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清王朝中排外势力的控制,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40多年的黑暗统治,也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暂时确立和稳定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政变的主导人是慈禧太后,而影响局势的核心人物却是洋务派的早期代表奕訢。因此研究这次政变的过程,剖析奕訢粉墨登场的情况,对了解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兴起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手抄本《逆党祸蜀记》是同治年间汪堃辑录的。所谓“逆党”,是指咸丰末年执政,咸丰帝临终时指定的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等人。他们以端、肃为首,想自己揽权,阻止慈禧垂帘听政,是慈禧的政敌,后被诛杀,故称“逆党”。但是,《逆党祸蜀记》所记载的,主要不是这个“逆党”的事情,而是一八五四年(咸丰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时值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辛酉政变”有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它是洋务派奕訢等与顽固派之间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试就奕訢同顽固派的矛盾及其在“辛酉政变”中的作用、影响等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请大家指正。1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十多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一方面,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蓬勃发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英、法、俄、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趁火打幼,继续扩大它们的在华“权益”,清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双重打击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统治,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一批人逐渐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他们反对恪守祖制,主  相似文献   

4.
正肃顺在道光时就是一个闲散的宗室成员,没有什么实职。但是,咸丰登基不久,他就得到重用,由内阁学士、护军统领一路升到礼部、户部尚书。虽然没入军机,却是咸丰身边经常出现的人,咸丰怎么就看上肃顺了呢?显然,肃顺是个有见识也有胆识的人。在一堆养尊处优、百无一能的满人中,能出这样一个人,心高气傲是免不了的。看不起身边的酒囊饭袋,是有才之人的共性。皇帝喜欢肃顺,多少是因为太平天国军兴,派出的满人大臣一个个都不顶用,肃顺"满人没用"的说法,也就进了咸丰的心里。作为一个满人,看不起满人,  相似文献   

5.
论辛酉政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1年11月在北京发生的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是清朝后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这次政变结束了以肃顺为代表的排外势力控制清朝政治的局面,揭开了慈禧太后在中国四十多年黑暗统治的序幕,为正在结集中的奕诉洋务势力揽权当政造成了机运,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近代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合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确立,是从辛酉政变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博弈论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工具.在"辛酉政变"中,对阵博弈的一方是慈禧与奕訢领导的帝胤贵族,另一方是以肃顺为首的的宗室贵族;前者是君权的化身,后者是相权的代表.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列国介入"辛酉政变"参与博弈,并且在其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甚至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因此,"辛酉政变"在国内,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博弈;在对外关系上,则是妥协与固守的博弈.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由于慈禧、弈訢集团与西方列国的利益共存,使双方最终走上妥协与合作,从而达到晚清政治格局博弈的一种纳什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1861年11月,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勾结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发动了“辛酉政变”,亦称“祺祥政变”。政变前后,清廷对曾国藩的使用方针有什么变动?由此引起的湘系势力的涨落,对晚清政局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锡缜(1822—1884?),原名锡淳,字厚安,号渌矼,博尔济吉特氏,正蓝旗蒙古人。其父桓靖公曾任西安参将、直隶总督等官职。他做官较晚,34岁以前基本陪伴其父于任所,游历过陕、甘、青、江淮、河北等地。其间拜访名师,学习汉文诗文典籍,参加过数次科举考试,终于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步入宦途。初任户部郎中,但因与尚书肃顺相违,不  相似文献   

9.
定陵在清东陵裕陵西面四里的平安峪,合葬着清文宗奕和孝德皇后萨克达氏,为清东陵中的第四座帝陵。平安峪在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由奕钦定为万年吉地。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开工兴建,至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蒇事。定陵营建之初就发生了“规制之争”,遗存样式雷图档表明,定陵规划设计曾拟订多个方案:定陵设计或效仿慕陵,或恢复祖制,或两者兼顾。最终,定陵建筑采用宝华峪吉地规制。论文分析了定陵建筑采用宝华峪吉地规制的原因。定陵地形陡峭,里程短,布局紧。由于慕陵改制的影响以及风水地势的限制等因素,在恢复以往祖制的同时,定陵建筑形制与布局也形成许多独有的特点。定陵规制是承上启下的,在清陵制度的发展史上,定陵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0.
<正> 奕訢是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奕訢洋务思想的发端,与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咸丰皇帝去世前几个月的经历很有关系。因而,对这一时期奕訢的所作所为及思想演变作一番考察,有助于了解奕訢其人,对于洋务运动史的研究也不无裨益。一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咸丰初封为恭亲王,一八五三年二十二岁入值军机,此为有清一代二百年历史所罕见。但是,一八五五年,奕訢为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谋取太后封号,触犯  相似文献   

11.
奕对近代外交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实绩 ,但他的意识却未能突破古代“夷夏大防” ,以及在“战抚”之间、“臣夷”与“羁縻”之间选择的思想体系。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不自觉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2.
1861 年11 月,北京政变发生。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辅政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恭亲王奕
奕訢辅政之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扩大督抚权力,形成中央权力的下移,出现了“督抚专政,内轻外重”
的局面;提倡洋务运动,由发展军事工业开始,进而兴办一大批民用工业,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及资本主义的形成;改
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实施了“借师助剿”计划;设立总理衙门和驻外使馆,改变中国历来
以天朝自居、以维系华夷秩序为目的的外交观,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以往,史学界普遍认为咸丰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英法侵略者始终采取了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他是地主阶级投降派的总代表。但是,近来有人通过对咸丰帝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对英法外交政策的考察,认为咸丰帝此时并没有彻底投降,而是采取了一种谈判议抚和武裝反抗相结合的双重性外交政策,而且在这种双重性的外交政策中,其侧重点在于武装反抗,因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朝辛酉政变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丰十一年 (186 1)发生的清朝宫廷政变 ,是晚清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动。它明显地改变了晚清历史的走向和格局 ,历来受到中外史家的重视。但以往的研究格外注重这场政变的原因及其结果 ,对政变过程本身却迄今未予关注。本文逐一探讨了政变的启动阶段、推进阶段和决胜阶段 ,以求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奕讠斤在近代史上以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和举办洋务著称,对他在近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很少有人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在此从奕讠斤的教育改革与实践入手,对其在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立的开创之功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刘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顺人.生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1883年中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同年返川省亲,因母病在家奉母.1885年春母丧服阙,于1888年赴京任职.1898年戊戌变法时参预新政,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刘光第被捕遇害,时年四十.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四年九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十月下旬,双方几十万大军在山海关长城一线激战正酣,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从热河滦平秘密回师北京,推翻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把持的北京政权,史称“北京政变”.对这一历史事件近来已有人撰文论述,但笔者感到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对其再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德初年,刘瑾为打击谢迁等异己力量,连坐全体“余姚人”的京官仕途,兴起“余姚人毋选京官”之事,反映了当时以谢迁为中心的阁臣与宦官、阁臣与阁臣之间的政治人际生态。“余姚人毋选京官”之事,折射出谢迁的政治人格,展现了以谢迁为代表的传统士人的君子气节和从道不从君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一八五六年至一八六○年间,以英法为元凶,俄美为帮凶的资本主义列强再次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造成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咸丰帝所执行的时战时和、战抚不定的动摇政策却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临”、“望”、“紧”、“贤”等从“臣”汉字的形体结构,认为今天的“臣”宇字形有两个源头:其一,“臣”像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其义乃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臣仆”等义,是为正解;其二,“臣”像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误解和讹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