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3.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通常学界认为各少数民族因其经济文化政治落后于汉族人,所以,认为少数民族汉化是民族融合的主流。此论正确。但民族融合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过程,所走的道路也十分曲折,绝非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那么简单。本文从剖析信都冯氏和勃海高氏两个家族的变迁,发现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汉人胡化再汉化的一条民族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元明以来,由于政治、军事等多种原因,蒙古族和中原等居民开始入居隆务河地区,并与当地原住民藏族接触,交流,并从文化上互相吸收,相互学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并在长期的共居生活中,互相借鉴、吸引,从文化上形成整合与共享。  相似文献   

6.
入主中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较长时期内保持本民族遗风,它的作家多以刚直果敢著称。汉族文人在民族融合大潮中,也形成了豪爽粗犷的性格,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和少数民族文人有所不同。民族融合时期众多各族文人具有刚直之性,由此形成崇尚刚健的文风走向,并对柔弱文风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关于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应在还原封建社会本义的前提下,明确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专制主义社会,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都与先秦封建社会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狩猎诗的中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汉魏至齐梁,是狩猎诗的消歇期,这和文学本身的分工有关,也是农业文明导致作家片面发展的结果。北朝民族融合使狩猎诗在《诗经》之后出现中兴局面,它的作者既有北朝本土文人,又有自南入北的王褒、庾信。北朝狩猎诗表现了游牧民族的风尚,把狩猎作为纯娱乐活动看待,但还缺少深刻的意蕴,猎手形象的个性不够突出。唐代真正实现了狩猎诗的中兴,注意对单独猎手的刻划,同时又流露出对时政的关心和参与,用政治功利对狩猎活动加以规范。狩猎诗从北朝到唐朝的演变过程,在辽金元到清代又再度重现  相似文献   

9.
宋代南、北厢军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素质方面,北方厢军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方面均强于南方厢军;其次,在作用方面,南方厢军在南方起着主导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内镇压,北方厢军在北方起着辅助作用.且主要用于对外防御;再次,由于作用侧重点不同,二者在社会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就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与文学的关联互动而言,所谓民族融合一般指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之间的融合。民族融合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总体走向。民族融合的文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体质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这也是其文学功效实现的两大路径。体质融合与文化融合往往扭织在一起,或互为因果,或形成一种合力而共同对文学产生影响。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的时效也不同,前者呈渐现性,后者呈即时性。  相似文献   

14.
古代蒙古人因何以日落之“西方”代表光明与善良 ,而日出之“东方”却代表黑暗与罪恶呢 ?从北方民族空间方位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来看 ,上述观念当形成于平面四方观念A种类型 ,即以东向者的体位确定四方观念时期。其中的“东方” ,指的不是日出方向 ,而是左方即北方 ;“西方”指的也不是日落方向 ,而是右方即南方。因此 ,让“西方” (南方 )代表光明与善良 ,而“东方” (北方 )代表黑暗与罪恶。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青山秀水,气候温暖,养育了聪慧平和的闽南人,孕育了南派雕刻舒缓柔情、细腻收敛、雅致通透的风骨。惠安土地资源缺乏,各种石材相对丰富,以打石为生的惠安艺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石文化,惠安石雕融合了中原传统文化、闽越本土文化、海洋文化、西洋文化等多重文化因子,有着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在艺术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玲珑剔透、纤巧灵动的艺术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南派石雕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秦汉以前,两种文化圈均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相互间的接触是零散的、间断的;秦汉以后,中原和塞外各自形成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两种文化间建立起比较稳定、全面的接触关系,其特点是游牧南进与农耕重心南移;降及清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游牧对农耕依附的加强,传统农耕区人多地少局面的形式,都促使农耕文化全方位地推向长城以北的大漠地区,以和平的方式,交融汇合,蒙古与内地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民族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民族很早就开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物,随着各民族文化特征的逐渐形成,各民族的桦树皮器在造型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创造了融民族性、地域性为一体的桦树皮器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桦树皮文化与陶器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反映着狩猎文化、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篇导论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阐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并以时空大跨度,条分缕析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文献记载与研究概况,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研究以较准确的学术定位。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变迁研究》的出版,也期待着同行学者的批评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工程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描述和揭示方面,还有深入与拓展的空间。作为一个系统或地域文化板块,该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某种意义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精神纽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目前,地域文化资源研究正逐渐为学界重视和世人瞩目,演变为前所未有的学术热潮。在此背景和氛围下,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应该实施工程化战略,即以文化研究工程建设为主要操作方式,展开立体的、系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多层面学术研究。具体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文献资料建设工程;文化生态科考与调研工程;文化发展战略孵化工程。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的小说与散文文本,提供了一种想象北方中国的独特方法。在张承志的创作世界里,内蒙古大草原、黄土高原和新疆天山南北是他激情抒写的“三块大陆”。他自由地刻画了蒙古族母亲的形象、黄土高原的英雄形象、新疆人民的自由形象。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形象,可以建构张承志的北方中国美学精神,为现代中国美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