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 1 90 3年开始 ,第一次把叔本华思想介绍到中国。通过他的传播、介绍与推崇 ,叔本华哲学思想开始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并接受。以叔本华为源头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王国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虽然不是第一个将尼采的名字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他是将尼采生平和重要学说比较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他也结合康德和叔本华哲学,把尼采的思想转化吸收到他的美学理论之中.本文论及王国维所翻译的三篇尼采论文以及他自己的一篇重要撰述<叔本华与尼采>;文章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尼采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笔者在搜集王国维与尼采关系时发现了王国维有关论自杀的文字,于是也就从叔本华、尼采的"天才"和"意志"论附带探讨了王国维对自杀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是西方美学由古代向现代转型中一位重要的美学家,王国维则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正是通过王国维的努力,“从此西方的‘美学’、‘美育’等概念以及叔本华、康德、席勤、尼采等人的美学思想、文艺观点,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所接受.”王国维早期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于1904年发表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等重要的美学论文中.由于这一时期也正是王国维沉潜于叔本华的哲学中为之陶醉并以之“为伴侣”的时代,因此,在他的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叔本华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鲜明印痕.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均体现了其悲剧思想对西学、佛学和老庄的熔铸性,开创中国美学研究之先河。王国维悲情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与叔本华悲剧精神的互通;二是认同佛家的涅槃,和叔本华倡导的解脱殊途同归;三是包涵老庄的"无为"、"无我"等传统底蕴。重新认识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和悲情意识的源头,理解王国维对中西印等文化传统的沟通、合流、熔铸,才能理解和把握王国维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大创制。  相似文献   

5.
试论李大钊历史唯物主义美学观吴加才本世纪初至二十年代,是中国美学史的转折时期。中国近代美学开始产生与发展,王国维等人学习并陆续把叔本华、康德、尼采、席勒等人的哲学、美学、文艺思想介绍到中国,运用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文艺批评,而有别于中国古典美学,从此,中...  相似文献   

6.
论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蔡函甫叔本华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悲观主义哲学家;王国维则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文化巨匠,享誉中外的一代国学大师。东方佛学曾对叔本华哲学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启发作用,而叙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美学观又...  相似文献   

7.
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梁涓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生于1877年,卒于1927年。他是我国近代的一个著名学者,是最早把西方学术思想引进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其思想受康德、叔本华影响很深,尤其是后者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他影响甚大。在1903-1...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受叔本华影响很深刻,这无人敢轻易否认。但在理智上,王国维在为学和为人两方面,都告别了叔本华,并转入对康德的研究。叔本华是王国维通往康德的桥梁。王国维的道德感,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很强烈。道德高于知识,道德是社会长治久安之道。彰显道德的价值,这是王国维化合周孔和康德思想的结果。康德构成了王国维美学道德走向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王国维早期思想发展与德国哲学家泡尔生(FriedrichPaulsen)的联系,分析了泡尔生在哲学观和有机论的历史观两方面对王国维早期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并揭示了在王国维接受和疏离叔本华哲学的过程中泡尔生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论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本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因其浓郁的悲观色彩和过多的西方话语一直受到学界的批评。其实构成王氏接受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文化先行结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才是重要的,同时王氏悲剧思想与晚明清初之际的悲观主义文艺观念确实有着诸多暗合相通之处,换言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并非西方话语的移植和搬用,而是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王国维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叔本华美学.通过对康德、席勒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吸收,王国维形成了新的美的本质观,即美(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和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缔造者之一 ,是中国最早提出比较完善的美学本体论来的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基本上援自叔本华的生命哲学 ,但王国维融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他自己的人生感受 ,又有重要的创造 ,是典型的中西合一式。他认为 ,美是超功利性的 ,是直观的对象 ,是物我两忘的状态。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反映了他思想的内在矛盾 ,亦折射出时代的某些风貌  相似文献   

15.
"忧生忧世"思想是王国维用来衡定境界高低深浅的主要标准,与衡定境界是否成立的"真"的思想,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忧生忧世"直接承袭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艺的精髓,也切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人生体验。"忧生"重于"忧世",比较多地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文艺理论的某种偏离和深化。在这点上,也显示了"境界"说是中西文艺思想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从1904年6月开始,王国维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1908年12月,他提出境界说,整合了康德、席勒等人的德国古典美学思想,向中国学界介绍了极端的和拘谨的两种浪漫主义文学。1908年,鲁迅向中国学界介绍了以拜伦为代表的奔放的浪漫主义和以施蒂纳、尼采等人为代表的极端的浪漫主义。同年,周作人向中国学界介绍了赫尔德的文学思想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想。之所以每一个人介绍的思想不同,是因为他们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经过有意识地比较选择。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4年时间,他们使我国文学理论界获得了自1750年至20世纪初的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从而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格局,这也是对中国传统诗学思想的否定或者重新阐释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1877—1927),清末民初的著名美学家。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是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在《宋元戏曲考》中也有论述。王国维曾致力于康德哲学研究,因读不懂康德的书,转而研究叔本华哲学,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服膺于权本华哲学,并回过头来,以叔本华主义的目光重读康德。1907年,在王国维思想中发生了一件值得注意的变化:他发现康德、叔本华哲学有“不可恃处”。他说:“余知其理,而余又爱其谬误。”因此认为“当今之哲学,大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在“境界说”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佛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叔本华、尼采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王国维的创作和学术研究。准确把握源自多方面的学术文化背景对王国维的影响,不仅可以观察到一代国学大师思想的开放性、兼容性,而且可以更科学地评价他在中国思想史、美学史、文学史以及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写作《红楼梦评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这篇论文的写成,是他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自然延伸与继续发展。王国维早就用佛家眼光即"天眼"去看待人生。因此,《红楼梦评论》关于人生苦痛与解脱的哲学底蕴的核心观念主要源自佛家而不是叔本华。曾受东方佛教影响的叔本华厌世哲学使王国维进一步从理论上完成对人生的悲观看法,进而使他形成宗教化特别是颇具佛家倾向的美术观及文学观,以致把《红楼梦》几看成一部解脱人生苦痛的佛教文本。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一生学术三变,起先潜心于康德、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继而开展宋元文学研究,最终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钩沉发明,成果粲然。尤其是王国维在《古史新证》等著作中论证周世系确实存在,推想夏后世存在无误,并强调“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表示与胡适、顾颉刚“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通过对王国维学术叙论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种群的根脉。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探寻、求信与确认,有助于中国人确定历史认同,维护民族自尊,也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