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文  高小强 《宁夏社会科学》2010,(1):98-101,112
北宋王朝自建立起,国家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和西夏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困扰北宋民族政策制定的当首推西夏。概要来说,西夏对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只能与河湟吐蕃政权结盟共抗西夏;北宋将招、买马的地点愈来愈倾向于河湟蕃族区域;为消除边患、经制西夏,对河湟吐蕃实施经略是大势所趋;西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和河湟蕃族政权对北宋的严重依赖,使北宋“联蕃制夏”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东汉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东汉时期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东汉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由不够成熟向成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封建地主制经济较前有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大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特别是富民地主中的大商人豪强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出现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主田庄;主要生产者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世族地主阶层。  相似文献   

3.
论近代景颇族社会的半部落半封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代景颇族社会是从部落或部落联盟社会向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社会过渡的,因它既脱胎于部落社会,又受封建社会的强烈影响,故一方面保留着原始部落社会的许多痕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封建领主、地主制的不少特征,许多尚未消亡的而且是比较浓厚的部落因素与发展着的封建社会诸因素同时并存。若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作些比较,中国有些城市资本主义发展快,帝国主义势力强,而有些地区则封建势力强,还有一些处于部落、奴隶、农奴等历史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但起主导作用的政权是封建的和殖民地的结合体,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参照这个结论去观察认识景颇族近代社会性质,认为用“半部落半封建”来反映更恰当些。  相似文献   

4.
<正> 公元前一、二世纪之交,青海东部成为西汉帝国新拓疆土。此后至西晋太康初(280年)户调式颁布,近400年间,青海东部宜农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了解青海东部地区由原始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具体过程以及该地区早期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很有意义。 一、氏族部落共有的土地 据《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西汉时,世居青海的羌人,“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羌人以部落为单位生活,互无统属关系。有时为共同的军事目的联合起来,那也是临时的、松散的。可见羌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羌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对耕地、草场等的占有仍基本上通行氏族部落公有制形式。西汉封建势力进入河湟地区后,羌人并未全部退  相似文献   

5.
河西、陇右唐时没入吐蕃。居住在河西、陇右的吐蕃人,自晚唐吐蕃王朝衰落后,仍留原地,同当地的汉、党项、回鹘、吐谷浑人杂居。是所谓“河湟之地”原来就是“夷夏杂居”的地方,但已处在分散混乱状态,种族分散,各有首领,“无复统一”。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几百年,直到蒙古大汗入主中原,才告结束。 宋夏对峙下河湟地区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北宋、西夏与吐蕃唃厮啰(合并了回鹘、西凉)政权的三角关系:宋保守、夏扩张、唃厮啰依违其间,形成宋夏争取吐蕃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青海地区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 ,其中藏族、土族、蒙古族和少部分汉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考察藏传佛教在青海地区的演变过程 ,搞清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总结历代中央政府处理藏传佛教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教训 ,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维护青海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青海在历史上受西藏吐蕃王朝的重大影响 ,今海西、青南的一部分地区曾经由吐蕃直接控制 ,唐朝安史之乱时吐蕃势力进据海东河湟地区。据史籍记载 ,佛教最早传入吐蕃大约在公元 5世纪拉脱脱聂赞普时期 ,到了公元 7世纪时吐蕃王朝政治恢宏、国力强…  相似文献   

7.
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多元,语言生态丰富,各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状态下族群接触频繁,使得各种语言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本文简要描述了青海河湟地区汉族民俗语言的历史性、杂糅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先秦至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社会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中央王朝在此地统治力量的强化,一些当地居民被编户齐民,从而拥有了与中原居民同样的社会身份;另一方面,在内生的地方秩序中,由当地土司、千百户等统治的土民则具有与中原居民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土民群体的存在既反映出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华夏边缘社会文化属性得以存续的社会基础。民国时期,在青海建省及县制改革等的影响下,居民身份从土民到国民的转换,十分鲜明地体现了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过渡与转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分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对之进行探讨,认为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应为“宗法社会”。中国的宗法社会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封建领主制存在于周朝,先于欧洲十五、六个世纪,特点是按宗法关系“封国土,建诸侯”,主要矛盾是领主与农奴的矛盾;第二阶段的集权官僚制阶段,存在于秦至清两千余年历史上,特点是以宗法关系集中经济、政治权力,土地国有,小农经济,官文化统治,主要矛盾是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公元十一世纪的二十至六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宋仁宗至神宗统治时代。在这几十年里,封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铁产量相当于盛唐时期的十几倍,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天圣年间以诏书的形式从法律上肯定了这一新现象;政治上最高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继而范仲淹等人领导了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社会改革的序幕;文化上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百家争妍、万紫千红的时代:文学、史学、经学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取得了辉煌成就……所有这一切表明北宋中叶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之间的演变问题,史学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应分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从秦代到隋统一以前,以按人丁强制征收定额课租和存在着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劳动为特征的农奴制阶段;一个是从隋唐至鸦片战争前,以按田亩征收租税和解除了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劳动为特征的地主制(狭义的地主制)阶段。前一个是封建社会的低级阶段,后一个是高级阶段。从北魏至唐初,是从农奴制阶段向自由租佃的地主制阶段过渡的时期。本文拟就秦至隋以前的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表现及其特征,论证这一阶段属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并以此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在 195 6年民主改革之前仍处于不甚发达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傣族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傣族人民和山区各民族的统治 ,巩固其领主制政权 ,将有利于统治的生产关系上升为法律 ,同时也结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制定了在这一地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即傣族的封建法规。这些法规目前国内整理印行或出版的主要有两件。一件是 195 5年由刀国栋、刀治明等翻译整理的《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1] (以下称《版纳傣族法规和礼仪规程》)。另一件是1979年由刀光强、高立士翻译整理的《…  相似文献   

13.
(一) 元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明代随着“土流并存”①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贵州才开始出现封建的地主经济。明末清初,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大西军进入贵州,在领导西南各族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并限制地主剥削的同时,鼓励民间垦殖,开矿和贸易,给贵州封建领主经济以极大的冲击,为贵州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清王朝统一贵州后,黔省境内的土司、土目仍是本地区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土司土地所有制有如下表现和特点: 第一,由于土司职位世代沿袭,使他们比较稳定地占有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和山林。如黔西北的“(亻罗)倮族”(彝族),“其巨室尚拥数十百里之地,人民数万,田租万千石,羊  相似文献   

14.
西藏传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和畜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畜牧业都依赖于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基本情况是:在中央封建王朝授予的权力下,西藏地方政府或其他直属中央的封建统治者掌握了西藏土地的实际控制权,他们再把全部土地分配给僧、俗领主及这些领主共同组成的官府,由这三种领主分别管理和经营。这就是西藏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三大领主在对土地垄断性占有的同时,还迫使所有农奴与他们建立起人身依附关系,从而为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  相似文献   

15.
西藏封建领主经济源于吐蕃奴隶制崩溃后,历经僧俗领主结合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元朝在此基础上分封始推行领主土地占有制。至清朝确立三大领主土地占有制,实行以达赖喇章和噶厦组成政教合一体制,加强喇章在政府中的权势。清以中央集权制将喇章的政治、经济纳入噶厦内,实施政治上统一经济上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河湟地区是青海乃至全国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融的典型区域。据文献史料,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纵轴五个节点,耙梳青海河湟地区道教信仰历史脉络,并以微观个案为基点,立足多元文化视角研究河湟地区道教与多元宗教文化互融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自然属性方面考察了秦汉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生产情况,并与河湟周围地区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是由西周的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而来的。在西周的封建领主制下,土地所有权采取了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逐级分割所有的方式,即: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土地又通过逐级分封的办法,由各级领主世袭占有,从而使各级领主具有实际上的土地部分所有权。在封建领主的统治下,最后交由农民耕种的土地分为公田  相似文献   

20.
皇太极继位之后,极力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把东北蒙古族封建主、汉族地主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吸收到后金(清)统治机构中来,汉族官僚、地主,在后金(清)的政权机构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皇太极在富有封建统治经验的汉宫们的辅佐下,对努尔哈赤制定的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政策,进行了大胆的厘正,采取种种措施加速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繁荣封建经济;清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的残余,限制满族旧贵族,加强封建君主集权制;迅速扩大势力,加紧同明朝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后金政权与努尔哈赤时的后金政权相比较,已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