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实例,对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媒介作用以及对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特征:即以"翻译文学"为研究对象,以翻译文学本质和翻译文学史为研究内容等进行概述。通过分析比较文学对翻译文学本质的认识及其在翻译文学史研究方法上的特点,阐明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互相依存,交叉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客观属性,它体现在文学翻译的各个层面:从译者对原著的理解过程、转化过程以及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过程都包含着模糊性。正确认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对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文学研究"是"翻译研究"或称"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学研究,是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翻译的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家、翻译文学史等———所做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翻译文学从兴起到繁荣,在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两大研究领域,在文献整理和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描写和规定并重的方法 ,从语言的各个层面诸如语法、语汇和语篇着手 ,对文学翻译中形似的本质作了详尽的分析论证 ,从而得出文学翻译中贯彻适当适应和灵活对应的形似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诗歌翻译为例 ,分析了形似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形似的贯彻是延续原作艺术生命 ,实现文学翻译目的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观的演进与文学翻译选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文学翻译早期,由于文学意识的不自觉,文学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宣教启蒙,文学翻译选材较为盲目,缺乏系统性.随着文学翻译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文学社团的蜂起,不同的文学倾向被直接反映到文学翻译思想中,我国的文学翻译观出现了为人生、为艺术的转向,文学翻译选材也随之变得有选择、有计划、有主题,从而促进了文学翻译的繁荣和发展,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纵观早期和后来的国内、外翻译研究,我们发现其最大不同之处是研究方法和语料引证的差异。近年来,人们对于使用语料库来研究文学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出现"。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几个用于翻译研究的大型文学平行语料库及其描述性翻译研究,并对文学平行语料库和基于文学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前景化"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经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肖克洛夫斯基发展,终由利奇与韩礼德等形成理论.该理论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译者发现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变异.并将其再现于译文,而这也是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兼论文学翻译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翻译标准和文学审美艺术性的探讨,结合相关实例,论证指出,在文学翻译作品当中,文学性是实现译作忠实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信、达、美"的原则,在保证译作忠实性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文学性,使文学翻译最终成为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解析"杨宪益现象",兼论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
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归属看译者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翻译文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创造性叛离"的现象,同时也要看到来自译者对原作妥协的一面;在看到它是民族文学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自己的翻译特性。本文用现代阐释学观念,进一步说明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优于非文学翻译"观点盛行已久,导致"重文学而轻非文学"问题的出现。现以非文学翻译文本类型为依据,结合本土特色词汇的英译语料进行举例分析,研究发现非文学翻译中有大量的本土特色词汇。而另一方面,非文学翻译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尚有大量研究空间与巨大发展前景,其研究框架还有待建构,与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是语言艺术 ,文学翻译本质上也是语言艺术 ,译者要尽可能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反映作品的独特性。本文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了巫宁坤先生的译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从而揭示了该译作的传神效果 ,以及文学翻译等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苏珊·巴斯内特文学翻译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其文学翻译思想包含了文学翻译的诗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变异学角度研究翻译中的变异主要是关注文学文本在语际转换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以及文学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和误释问题。它在译本变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不是突显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而是强调"差异性"。运用文学变异学视角研究翻译中的变异现象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和视角,同时也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重新构建的有益地推动和新的尝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加拿大英语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英语文学的译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沉潜期、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新世纪的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一译介历程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学范式、读者的审美习惯等超文本因素会对文学翻译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形成形态、功能各异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把"信"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强调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学翻译更是如此。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信"并不是评价一部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本文讨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和目的论的"忠诚"之间的关系,并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信"是相对的,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极具研究价值,但传统的媒介学未能准确加以把握。随着比较 文学和翻译研究的新进展,译介学应运而生,成为比较文学迈向新阶段的重要研究范式。它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 现象,探索建构文学变异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和研究实践的开展都很有意义。本文探讨了译介学的 形成渊源,并对其研究内容、意义和前景给予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文学翻译的过程也是译者审美活动和语言释义的过程,是译者主体性的创造产物,体现的是译者对原文的审美活动和意义解释,从而突出译者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和超越性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本质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作为特殊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译者的诠释理解和语言转换后已经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原作的个体,理应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学地位。翻译文学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有赖于译者相对独立地位的确立。译入语环境中译本和原作者是真实存在的,而原文本和译者成为附庸,这无疑是一个悖论。译者的主体差异和主观诠释决定了译本和原文本质上的不同,译者通过赋予译本新的意义来占有译本。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来论证翻译文学的相对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