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晚唐社会的苦闷,使诗人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使李商隐创作的一部分诗歌表现出由现实向理想、由凡俗向崇高、由爱的阻隔向爱的融合发展超越的趋向,从而扩展了李商隐诗歌的审美心理空间,产生了悠长深远的情韵,并照亮人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以杨亿、刘筠以及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诗人在宋初自觉地学习模仿李商隐,他们的诗歌整体风貌与李商隐颇有相似之处,其创作方法如用典使事、遣词造句、设色用墨等也受到李商隐的影响,他们创作的各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与沿袭了义山家法。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诗凄美动人而又晦涩难解,主要表现其心灵世界。其诗歌多用象喻,但这个喻体的本体却不出现,而是跨越本体直接说到这个喻体所引起的情思,得意而忘象。这正是义山诗的难解之处,也体现了其诗歌独特的美。义山诗超越了形象本身,又涵盖了一切形象,而这种超越形象的美是建立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系统之上的。在词藻、意象组合、意象创新上,李商隐都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唐党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诗歌善于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吟咏,深刻表现知识分子末世的苦闷与彷徨、忧愤与哀痛.充溢诗人心灵和诗歌中的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悲哀,一种透彻入骨的感伤.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晚唐特定时代一个悲剧性的生命意象,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少有的以表现心灵世界见长的诗人。他47年的生命历程,充满着人生的痛苦体验。正是这些痛苦体验,主导了他心理建构的悲剧性意向,而这意向的核心就是贯穿在他一生心理和生命历程中的忧患情结。  相似文献   

6.
在李商隐诗歌中,柳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诗歌意象频频出现,且包含的情感内涵各有不同.李商隐笔下的柳意象按其生长的生态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新柳、繁柳和衰柳.按三种情况分析李商隐的诗歌,以具体分析柳意象在不同状态下所表达的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到了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并吸取禅宗的思想,消解了痛苦,超越了痛苦.他的诗歌不是对佛理的简单演绎,而是他用自己的大智大慧达到"空"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从李商隐的身世入手解析诗人在精神实质上与佛家义理的契合,以及诗人如何感悟无常幻灭的痛苦和如何超越这种二元观念,最终达到坐忘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禅悟境界.  相似文献   

8.
孤独意识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李商隐由于出身孤寒,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加之世无知音的寂寞以及感情上缺乏依托,因而具有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对其诗歌的句法、意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商隐诗歌悲慨的情感底蕴,从而接续了汉魏六朝以来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我国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英国的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诗歌都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绚丽瑰宝.诗歌的翻译也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众多译者.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汉英诗歌互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传达对于诗歌的理解也至关重要.介绍了意象的定义,通过引述许渊冲、王玉书、杨宪益和戴乃迭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一诗的三种译本,分析了意象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并探讨了古诗翻译中对意象的处理,从而说明意象的理解对于翻译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这份以云南少数民族中青年诗人为对象的创作访谈涉及了边缘状态中的诗歌写作、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诗歌的功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当前少数民族诗人心灵世界的一次展现.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在晚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既有杜甫的深沉,又有杜牧的清俊,更有李贺的浪漫;然而最令人铭心刻骨的还是回荡在李商隐诗歌中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诗歌篇章修辞理论,以诗歌主题为中心,分析了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的《心灵颂》等六大颂诗的诗歌结构,指出济慈的六大颂诗的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紧凑再到完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季节“的行走和诗意——简论食指诗歌的主题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食指的诗歌中,"季节"意象负载着特殊的象征含义,它不仅是时间的代码,更是心灵的载体和镜象,指示了诗人复杂的精神脉络和情感走向,同时也呈现出了食指诗歌的三大主题--未来主题、成长主题和眷念主题.食指用诗歌的形式提取和保留了"季节"枝头上美丽的花瓣和露珠--这些永远引领着人的心灵世界向着高处飞升的精神瑰宝,给食指的诗歌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青春气息和浪漫气息.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名目繁多。比喻(figures of speech)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rhetoric)手段。我们在写文章或讲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修辞手法,以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特别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使其作品富于感染力,激起读者的感情,经常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新诗技艺的概念可能要再定义或进一步划分,对于那些属于已经被广泛总结归纳了的公共诗歌技艺、诗歌语言的修辞技巧不会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针对的只是语言修辞边缘扎根于诗歌写作与鉴赏区间的技术,或者如诗人哑石所言的"微观技艺"。每一个诗人无论出色与否,他都有一套对付词语和修辞的潜规则(癖好),通过这个规则最终触及一个暗无天日的诗歌"密室/车间"。诗歌技艺技法千千万,但都可归结到对词语的细微感觉上和思维的丰富性上——历史感与生命意识都通过某种结构动态地粘附于其中。所以即使诗人的年龄增长了,诗艺与技法"炉火纯青"了,也不会真的就自然返璞归真,因为所谓诗歌话语的"返璞归真"还是必然可以归结到诗歌技艺技法上来的。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燕台》四首辞采繁艳,情致凄迷。从对前人评价的观照开始,以其修辞势态为考察基点,指出《燕台》四首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质;其意象之量化分析是理解其感性修辞的关键;其内在结构近乎循环的心灵结构;虚词的使用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此种阐释对理解义山诗的美学特质多有助益,亦给人以丰富多元的诗学启示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日益开放世界不断逼视我们,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心灵和视野封闭,当一个诗人有可能选择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弄潮于诗坛时,当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构成时,我们无疑会有多种选择,而选择往往意味着困惑.土家族诗人冉庄便是怀着一种矛盾与骚动的心理踯躅于诗歌世界里的,一方面他擅长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诗歌艺术的现代传达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这构成了诗人十分矛盾的创作心理机制,既想固守传统,又试图超越自我,冉庄诗歌创作的艺术传达正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矛盾与困惑的结果.我们研究冉庄的诗作,如果不深入剖析他创作的心理机制,仅从现象上分析他对传统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将难以把握冉庄诗歌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白红雪的诗歌充满无限可能的悖论空间和强烈的尴尬与反讽意识。这种强烈的悖论性紧张、矛盾修辞和尴尬抒情,源于他提前用理想情怀的冲动领受了一个时代难以想见 的寒冷,并以一束义无反顾穿越寒冷的光芒的姿态在诗歌的世界中探寻。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悖论性修辞的话语方式,同时呈现了个人生活体验、想象方式、生存方式的某种尴 尬、冲突。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语言、想象、经验、现实、历史不断发生摩擦的诗人,白红雪的充斥着悖论修辞与尴尬抒情的诗歌彰显出了悖论 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