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石湖词>在宋代就为人称道,但后来逐渐为其诗名所掩,实为词坛憾事.<石湖词>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我之风姿,呈现丰富之特色,且由于范成大以诗人身份填词,使得其词或以清雅之笔化浓艳之情、悲怨之气;或以平和之笔化抑郁之情、家国之痛,体现出"诗人旨格",而无论在朝抑或在野均过着雅士生活又使得<石湖词>婉转可歌,故可以用"风雅之驱"誉石湖,以肯定范成大在中国词史之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清雅"一词溯源辨流,认为南宋词坛以姜夔为首的词人创作群体致力于追求一种与世俗社会迥然不同的高雅的审美趣向,与前代诗人追求清雅的艺术精神及佛教徒崇尚清雅的思想颇有暗合之处。此外,历代词论家也多以"清"、"雅"二字来评价姜派词人的词风。文章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之命名为清雅词派。对于清雅词派的发展流变、成员构成、审美趣向、词学发展史的定位,文章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5.
魏燮均以一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诗书"语言",醒豁开启着自身的内心感受。他立足自我"寄情其中",强调自身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祁向,自觉或不自觉地祭起了"地域性"文化诉说的旗幡。  相似文献   

6.
感兴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即人"物色万象,爽然有如感会"的精神情状。具有"随遇发生,随生而盛"之特点的感兴,实质上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领会的体现。知、情、意、趣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就是诗人之胸襟,也就是叶燮所说的"诗之基"。对于诗歌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来说,出而为情必显情之趣,出而为景必显知之趣,出而为事必显意之趣;而无论作品是重在为情、为景抑或为事,都必然是情、景、事浑然一体的,这就意味着,任何文艺创作都有知之趣、情之趣和意之趣灌注其中,也就是说,感兴之所以在文艺创作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就因为它是知、情、意、趣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7.
宋代书画艺术繁盛,书画艺术赋亦随之兴起。宋人不仅善于将书画作品体现自然与生活的细微精妙之处融入赋中,而且善于将书画艺术与精妙之理融合在一起,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令人多了些思索与感悟。成竹在胸,取法自然,体现宋人艺术的精湛;高洁清雅,寄情翰墨,体现宋人内省的审美观照;庄禅入赋,契合儒家思想,体现宋人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跨越历史的长河,我们仍能感受到宋人对艺术的执着,感受宋人潇洒翛然的风采神韵。  相似文献   

8.
古风 《社区》2013,(2):10-10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如果忙碌浮躁的现代人多读书,无疑会增添一份清雅。 清雅的气质来自于书香熏染,发源于腹内诗书,是一种内在气质自然流露.是内心学养情怀外在彰显,更是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书卷气形成于博览群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在饱读诗书后形成的一种气质。“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是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天窗,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到世界各地美丽山水、风土人情,开阔视野,积淀底蕴:书是一个时间穿梭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女诗人,紫梧在诗集《秋天是生病的季节》中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时令感悟,"伤春悲秋"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向在诗歌中反复呈现,诗人将日常生活融入诗歌,契合自然而得体,体现了富有诗意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在自我生命意识的挥洒中展示了真正觉醒的女性意识,在女性立场上的人文关怀中传达了灵魂的高度自觉性。诗集萦绕着唯美的情调,显示出新唯美主义式诗歌特有的风姿。  相似文献   

10.
两汉抒情赋与讽颂赋并羁而行,也是汉赋的大宗、它受骚赋的影响,或以骚体抒发自我之情,或以骚体代屈原抒情。或弃骚体而用新的抒情体制。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抒情上有真情和矫情之别,都以生不逢时为情感主旋律,怀有深切的人生感伤。它们注意表现赋中的抒情主人公,与自我的情绪相吻合。同时,以寄情于物,寄情于人及自然,使抒情赋也具有婉转的风格。东汉中叶,抒情赋风发生转谈,张衡以《归田赋》寓情于景和赵壹以《剌世疾邪赋》寓情于理,分别构成自然清新与自然沉郁两种趋向。使抒情赋走向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结合历代茶人在茶审美中的诗词书画,从“生态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和谐”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茶出自山川,长于山野,天然自成,聚山川之灵秀,日月之精华,“阴阳交和孕嘉木”,体现了其“自然的和谐”之美.“寄情美景与佳茗”,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品茗,意入心,心悟道,与自然相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通过敬茶、献茶、赠茶、赐茶等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清茶一盏乐融融”,“人与人的和谐”得以构建.茶和谐身心,怡情悦意,释矜平燥,“独品得神”尤显高雅,能达致“空灵虚静物我忘”的境界,实现“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于先贤的性灵相通之趣,于自然的美点契合之趣,于自我的词句畅达之趣。都是写作得其味的基本要素。而今的学生憎恶、讨厌作文,下笔兴味索然,这一现状与时下应试作文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如何找寻作文教学中缺失的趣味,如何令作文回归作文本身,都值得在作文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刘希夷历史地位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之音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四项内涵,在初唐近百年诗歌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众多诗人各有贡献,而刘希夷是唯一同时兼备这四种风格的诗人,这使他成为初唐诗发展的总结者。他以实际诗歌创作,预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4.
易卜生早年长诗<在高原>以抒情主人公"我"告别故居谷地而上高原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故事,抒写出了诗人对于自我与自然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于"在高处"哲学的探索.长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长诗的生态之思具有多维度,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而得到体现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都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和前提的,人生哲学之思与自然生态之维在长诗中是一种二位一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态女权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接近自然,愉悦自我;融入自然,建构自我;远离自然,异化自我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所罗门之歌》进行细致分析,认为《所罗门之歌》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的思想,即:妇女孕育生命,哺养后代的性别角色使她们与养育万物的大自然有着特殊的亲近关系,女性比男性较容易接近自然、感知自然和融入自然,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王维辋川诗意象的营造是他追求纯真高洁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之中的结晶。诗人能辩证地处理意象的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的关系,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空灵之境,使言外之旨、象外之趣包含在精炼的意象之中,王维乐隐林泉沉醉自然山水之情因他刻画的意象而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和社会走向自我──韩孟诗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不像前辈诗人那样批判社会政治或寄情山水,而是写自我在社会中的体验和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名未达,功未就的苦闷凄凉心情。  相似文献   

18.
在乾嘉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以考据为诗现象,常州诗派中部分诗人即有"学人之诗".本文主要以该派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学人之诗"之成因,寻绎考据与诗歌之关系.本文认为其关系可分三类:据诗排学、援学入诗、以学为诗.通过分析,可看出常州诗派在诗学宗趣上与性灵派、肌理派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对促进常州诗派的研究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20.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