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自幼就爱好屈原的作品,但苦于文字艰深,理解不易。作为个人阅读,可抱陶渊明的态度:“不求甚解”,但是后来,职业却是教书,持这种态度,就不行了,抗日战争初期,在一个小县的中学开始讲授《离骚》,备课时,也参考了好几家人的注释,但到课堂上去讲,无论使用那家的说法,都说不园。于是有些句子,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作释,断断续续地好几年,终于作成了《楚辞新注》十七卷,《笺屈扎记》一卷,《楚辞俗证》两卷。有一两次,还将它们写成油印,发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猖披“何桀纣之(犭吕)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王逸注:“(犭吕)披,衣不带貌。言桀纣愚惑,违背天道,施行惶遽,衣不及带,欲涉邪径,急疾为治,故身触陷井,至于灭亡,以法戒君也。”洪兴祖  相似文献   

3.
《尔雅诂林》序朱祖延吾国辞书之业,如长江大河,汪洋浩汗,沿波讨源,《尔雅》实为滥觞。《尔雅》之为书也,类列词语,同义相训。古书读应《尔雅》,则古今异言,方俗殊语,豁然可得而解。故孔子答问,称《尔雅》足以辨言;子长作史,引经辄易以雅训。《尔雅》之为用宏...  相似文献   

4.
考释《素问》疑难字词四则.认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斗而铸锥”的“锥”当作“垒睫”;《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及《阴阳类论》“气浮不鼓”的“浮”当为“汪”的俗字之误;《脉解》“所谓甚则跃者”的“跃”当读作“旭”,《说文》训“行不正”;《素问·至真要大论》“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的“白”当训大,“白血出”犹白汗出,即大出血。  相似文献   

5.
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言之多,歧异之大,世所罕见。自有史以来,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封建的社会及政治制度长期居统治地位,分封割据,划地为牢,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使方言分歧有增无已。历史上虽有官话流通,但对解决方言问题如隔靴搔痒,收效甚微。清末民初由于政治维新和革命的需要,才开始有意识地推行国语,但由于未形成民众自觉的运动,推行范围很小,故国语运动也近乎纸上谈兵。解放后,政府倡导推广普通话,全国上下一致,各界通力合作,教育、广播、电影、电视等多方配合,使“推普”形成  相似文献   

6.
蒋锡昌的《老子校诂》可说是民国时期训校《老子》最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其书融前代八十四种《老子》版本进行校勘,足见其校勘之广度.蒋氏的研究其实为我们重校王弼本《老子》提供了一个借鉴.蒋氏之训诂理路承自王念孙,多以汉魏古训为遵,探求文本原义,其训诂多平实可信.  相似文献   

7.
由于古代的文法与现在不同,尤其古笈多有传抄错简之误,所以读古书的人,就要做一番文字“校诂”工作。“校”,就是根据若干版本校正古书字句的讹误,“诂”,就是注解古书中的深文奥义,使之明顺通达。两者的关系是可以互证、互释的。我认为“校诂”的目的就在于读懂古书,所以,要尽可能结合全书的脉络来认识,加以肯定。今举有关《老子》的两则“校诂”事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刊载的《离骚解诂》一文,作者系长期研究,学有独到。但也有一些说法值得商榷,需要探讨。如: 恐皇舆之败绩 作者认为王逸释“舆”为“车”不确。而说:“舆假为旅”。“皇旅即王师之意。败绩,乃就皇师而言,若舆为车则不得言败绩”。 今按:古书用“败绩”,其义有三。一、《左昭十一年传》“大崩曰败绩”。指军队打了大败仗。《左庄十年传》“齐师败绩”《左僖二十八年传》“楚师败绩”;《左成二年传》“齐师败绩”;《国语·周语》“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吴语》“齐师败绩,吴人有功”,“楚师败绩,王去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金刚经颂》校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写本《金刚经颂》校诂褚良才佛学名典《金刚经》(梵文VajracchdiKaprajnaparamitasurtra),其全称为《金刚般苦波罗蜜经》,属经藏般若部,一般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19世纪末于敦煌千佛洞藏经室发现其木刻本,卷首有释说法图,...  相似文献   

10.
《经》文以“利”释“义”,即用“利”字为“义”下定义;意思是:凡“义”即“利”而非非利,非“利”则非“义”。《经说》三句:(1)“芬”字,毕沅释为“美”,是;其他还有一些解法,则不必是。(2)原文本无讹误,下一“能”字,实应训“安”,是把“义”定义为“能安利”“天下”。(3)墨子实在是十分汲汲于用世的,虽又主张“爱民者非为用”,但并未绝对地排斥“用”,“非为用”也绝不是“必不用”;这里的意思是,“利”天下不是为了“用”天下,即“不必用”而“利之”,是“以天下为芬”而“利之”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对王羲之的研究还相当薄弱,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探讨。中国艺术史中像陈道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大艺术家,期待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著作不断问世。《王羲之集校笺》即将面世,极具学术价值,做到了校笺与研究相结合,在裒集史料,点评人物事迹等方面,有许多拓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伟大的自叙性抒情长诗《离骚》,是一篇优美的韵文。通篇音韵和谐铿锵。但是,内有一节(四句)失韵,必有讹误。古今学者对此,异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节据通行本照录如下: “索躉茅以莛箐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相似文献   

13.
洪兴祖《楚辞补注》所载《离骚序》作者再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今传班固评价屈原之语前后抵牾原因的探求,学界多有论述,或以为乃评价标准不同之故.然宋人晁补之已疑"露才扬己"说或为贾逵语.从洪兴祖<楚辞补注>中洪氏的一条校语出发,对比分析今传班固所作的两篇<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又以刘勰<辨骚>所引<离骚序>文字与现今所传<离骚序>文字上的差异,结合班固评屈的其他文献材料和贾逵的学术偏好与创作经历,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世传所谓班田<离骚序>中"露才扬己"一说当为贾逵语.  相似文献   

14.
近日 ,庆立携带他编著的《谢榛全集校笺》清稿来访 ,邀我为之写序 ,我感动不已 ,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庆立是山东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毕业生 ,我与他也算是有师生之谊。他长期在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 )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 ,与我又是同行。八、九十年代 ,我先后收到了他寄赠的《诗家直说笺注》、《谢榛诗集校注》、《谢榛研究》三部著作。大概是出于乡土情结 ,我偏重于研究山东古代作家作品 ,也常建议本省的同行去研究山东古代作家作品。庆立潜心研究明代临清的谢榛 ,整理其诗作、诗论 ,十分执著 ,十分勤奋 ,短短几年里便有多…  相似文献   

15.
己巳季秋 ,有不速之客过余 ,视之 ,谦谦君子人。寒暄互道名姓 ,始知来者乃有声齐鲁间、聊城师范学院 (今聊城大学 )李先生庆立也。盖丁卯余尝有《四溟诗话考补》一文刊出 ,而是年李庆立等四十馀万言之《诗家直说笺注》亦问世 ,因所同好 ,故结“疑义与析”之缘。以年齿论 ,庆立先生长余五岁 ,兄之可也 ;以闻道先后论 ,庆立先生丁未即大学毕业 ,适早余十五载 ,师之则可。亦师亦友 ,如切如磋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古人固先言之矣。此后十馀年 ,余与庆立先生虽无缘再晤 ,而鱼雁往还 ,著述互荐 ,未尝有间 ,益知庆立先生于治学真素心人也。《…  相似文献   

16.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 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四、离别也,骚动也。父子离别骚动不宁,天之经也。(王(?)运:《楚辞释》) 五、离骚即《大招》所说的“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劳商与牢骚意同,牢愁、牢骚、离骚为双叠韵,可以互相通转。(《楚辞论文集》)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序仓修良东汉赵晔曾作《吴越春秋》十二卷,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这是许多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所以谈起《吴越春秋》,就必然想到其作者为赵晔。其实,后来又有不少人用同样题材、同样书名作书多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诸如赵歧的《吴越春秋》、张遐...  相似文献   

19.
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影响远及日本。但此书及刘孝标的注包括不少晋宋间的特殊词语,其词义为一般辞书所不载,故解读困难。近人对《世说》词语考释颇多,发明甚夥。即使如此,其中仍有一些词语,待进一步考释。今呈一得之愚,以续诸贤之貂。  相似文献   

20.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离骚》朱熹《楚辞集注》:“謇,一作蹇”.“謇,难词也.前修,谓前代修德之人.”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謇,语词.通作蹇.”郭沫若《离骚今译》:“謇,发语词,楚方言.”按:謇,犹“謇謇’,忠贞貌.“謇吾法”即“吾謇法”之例句.因为状语提在人称代词主语“吾”、“余”、“谁”前面,这是屈宋赋语法的通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