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巧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5):76-79
1960年出生的余华,他的童年记忆正是文革记忆。余华先锋作品中的“内心真实观”即余华内心经过重构后的一种主观性世界———正是文革这一重大社会内涵的隐现。90年代在文坛普遍逃离宏大叙事的语境下,余华作品中的文革成为了故事讲述、人物生存的背景,历史的巨大灾难融入到了个人生存的困厄中。而在2005年出版的《兄弟》上部中,余华正面强攻文革,在以性压抑诠释文革悲剧性的同时深化了对文革的认识,也不自觉地落入了对读者与政治双向谄媚的怪圈中。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小说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和暴力描述,对读者的感官构成了很大的刺激。实际上,在那些暴力血腥和赤裸裸丑恶的外在表象下,是作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探询、质问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思索。本文从余华小说暴力描写的表层现象入手,去探究作家创作的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重新解读和认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郑建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36-41
“文革”对60年代出生的余华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今后的写作方向。在余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文革”的阴影。余华对于“文革”的言说,因其创作理念及叙述姿态的变化而呈现出先锋——民间——大众等不同的视界。 相似文献
4.
余华带给我们什么——简析余华的“文革“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7):42-44
余华作品中的文革叙事几乎成为一种写作定式。这不仅包括典型的"文革"小说、正面描写"文革"场面的作品,也包括将"文革"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以描述的作品。他从各个角度,以不同人的视角,写下自己关于"文革"的并不清晰的记忆,执着地将苦痛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余华叙写"文革",揭露了"文革"中暴力的深层机制和暴力的无意识根源,提醒中国人要反思而不是遗忘。 相似文献
5.
聂茂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82-84
余华的创作.既不求助于精神的辩证法.也不利用人类的解放作为辩护手段.他使用“小叙述”创造文本配置,将西式话语本土化.使创作隐遁成为个人秘语。中国作家的主体意识总是在起始的时候见出话语对权力的抵抗.但这种抵抗因为创作主体获得的利益而渐渐削弱,甚至最终成为权力的“工具和效果”。余华后来放弃探索,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陈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Z3)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观点 ,从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对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进行了文本分析 ,指出余华在叙述时间上十分注重对叙事节奏的控制 ,使文本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从而呈现出一种有旋律的推进态势。在视角运用方面 ,采用“零度风格”的写作方式 ,使故事的逼真性、自然性、生动性得到了加强 ,描写也显得更加客观冷静 相似文献
7.
周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本文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考察重复叙述的单纯及其所蕴涵的丰富意味。首先从重复叙述与音乐叙事的类同关系,分析余华作品通过语词、片段、细节等不断重复达到叙述丰富的过程。其次,从构成的圆环式叙述结构拓展意义空间,阐述重复叙述所产生的个与群的意义。最后指出重复叙述对主题的强化功能及其产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舍·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35-38
叙述学是研究叙述作品的一门学科、是在语言与文学的交叉研究中形成的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这个在小说创新的高潮中诞生的理论包涵内向性、抽象性的封闭系统 ,并注重叙述作品深层次的研究。蒙古族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 ,它给叙述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在蒙古族新时期文学“内转型”现象中出现的叙述模式的转变更是叙述学的研究方法渗透于蒙古族文学研究领域创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八九十年代 ,蒙古族文学界利用叙述学研究叙述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无疑是发出了在蒙古小说研究中诞生叙述学系统研究的信息。但是 ,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 ,鉴于这种情况 ,利用叙述学的方法深入蒙古族叙述作品研究时还应注意形成系统研究 ,从实践出发 ,扩展狭隘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米姣彦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2):64-66
余华这位先锋小说家在其作品中体现着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特别是在小说叙述方面,其冷静客观丝毫不带感情的死亡式叙述让当时的文学界惊骇。其表现的主题也离开了传统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轨道。而人物形象的表现也不再是现实主义小说通过语言、行动、环境等因素来刻画,而是更多的转向了对内心的挖掘,人物的精神状态展现着人物的整体形象。在语言文体方面,作者也叛离了传统小说的模式,用真切、去除雕饰的语言展示作品。 相似文献
10.
胡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48-50
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社会和历史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以及暴力的深层精神结构和运作机制.但其虚无主义创作精神使其过分的迷恋暴力的激情、死亡的灿烂,批判历史与现实的暴力的力度就此被稀释. 相似文献
11.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2.
13.
何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60-62
先锋作家余华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重要的小说。通过这两部作品 ,作家完成了个人创作风格的重大转变———从以“重的方式”写作转变为用“轻的方式”表达。试图从这两部小说的社会和自然背景、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模式、语言等方面对这种“轻的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周冬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49-53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15.
席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9-20,39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创作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可以说,音乐扩展了他的视野,引发他对苦难主题的思考;音乐提升了他的创作技巧,为叙述找到了新的途径;音乐沉淀了他的情感,深化了表达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张惠谕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1):36-49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论》的态度不得不带有复杂的情感。改革开放是在批判“革”历史的基础上开启的,而在思想领域则伴随着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清算,以至于在新时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不再成为知识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化在中国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张福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3):51-54
在小说家们的努力下,循环叙述与其他艺术一样,在其内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类型.先锋试验作家余华小说的丰富性足以成为研究循环叙述类型的样本.我们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可总结出三种类型:首尾相连型A-B-C-D-……A;环环相扣型AB-BC-CD-DE……;原点跳跃型A-A-A-A-A…….它们显示了对正常叙事序列解构力度越来越大直至极限的一个过程.这种类型性分析是我们对艺术结构内部细致而深入的一种探究. 相似文献
18.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9-14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作品叙述方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铭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楚辞是以抒情为特征的,但是,其抒情的特点又蕴涵在对事件、个人遭遇、感情的叙述之中。其独特的遭遇和感情正是通过奇特的叙述方式体现的,因此,屈原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成就也体现在作为抒情诗的叙述方式方面,屈原作品叙述方式的奇特是其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作品在叙述方式方面表现为叙述结构的极端无序化,以女人自比以及大量出入于鬼神之境,叙述语言的华艳与悲剧性的叙述基调等。 相似文献
20.
朱艳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
死亡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话题,文学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亦是作者花费大笔墨的地方.余华作品中死亡叙事描写和西方文学的死亡叙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