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2.
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民歌是布依族西部民歌的一个亮点。本文在对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建设和首届布依族民歌文化生态节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布依族民歌传承发展的前景及走向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花儿”主要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是这几个省区的汉、回、藏、保安、撒拉、土、东乡民族十分喜爱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是男女青年倾诉情爱的心曲。“花儿”还被称为“野曲”,顾名思义就是只能在村庄以外的田野、深山演唱。有首“花儿”唱到:“花椒树上你甭上,上去时刺尖扎哩;庄子里头你甭唱,老汉们听见时骂哩。”由此可见,演唱“花儿”是有地域限制的。 而“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哈自家;刀架上头割下,不死就这个唱法。’这首脍炙人口的花儿,真挚地表达了西北劳动人民对花儿的无比喜爱。 “花儿”按…  相似文献   

6.
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做“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情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其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  相似文献   

7.
“浪哨”是布依族社会整个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它是布依族青年步入社会的学校。青年们利用各种机会以“歌的方式”与异性接触,在对歌中倾吐心声,建立友谊,以致绽开爱情的花朵。布依语称之为“浪哨”(yeonsou),汉语称呼各地不一,谓之“唱歌”、“赶表”、“打老表”、“玩表”、“闹门墙”、“坐表”等。  一、“浪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浪哨文化的起源,有以下这些认识:1、“浪哨”是布依人“聚族而居,因为同姓不婚,男子不得不远行,以求婚娶。女子不得不漫行山坡,以求邂遇。山旁水边,男女相逢,相互歌唱,…  相似文献   

8.
夏历六月初六,是布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汉语俗称“六月六”,布依语称“金索厄”,意为“六月节”。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透过民族节日文化表象,常常可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底层意蕴。布依族“六月六”节来源很古,千百年来,它积淀了布依族历史文化的诸多层面,蕴涵着布依族古代丰厚的文化内容,对布依族的民族心里曾产生过深刻影响,因此探讨它的来源,对考察布依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是有实际意义的。布依族“六月六”节的来源怎样呢?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粗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  相似文献   

9.
“浪哨”即恋爱之意,是北盘江沿岸布衣族青年男女自由择偶恋爱和交友的独有方式。它起源于布依族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布依族的日常生活服务。浪哨活动中对唱的“浪哨歌”表达了男女双方的择偶和交友标准,也是青年男女借以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布依族传承久远的民间风俗,它集中体现了布依族人的社交活动和婚姻追求,是布依族人民所创造的特有的生活文化。  相似文献   

10.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她向往……那里四季如春,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她的名字叫香巴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首民歌中所说的“美丽的地方”,世上真  相似文献   

12.
冯延巳的[谒金门〕是一首大名作,历来脍炙人口,但对它的赏析、理解,有些地方是要费些周章的。如上片的“引”和下片的“斗鸭”。“闲引鸳鸯芳径里”,句中的“引”字不大好懂。据胡云翼《唐宋词一百首》的注释是“用引——无聊地逗着玩”。“闲”字解释为“无聊地’咱无疑问,可“引”字训为“逗着玩”是说不通的,也参看了几本权威的选本,除了不注之外,几乎都解释为“逗引”,或是“逗着玩”。如果“引”是这种含义,那么试问,鸳鸯是在一池春水上游着呢,还是在岸上的芳径里迅达?或者是古代鸳鸯的优良品种,能够像饲养画眉鸟那样养…  相似文献   

13.
“陇首”由地理方位之名,经过汉代文人创作,以及由民歌进入乐府的过程,形成了以悲凉为特质的文学意象。南朝边塞、赠答、征戍、闺怨等主题诗中,多涉及陇首意象,这与南朝诗人对北方“陇首”一带的想象性构建密不可分,是南朝文学对唐代边塞诗意象群形成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卧闲草堂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卧本卷首有署名“闲斋老人”所作的序,后有五十回批点文字。“卧评”在理论上贡献主要体现于其对写实小说理论的总结、阐发。本文从内容的写实性、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及艺术美的创造等方面来概括、归纳卧评的写实主义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王士祯的“神韵”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 ,“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者并举 ,所谓“优游痛快 ,各有神韵”。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应追求“神”与“韵”的高度统一 ,表现在诗的美学风貌上 ,就是“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完美融合 ,所谓“见以为古澹闲远而中实沉着痛快”。此两点构成了王士祯“神韵”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6.
咱们的国语词典里有一句成语,叫作“倚老卖老”。按“五柳先生”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去理解,不外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在青年跟前摆老资格、颐指气使、动口不动手之类罢。单靠一个“老”字就以为有了本钱,四处去  相似文献   

17.
心中有首歌     
陈晓守 《可乐》2010,(1):20-21
我同老大送小马老师上了地铁,从阜成门走回紫竹桥。之前,老大教小马老师唱《好花红》。这是一首布依族民歌,曲调简单,却悠扬婉转。我们都会。一因我们生活在布依族聚居区,二是这歌在十年前被官方弄成了县歌,每天都在县城的大喇叭里哼哼,比《东方红》响得还早。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创造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布依族的民间歌曲,便是这音乐园地中一簇绚丽多姿的山花。她世代伴随着勤劳、勇敢、热情、淳朴的布依族人民,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布依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其民歌,由于地理环境各异,地方土语区的差别,以及相邻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调纷繁。这里,仅就布依族第一土语区民歌的音乐特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的民歌(这里主要是指黔西南州望谟、册亨、贞丰、安龙等县的传统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浪哨歌(情歌)、礼俗歌、儿歌等几大部份。  相似文献   

19.
乐趣无穷的“比鱼”黄革在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凤山、巴马、都安、天峨等县,有一种以讲小故事或诵背韵词为主、末尾朗诵或歌唱一两首歌谣作结束的民间说唱形式,壮语音译为“比鱼”。“比”就是歌谣,“鱼”即是“比喻”。所以,“比鱼”是将故事、韵文、民歌、民谣凝...  相似文献   

20.
在古人把民歌叫“风”的称谓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始文艺观念和文学发生哲学。称民歌为“风” ,源于视风声为天地之乐的原始概念 ,支持这个观念的是上古的风神崇拜文化和视风为风神 (凤凰 )的歌吟的神话。古人由“风”创造了上古灿烂的音律文化。称民歌为“风” ,隐含着民歌出于天地自然的宇宙哲学命题 ,又隐含着民歌与神灵相通的神学命题。从自然之风到人文之“风”(民歌 ) ,并不只是修辞上的简单类比 ,它透露出古人原始的文学发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