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田耕 《晋阳学刊》2011,(6):99-103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清华大学以其创新精神开创了中国诸多的"第一",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清华童子军是民国初年中国北方建立的第一支童子军。同时,它也是清华学校前20年存在时间最长的学生组织之一。清华童子军与清末民初国民精神的检讨以及周诒春校长"全人格教育"思想均有紧密的关连。3者之间的互动构筑了清华传统精神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塑造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认识,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理应成为解释这一根本问题的金钥匙,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试论张之洞与清末留日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又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本文拟就张之洞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和活动,来探讨他对清末留日运动的影响,从而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更全面的了解,亦简单谈谈对甲午战后洋务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任江辉 《理论界》2011,(12):72-74
中国人留学日本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清末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清末前期留日教育政策状况,深入研究清末后期留日教育政策的特点,并对当时的留日教育政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观即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陈夔龙是清末贵州籍进士中的国家重臣,深受科举教育影响,他亲历清末科举革废之变,反对科举革废,对科举制度高度认同,综观其一生与科举相关的言行,可以看出:陈夔龙认为科举考试神圣非常,科举制度是立国安邦的根本典章,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他高度认可科举制度在教育、选材等方面的功能;认为科举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严谨而规范.  相似文献   

6.
王韬,是清末走出国门,向西方求真知的先行者之一。他目睹当时中国科举制度“坑国害民”的情状,对其作出了猛烈的批判,并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现笔者拟对此作几点具体分析,以揭示王韬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的立场为人性学说立论的哲学家。他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视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通过对宋明性理之学独到的批判中,显示出他的新人性论的内涵:如对"理"的新认识;理欲之辨的新见解;智愚观点等,从而将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他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外强入侵,中国传统封建体系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后逐步瓦解。自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设立至癸卯学制随清朝的灭亡(1911)为止,此期间的半个世纪之内,中国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缩影也在发生着自身的变化。书院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决定其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传播、民族的崛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清末书院教育的发展特点、影响发展的决定因素等方面探讨清末书院教育社团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贤俊  黄金声 《理论界》2013,(2):190-193
高校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内化和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回答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路径和根本要求。文章从高校认识和践行以生为本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出发,从以生为本的时代价值、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和大爱传递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高校以生为本的着力点,文中关于思政课教学的"问题为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学业有成的"二能三会"、"创新品质和创新教育"、"大爱传递的三个方面"等,都提出了一些目前高校在怎样培养人上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大力提倡变法维新,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谭嗣同崇尚实学,关注时政,对治事抱有深切关注和极大热情。这促使他将变革科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进而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变革。谭嗣同将"变学校"视为变法之根本,而他寄予厚望的"变学校"质言之就是用实学("实事")变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事实上,实学情结使谭嗣同注重专门专业之学,并将天文学、地理学和生理学作为人人必备之知识。在他那里,前者属于专业教育,后者则属于通识教育。二者的结合既是谭嗣同对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回应,又与他的哲学理念、政治主张一脉相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如何摆正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这方面,谭嗣同的观点引人深思,对于当下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政大学是清末培养中国法政人才最多的日本学校,在国人留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法政大学速成科因中国留学生而起,亦因之而衰.其毕业生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近代法政教育的知识人群体.他们不仅遍布清末的政、法界,在教育界同样广泛存在,对清末各法政学堂的创建以及法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贡献良多,是清末法政教育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高校提高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教育效果的三个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提高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教育效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对"早"、"活"、"实"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领导重视,及早谋划"是提高创先争优教育效果的根本;"立足转变,灵活推进"是提高创先争优教育效果的途径;"学习有法,制度落实"是提高创先争优教育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于珍 《理论界》2012,(4):151-152
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是清末海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工程是巩固国防、进行战争和遏制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成军队战斗力、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事工程的修筑受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受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辽宁营口西炮台的修筑,记录和承载了清末战略防御思想的转变、清朝巩固海疆的举措、洋务派学习西方近代军事和引进仿造外国"坚船利炮"的实践、中国传统夯土技术的应用以及近代中国"求强求变"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外报称其此举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尽管,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还是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被称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教育的每一项重大兴革,都与他密不可分。张之洞把“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并积极构建“体操”的教学内容,努力将其制度化,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张之洞主持制订的癸卯学制系中国近代首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关于体操科目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设置体育课程的先河,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教育以学校为基地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把一切为了群众、造福于民作为中国梦的根本价值追求;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人都做积极的"追梦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当好"圆梦者",社会组织应当好"助梦者";必须注重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做好中国梦的"引路人",提高传播中国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群众追梦、圆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改进作风凝聚群众,改进作风要把加强教育作为思想基础,把强化监督作为关键环节,把健全制度作为根本要求,把改革体制作为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阅读了邓正来先生的力作——《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之后,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中国"的认识上。邓先生在文本中对他所言之"中国"有一定程度的阐释,不过,他对"中国"这一概念的阐释仍不够清晰和明确。邓先生在文本中说: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与严修对清末直隶乃至全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人自小站练兵结识后,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上,志趣相投.袁世凯接受严修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他力邀严修担任直隶及全国教育行政管理职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袁世凯与严修通力合作,在直隶兴建了各级各类的新式学堂,极大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1-108
清末重庆女子教育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在近代社会变革及外来文明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以女子小学堂、女子师范学堂为主,虽然办学性质仍残留浓厚的封建性与保守性,但是所包含的进步教育的因素占据着突出地位,并且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相统一。清末重庆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缩影,对之加以探析不仅可以深化对清末重庆教育改革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近代内陆地区女子教育演变的曲折历程及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学东渐记》看容闳的爱国思想于语和容闳(1828──1912),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鼓吹"教育救国",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他积极参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运动,以此来改革中国政治;他主张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