋臣,出将入相,盘据要津,在前蜀军事、政治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东出伐岐,连克秦、阶、成、凤四州;西败南诏,安定了前蜀的西南边境;但在后唐伐蜀之战中诸假子不战而降,导致了前蜀速亡。身为权要,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漩涡中:王宗佶争立、元膺之乱及王衍继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中假子都参与其中对前蜀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假子们贪赃枉法,擅作威福,也加剧了前蜀政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3.
薛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2):84-90
前七子与李东阳之交恶,历经了一个由摩擦到对立的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郎署文学意识的觉醒与人格意识的彰显、明人矫激意识的影响、时代主流学术转向之浸淫,是几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导致了前七子与李东阳之交恶。由此可窥明中后期主流文学宗尚转向之轨迹,有助于把握明代主流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童力群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112-114,119
祁山堡是曹魏的重要营堡。祁山堡的确易守难攻。蜀军在街亭战役中没有攻下祁山堡。因为祁山堡的牵制,蜀军在祁山一带滞留两天后再实行各路出击。这个“滞留两天”,导致了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天水太守马遵回到了上邦城,进而导致了魏军马遵部固守上邦城、魏军郭淮部取得列柳城之胜、魏军张郜部及时赶到街亭。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战略重点是安定郡。马谡是在向东北方向挺进的途中驻扎在街亭的。马谡与张郜对阵的街亭战斗是一场遭遇战。正是祁山堡使蜀军滞留两天,才导致蜀军马谡部守街亭进而失街亭。 相似文献
5.
明朝理学治国的政策使宋儒理学大肆侵入文学,造成了严重的文学危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开启了复古运动来抵制这种侵入,并采取了具体的策略:通过对文学与道关系的梳理来重新确立文的独立,对情进行重新认识并还原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对归与途的理解辨析了复古的具体主张.这次复古运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理学的侵入,促进了文学的独立与发展,也使文坛开始活跃. 相似文献
6.
对明代前七子李何之争的文艺现象进行了反思.李何之争是李梦阳文艺思想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历史对于李梦阳的评价是不公正的.李梦阳的文艺思想有三个特点.(1)李梦阳在探讨何者为文艺"法式"的问题上,主张学习古文的结构规律,他不仅强调"文必有法式",主张文学创作要学习古典法式,而且还重视法式的灵活运用.李梦阳认为艺术创作要"应诸心",他这样认识文学创作是具有真理性的.(2)李梦阳把写字与作文做比类,这是符合艺术规律的,这样并没有什么错误.任何一个人,绝对不会主张文学创作要搞"模拟剽窃"的.后代文人把李梦阳关于写字与作文作比类的思想,认定为文学创作模拟理论,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3)李梦阳偏好雄浑深厚的文学风格.在争论中,他不仅反对何景明偏好清俊响亮的风格,指责何景明的主张是"同室操戈".这些思想不免有些狭隘偏激之乖. 相似文献
7.
赵红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7-109
学术界过去一致认为明代的文学复古是在前七子形成后才开始,实际上从明初就已经开始了。本文主要探讨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前七子”兴起之前,储、邵宝等人对文学复古运动的贡献,以及文学复古主要领导人李梦阳的复古主张。 相似文献
8.
郭皓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84-90
明代前七子的崛起,是政坛南北之争在文学领域的集中反映。前七子矛头所指———台阁体和茶陵派,是南方文风的代表;前七子倡导的秦汉文风和盛唐诗风,则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此前,南方文人在明代政坛和文坛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前七子标榜汉、唐,含有为北方文化争胜的意味。前七子复古运动的沉寂,亦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分化有关。对宋型文化的反省,是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前七子”复古诗学兴起的历史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宏洲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48-52
关于“前七子”的诗学理论前人已多有论述,且褒贬不一,本文无意于就此再着笔墨,而是力求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的历史语境及学理逻辑,对这一问题的梳理也许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前七子”诗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查清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105-109
前七子走上从格调入手的拟古之路 ,他们确立唐诗接受的范型、美学视角、方式方法、终极目标及相关原则 ,构成了格调论唐诗学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佩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34-136
张籍一生中创作诗歌400多首,王建有500多首。在他们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亦即各自的创作中期,分别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他们诗作中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毛湛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24-26,29
汪懋麟是广陵词坛领袖王士禛的高足,由于受到其师的影响,表现出和王士禛极其相似的词学观,即以"神韵"论词。此外,在作词的具体实践中,两人在词作题材和风格、作词主"神韵"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论辛亥革命前张謇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1,38(1)
张謇于20世纪初跳出地方实业与教育的圈限,开始以实业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投身于改造中国政治的激流之中。他试图以君主立宪来重构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此目的,他不仅毫无畏惧地奔走呼号,而且脚踏实地地从多个方面推进他的政治计划。或著文立说,或游说清廷;或策动权贵,或抗论议坛,或组织请愿,其韧性的“准革命”的奋斗精神足以表明他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有勇气且最具品格的民主斗士,而非所谓的改良主义者或保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李华瑞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1-6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15.
16.
吴从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61-65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菁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创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厚。这种厚的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绝句思想内容的充实丰厚,性情意绪的真朴内敛,风格特色的含蓄深曲,艺术构思的缜密细致。无论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成,王昌龄的绝句都与厚这一审美范畴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8.
华建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2-17
姚剧《王阳明》塑造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真三不朽”的圣贤形象,王阳明一生为社稷和黎民百姓立德、立功、立言,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在“致良知”的人生境界中.姚剧《王阳明》全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坎坷和美好的一生,性格鲜明,气势恢弘,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完人的形象,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于展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69-73
自中唐德宗贞元至文宗大和年间,七律创作蔚为大观,中唐诗人们创造出了韵律轻松、结构澹荡、平易晓畅的七律。作为贞元后期至元和年间在诗歌创作领域最早起来追求尚实、尚俗创作倾向的先行者,诗人张籍、王建各存有七律八十一首,大多是社交应酬之作,他们赠酬送答七律表现出鲜明的通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