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堂尧  律德刚 《职业》2023,(24):42-45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来产业的生力军,中职学校必须立足“立德树人”宗旨,实施“三全育人”。为此,需要分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确立“三全育人”模式建设目标和内涵,通过八条建设路径,采取“五进”举措,建立“六个保障”,构建中职学校德育“三全育人”模式,实施中职学校德育“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2.
杨虹炜 《现代交际》2013,(12):166-167
中职学校中“校讯通”在开通一年后出现滞后或停滞的状况,改变了“校讯通”的目标和初衷,只有打破这一状态,让“校讯通”的应用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对“校讯通”的应用率。随着社会对我国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视,以及中职学校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校园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安全校园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通过在教学管理应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校讯通”在中职学校的现状及问题,通过合理利用和拓展“校讯通”的功能与适用性,使其更贴近中职教育,适用于中职教育。 本文首先分析了“校讯通”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及作用。对当前“校讯通”在中职学校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在文章中对“校讯通”的拓展部分,分析了用户群、系统功能、应用环境并得出了相应改善理念及拓展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香来 《职业》2020,(9):89-90
“信息化”深刻改变了中职语文的“学与教”,改变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改变了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改变了教学评价。在“信息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初期,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慎的原则找寻“信息化”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与教”,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底线,落实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杨益民 《职业》2014,(21):40-41
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也是让每位中国人创造美满人生的梦,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就是“中职梦”。“中职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让中职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每个梦想都能实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中职梦”才会成为现实。本文结合笔者学校实践,对如何实现“中职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许旭 《职业》2016,(20):18-19
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实施“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为了对中职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提高中职类院校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是为了缓解院校经费不足等问题,有效地促进中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将从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等角度对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中职类院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亚达  孙立 《职业》2024,(5):52-55
本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中职体育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结合已有的相关思政素材和“体育+思政”创新素材,探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的中职学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一三五”模式。为构建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提供论据和积累素材,为探索中职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提供研究思路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何勉  佟建波 《职业》2022,(18):30-33
随着“1+X”证书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实施和有力推广,探索和实践中职学校“三教”改革与“1+X”证书制度融合路径,推进育人理念的转变,重构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是有效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是创新新时代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中职学校“三教”改革与“1+X”证书制度的定义和相关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广西中职学校“三教”改革与“1+X”证书制度融合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型教师团队、开发课证融通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径,培养新时代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杨瑞玲  颜荷卿 《职业》2021,(6):22-23
当前,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项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职院校积极响应号召,构建“五位一体”的管理、评价模式,明确当前中职教育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本文对中职德育“五位一体”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提升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曹昭平  刘进 《职业》2022,(15):40-42
“双师型”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本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对提升中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提出强化课堂思政教育、深化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中职“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海  姜黎 《职业》2016,(20):128-128
本文就如何在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渗透“快乐教学”进行探讨。中职数学翻转课堂渗透“快乐教学”,点亮了中职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再枯燥,充满乐趣,实现了学生由“厌学”到“乐学”的蜕变。  相似文献   

11.
陶培聪 《职业》2012,(14):81-82
本文将从数学课堂中追寻三味——“德”、“实”、“趣”入手,试图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作些探讨。旨在唤起更多的人一起追寻和探讨“三味”,让“三味”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得到应用、推广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黄美娟 《职业》2016,(12):38-40
目前,中职基础文化教育的现状堪忧,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人”的现状及“人”的发展问题,改革中职基础文化教育必须把视角回归到“人”,做到以人为本。本文主要从回归“人”的视角探讨了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重视中职基础文化教育,二是如何实施中职基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与中职学校“出口旺”相对应的是“进口难”,招生难、招生乱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进行中职招生制度改革,规范中职招生行为,势在必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中职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上进行了探索,通过摸清中职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南宁市开展了改革试点,为全区的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职业》2014,(29):F0002-F0002
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首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浙江省首批合格中专、浙江省首批“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学校、浙江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浙江省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浙江省首批“半工半读”教学改革试点学校、浙江省首批“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学校、浙江省首批中职学校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5.
探索“教学做合一”办学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建光 《职业》2013,(15):96-97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构建中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在中职教育中如何做到“教学做合一”,并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构建范式,论述了范式的实施过程、范式教学的功效和范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呈现。探索“教学做合一”教学范式结构。  相似文献   

16.
夏书霞 《职业》2011,(23):120-120
中职生是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客观上,中职学生整体的文化起点低于同类普通教育类的学生,他们在专业文化、技能的学习中遇到诸多困难。受各种因素影响,中职学生群体里或学习困难,或心理发展矛盾,或行为变态等等的“问题学生”不少,这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问题学生”的管理和转化,直接关系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高度重视这类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广西中职学校心理疏导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中职学校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的实效性不强、心理疏导师资缺乏、家长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校领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委员—家长”为主线的“六位一体”立体化心理疏导网络体系,以期不断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8.
张芳 《职业》2020,(8):89-90
主题班会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将“微课”运用于中职学校的主题班会是微时代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管理水平的新型教育模式。笔者主要针对自己在主题班会中如何运用“微课”进行德育实践尝试进行研究,为今后中职学校主题班会德育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淡睿 《职业》2020,(8):63-64
民族工艺品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职民族工艺品设计专业承担着为民族手工艺培养继承人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刻地认识到中职民族工艺品设计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工匠精神”“创意工艺坊”“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等政策资源,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入新民族图案的概念,创建中职民族工艺品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周永文  周麟彦 《职业》2023,(3):18-21
立足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职教20条”,对接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遵循中职学生发展规律,从“求新、求知”“制作、制造”“智识、智慧”的特色“ZHI”造文化出发,建成基于“三室一平台”的“ZHI”造创新创业实验室,探索以专业为依托,以大师为引领,以双创实验室为平台的中职“智造”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职业教育“智造”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