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直拥有亚欧大陆的霸权.许多学者把这种结果要么归结为军事技术因素,要么归结为一种神秘主义.本文认为,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游牧民族对外部的取向,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势也来自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
广袤无垠的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空间。但是,在广袤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的牧场是有限的,牧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牲畜提供的生活资料也是有限的、紧缺的。而游牧经济正是在这种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包含着游牧经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合理内核,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这些生态意识对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具重要的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关于吐谷浑游牧经济商业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谷浑在4世纪初有少量农业和手工业,不过仍以游牧畜牧经济为主。吐谷浑地区主要属青藏高原,乏草木,少水潦,多不毛之地,“贫多富少”。后来。由于吐谷浑介入了丝路贸易,常通商贾,国富民强,不仅民慕其利,而且国家也靠商业收入支撑。虽然吐谷浑有时也象一般游牧民族那样对邻邦采取过侵掠、寇边等行动,但与匈奴、突厥、蒙古等军事型游牧国的表现有很  相似文献   

5.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生产依赖土地,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形成了于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与伦理习尚。游牧生产依靠于水草,游牧民族为着水草的肥美而终年迁徒,形成了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和简洁意重的礼俗。中国历史上周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往来,实际上是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的碰撞,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交住和互补。  相似文献   

7.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和探讨不同文化传承交流的历史,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生活发展的基本状况,而且能够深入解读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实际。穿越时间的隧道,我们可以窥见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冲突、渗透、融合、流变的历史轨迹,反映出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及其文化因子在空前规模的交往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情景。本文试图从几个侧面探究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落后的游牧经济的基本改变,是我国畜牧业生产战线上的巨大胜利。改变游牧经济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实行定居游牧。我国牧业区分布很广,从大兴安岭西部往南,沿阴山、贺兰山西北的辽阔草原西上,直达祁连山东麓,包括整个青康藏高原和天山北部,基本上都是广大的游牧地带。牧业区的面积共约三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业人口,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这是我国牧业区畜牧业生产中的主要特点之一。解放前,在我国辽阔的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其中,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1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通过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11.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理念,分析和研究了青藏高原游牧区教育的现代性变迁与适应,认为从事藏族教育的工作者,他们的文化自觉对于明确自身的文化处境以及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文化紧迫感与使命感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只有当人处于文化自觉状态才能真正的、有意识的推动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化自觉使人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跨文化语境下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从而实现教育自觉,实质性的推进藏族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秦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的发展与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民族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之自然地理条件。这些服装适合转徙流动的游牧生活,有着衣皮帽毛、简朴实用的特点,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相似文献   

14.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廖杨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1):146-153
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和寓于多神信仰中的祖先崇拜,以及顺天应命的天命观,均反映了一定的宗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民间谚语的表象为题,阐述游牧民族的马和农耕民族的船在各自群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分析二者的异同和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南北民族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7.
青海牧区双语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共时和历时、典型调查和综合分析相结合,回顾了青海藏族现代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目前藏族牧区的教育教学现状和趋势,剖析了当前青海牧区藏汉双语教育面临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并从把握特色、瞄准关键、夯实基础、务实创新和突出效益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