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动因和成果栗守廉一、探索的初衷和动因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从1956年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和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错误开始的。建国初期,我们对如何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之甚少,基本上...  相似文献   

2.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参见汪海波《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这种体制,传统的观念认为是“苏联模式”,即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尚全《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苏联模式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但是,两者不能等同起来。即使在“一五”时期,也没…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1956-1976年毛泽东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煜煊 《天府新论》1994,(1):106-106
经济体制:1956-1976年毛泽东的构思夏煜煊中国最初建立的经济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参照苏联经验而逐步构造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对当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这是邓小平总结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看法和基本结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探索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后搞了两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十月革命前夕到1921年春俄共(布)十大前夜,搞的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从1921春俄共(布)十大到1924年逝世,搞的是“国家资本…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明确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这个选择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深化过程,有其深刻的历史动因。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选择这个一目标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内部历史动因 从1949年建国时起,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57年,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形成,除了借鉴当时苏联的经验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政…  相似文献   

6.
争鸣与信息     
我国僵化体制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国原有经济体制模式是照搬苏联的,孙冶方、刘国光等同志都认为这种僵化的体制模式是在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王琢在《社会科学战线》今年第2期发表文章认为,僵化体制模式的理论基础不是“自然经济论”,而是产品经济论。把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模式搬到社会主义阶段来,把产品经济论奉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金科玉律,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在我国,它经历了从照搬苏联模式到独立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从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求突破,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抓革命,促生产”,走以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生长点的发展道路到发展是硬道理,以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生长点的建设道路.这一历史转变,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一、从“以苏为戒”,寻求“适合中国的路线”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历来以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精神而著称.他一生厌恶教条主义,反对照抄别人的模式.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搬了苏联模式,他心里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认为“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毛泽东觉察了苏联体制的弊端,提出“以苏为戒”,不能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随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改革及若干经济建设的新方针;要正确处理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十大关系的提出,表明我党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对我们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建国初期,我们借鉴苏联经验迅速地建立了一套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为主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对较快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于增强企业的活力,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搞活经济,促进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要继续围绕调整这个中心,把调整和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争取更大的成效。我国现行的体制,基本上是采用苏联五十年代的模式,和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体制,大同小异。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办法为主的、忽视市场机制作用的、搞大锅饭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立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关系到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还关系到其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就开始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合作制以及能够容纳多种经济成分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体制,来打通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由于列宁过早逝世,他没有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一任务大体上是由斯大林完成的。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包括:单一的以…  相似文献   

11.
厉晓华 《理论界》2006,3(10):20-21
“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和美苏对中国的封锁,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未能全面实施的根本原因。对社会主义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纯而又纯;在经济体制上照搬照抄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过分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客观上限制对外开放的实施。传统的理论观点束缚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刘锐 《理论界》2008,5(5):16-17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苏联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联系本国的实践,对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认识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这一思想成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产生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根据和奋斗目标。 1 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曾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模式,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作为社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开创并巩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大业。他遵循了“苏联模式”又对“苏联模式”进行了反思。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由比较正确走向“左”的轨道。邓小平抓住发展生产力这把开启认识大门的钥匙,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不断实践、认识的过程,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达到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发展观与经济体制模式的历史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来中国发展观和体制模式的互动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49-1952年间的新民主主义发展观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1953-1978年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观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979-1991年间的全面发展观和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经济体制、1992-2001年间的综合协调发展观与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2年至今的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借鉴发展观与体制模式在历史互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苏联式集权经济体制模式的  相似文献   

17.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到现在已经整整36年了。它是毛泽东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代表作。36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证明,《论十大关系》中的许多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而这些经济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在苏联最终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种模式普及到诞生不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财产制约形式,推动了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具有过渡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势必会遇到挑战。本文试对苏联所有制的形成进行历史考察,这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独立自主地对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毛泽东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初的经济体制时,整体接受斯大林模式,又试图对它进行体制突破的两次大规模探索: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讨论了它的理论错误和失败原因.认为:除了受斯大林模式思维定式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严重认识偏差之外,党在那个时期指导思想上的若干误区,尤其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基本原理的错误认识,也是导引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中有些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