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其领导行为不管本人意识到与否,事实上随时都在影响着被领导者的行为.对于被领导者来说,领导者的有效领导行为则是客观心理环境的重要成分.作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一种相互关系的领导行为,它不仅是领导者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且是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手段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在这个基础上领导者才能凭藉完整的心理面貌来实现领导功能和组织与激励辖下全员去完成集体目标,并由此构成领导者的行为过程.在具体的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行为过程与心理过程总是起交互影响和双向作用的.所以领导干部有效领导行为的心理活动与探寻领导行为优化的途径以及弄清其在领导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同行为方式的联系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单位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里所说的领导,是指领导者。但“领导”与“领导者”不是同一个概念。“领导”故名思义是他带领、指引、疏导的意思。它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领导者对群众的影响力量,以及在领导者影响下的群众积极性这两个方面是实现某种预定目标的全部内容。“领导”这一行动过程,也可以说是领导  相似文献   

3.
三代领导人对农村干群关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毛泽东对农村干群关系问题的探索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人民政府虽然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其中就包括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干部与群众的矛盾。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当时存在着干群矛盾,并把干群矛盾的解决看作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毛泽东深深感受到了农民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他认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以及各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确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观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这里提几点粗浅的看法,作为引玉之石,以期得到指正。(一)领导活动的本质,是领导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社会实践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活动的系统中,领导主体是各级领导组织和人员,而领导客体则是广大群众。因此,领导活动的对象,同生产活动的对象不同,不是自然界的物,而是社会存在的人(包括下属和群众);其直接目的不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是认识和改造社会存在的人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因而领导活动有自己特殊  相似文献   

5.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活动,领导作为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其职责就是使群体中每个人的行动都按照一定的组织目标进行。但是,每个人又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如果任其随意,各人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那么整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因此,要使各方面的个体意志和行为服从组织意志和行为,领导者就必须具有使人信眼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领导才能把人们的行为有组织、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而这种力量就是权威。权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实施领导活动的必备条件,有权威的领导者可以获得被领导者真诚…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加强领导者队伍素质建设中,必须重视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它的榜样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固本功能等;它主要由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学识、行为等因素构成,不带有强制性;它建立在群众对领导者崇敬、信服的基础上,集中表现为被领导者心悦诚服地承认和接受其领导,能够使被领导者产生敬佩感、信赖感和亲密感。在日常教育中,是非常需要加强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建设的。  相似文献   

7.
当代领导心理常见的问题及其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领导心理常见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领导权力的应用、领导者的心理品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关系等诸多方面.领导心理调适既要遵循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要注意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领导,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少对领导定义作专门论述。但是,就其本质而言有一点是已经明确、并需要无产阶级领导始终如一予以坚持的,那就是——领导必须是群众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党和阶级、群众,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的实质在于千百万群众的要求、愿望和意志,要通过政党及其领袖人物来集中统一和给予反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我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经验、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工作是一种协调社会组织与其公众的相互关系的活动。然而,通常人们对公共关系客体的认定,却只局限于公众这一对象物上,并没有把关系作为一种客体对象来对待。本文认为,关系应该与公众一样被看作公共关系主体活动范围内的主要对象物,不研究公共关系工作的关系对象问题,将难以全面把握公共关系客体。一、公共关系客体客体本系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从广义上讲,公共关系客体指公共关系主体的活动所指向的所有对象物。这些对象物既包括外在于公共关系主体的事物、条件、客观规律,也包括在公共关系主体的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公共关系理论、所必须加以改造提高的公共关系主体自身的能力。这  相似文献   

10.
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领导者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共同作用下来实施领导。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在实施权力性影响力的同时,凭借和依靠自身的品质、人格、知识、能力、作风、业绩以及榜样的力量,对被领导者产生支配力量,使被领导者为之动情、为之动心、为之动行,成为生成领导致能的不尽热源,最佳地实现领导职能。非权力性影响力与权力性影响力不同,它是以内驱动力形式征服人、激励人,因而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并论证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本文拟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着重探讨毛泽东关于“观念形态的文化”理论,及其在建构和发展当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关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在建构中国新文化理论时,首先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中  相似文献   

12.
领导者的素质是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概念。各种剥剥阶级统治的领导者,都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根本上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后,人民“公仆”代替了资产阶级官吏。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处于主导地位.领导者的素质如何,是关系到领导事业盛衰成败的大事。因此,研究领导者的素质,对领导者适应时代要求,实现领导目标,提高领导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出发,探讨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组织实现目标过程中,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与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情感魅力以及工作实绩和表率作用等素质和行为构成的。其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内在性,对被领导者来说,具有自愿性。大量领导实践证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在领导者的行为中,其作用更持久、更重要,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一、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构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品格因素。品格因素是由领导…  相似文献   

14.
管理是我们时代和经济的中心活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管理离不开人,从而人在管理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人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管理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自始至终处于中心的位置。与人类其它实践活动相类似,我们亦可把管理看成是由主体、客体以及过程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作为中心组成部分的人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一身而兼二任焉。  相似文献   

15.
浅谈领导者的影响力徐长水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能够影响和左右被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使之符合组织意图的能力,是领导者的职权影响力和领导者的权威影力两者的有机构成。我们可以把它归结出这样一个公式:领导者的影响力=领导者的职权影响力×领导者的权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列宁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制度创新。列宁对权力制约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是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进行构想的,但又根本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那种权力制衡体制。列宁从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机制、原则和途径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民主化、法制化。列宁认为,监督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监督权至上;监督活动的对象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穿重心上移的原则,重点是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制约;监督活动的多渠道畅通是保障人民监督权实现的具体途径;监督活动必须通过法律来保障,依法监督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权力监督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通常认为,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外部客观对象,一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其实,这种看法不很恰当,它忽略了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客体形式——自我客体,即主体把自身作为客体.本文试就自我客体及其认识和改造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科学决策越来越引起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视,对决策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具体。如何把这种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认识论角度来考察决策,这是摆在每一位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所谓决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客观规律及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的认识,而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一提到决策,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同领导联系在一起了。决策在全部领导活动中确实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领导活动  相似文献   

19.
找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以经济利益矛盾为主导,以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为焦点的人民内部矛盾复杂纷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事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也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大课题。一、明确身份,积极介入,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前题。作为领导者,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明确身份积极介人。一般来说,领导者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是集三种身份于一身的。其一是“当事者”。人民内部矛盾,从主体的构成上看,一是党、政府同人民群众.领导者同被领导…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