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家是实践的人,是创作主体,是艺术的感觉世界的创造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胡风把作家的这种特殊精神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在革命文艺运动高涨的三十——四十年代,在笼罩着浓重左倾迷雾的普罗文学运动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和实践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创作原则。胡风不但强调先进的创作原则的重要,而且还洞察到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作用。现实主义理论指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小说思潮来看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亦称“意识流”小说,它是我国新时期现代现实主义这个大思潮中的小文学思潮。换言之,它是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股支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前几年也曾经引起过人们的热烈讨论。不过,那时人们还没有使用“心理现实主义”这个名词,而是采纳“意识流”的说法。之所以把“意识流”换为“心理现实主义”,不是作者喜欢杜撰名词,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因为产生于新时期的这个文学思潮的确不同于西方的“意识流”文学,它既有非物质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又有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因素,所以用心理现实主义来概括是恰切不过了。虽然这个名词曾经被西方的一些理论家使用过。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作了论述,对“主观战斗精神”、“自我扩张”等理论主张作了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胡风的悲剧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悲剧,吸取这一教训,学习、研究胡风的理论主张,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坚持走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理论武器,批评抗战时期文学创作里广泛存在的“类型”化倾向,提出以“熔铸”为艺术手段,实现典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利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深化和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生命力”论所谓“生命力”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创作主体(作家)把创作对象(人物)写成“感性的活动”的活的人物的理论。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胡风的九个评论集中,提到“生命”、“生命力”的有60多处,而且在后期的评论文章中提得更多,也更加明确。从胡风的整个评论论文的思想理论观点来看,他的“生命力”论是受厨川白村的生命理论的启发和影响的。但是绝不象50年代批胡风运动中有的哲学家所称,胡风的“生命力”论“没有一点是胡风的‘创造’,而都是从厨川白村那里抄袭来的”。事实恰恰相  相似文献   

6.
胡风的语言观是和他的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相联系的。他把语言能否反映“活的生活样相”和“活的民族现实”作为评价语言优劣的标准,坚持作家对语言取舍的主观精神,坚持语言的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民间语言(形式)或多或少夹杂着封建意识,因此反对对民间语言的过度迷信。胡风的语言观体现了他捍卫五四文学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对“民间形式”(语言)相当程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胡风是一位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左翼文艺理论家。由于对以反封建为基本内容的思想革命的执着,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的色彩。不过,启蒙意识的熔铸在显示他理论品格超越的同时,亦妨碍了他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应有的兼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风集作家、文艺理论家、党组织领导、编辑等多种身份于一身,面对启蒙与革命的艰难选择,胡风常常陷入半官方半民间的尴尬境地,走了一条与左翼主流文学迥异的道路。本文从“五四”新文艺评价、民族形式讨论、现实主义理论建构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胡风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泡沫》是路翎作于南京解放后十八天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迅速捕捉了社会转型期间的众生相,塑造了一位沉溺在“接收大员”幻梦中的进步文化人形象,意在讽刺某些自以为对“革命”有功的小知识分子“当家作主”的臆想,堪称解放初期文坛上第一朵批判现实主义的花朵。由于路翎创作该小说时尚不知胡风已决定调整创作方向,且在无意间触及到胡风的一个隐秘而未能实现的企望,从而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不久,路翎便按照胡风的提议去表现并不熟悉的工农兵生活,由“愿意写”变为“应该写”。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其独特的、更能显示文学理论自身价值的纯粹性。全文拟对该理论的提出者———胡风和刘再复,从著者自身、时代背景、理论内涵等方面逐一进行比较。本文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分析比较形成二人“主体性文学理论”的背景。指出,诗性气质和东西方文论是两人主体性文学理论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白夜》作为‘挪市”小说,与《废都》有着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比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2.
孙犁一生留下了若干小说批评文章。他以现实主义理论精神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探讨批评;在理论批评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定的实用批评工作——作家作品批评。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孙犁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表现出一种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悲壮情怀。现实主义理论使他的小说批评显示出灼人的热力和咄咄逼人的光辉,但同时也遭遇了一种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创作方法这个概念,自从提出以后,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这些理论问题,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坛上和理论界,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关于现实主义基本特征的归纳,就是其中之一。现实主义的特征,现在我国文学理论的教材中都把它归纳成两点:一是客观地描写现实,二是要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质,塑造出典型。例如《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就这样说:“现实主义的作品据以反映生活,构成形象的原则的共同特点,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它的另一个根本特点是“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出典型形象,对叙事作品来说,就是要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则这样写道: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16.
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便是主观战斗精神。什么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自己并没有讲清楚。有时它指的是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有时又指“文艺家的人格力量和战斗要求,”到后来他又将它解释成作家和人民共命运的立场,”和那一种为“民族解放,人民解放的高扬的热情。”最后,他在上中共中央的意见书中,解释现实主义的两个中心环节之一的对人民的态度问题时说,“这既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纲领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主观精神要求的,就是这个对于敌、友、我的爱爱仇仇的感情态度。”也就是“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样,它又变成作家的感情态度了。  相似文献   

17.
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有过长期的讨论,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对于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出现在什么时代?它的文学理论成熟于哪个时候?它与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何区别?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今天重新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探入: 首先,要克服以往讨论中存在的偏向:一、不能拘泥于恩格斯的定义。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下的定义提到“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主要是对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所作的科学概括,而不是一切国家、一切时代、一切样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有过长期的讨论,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对于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出现在什么时代?它的文学理论成熟于哪个时候?它与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何区别?这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今天重新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探入: 首先,要克服以往讨论中存在的偏向:一、不能拘泥于恩格斯的定义。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下的定义提到“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主要是对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和戏剧的创作经验所作的科学概括,而不是一切国家、一切时代、一切样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过程中,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留学生最先介绍了欧洲的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左联时期,周扬、萧三、胡风等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并展开了争论。在此期间,茅盾、郑振铎等非留学生出身的作家、理论家也宣传现实主义理论并创作。但留学生理论家、作家与非留学生理论家、作家在传播现实主义理论方面有所区别:贡献大小不等,时间先后不一;理论宣传和创作的侧重点不同。由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20.
晚明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我国的小说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的每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们的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在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发展,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晚明时期,我国的城市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萌芽。尤其是东南的苏杭地区,手工业特别发达,手工业作坊“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农村中破产的农民或在竞争中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