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岳论丛》2021,(2):128-141
为进一步理解社交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社会性”问题,通过对媒体社会网络的实证分析,揭示新闻媒体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机制如何影响热点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结合“互定向”概念与“扩散”理论,以700余家新闻媒体的微博文本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热点新闻事件为例,考察媒体属性(如“定位”)以及网络结构(即“互定向”关系)对其报道特定新闻事件的预测效果。研究发现,不同的媒体角色或定位显著影响其对时政、社会和突发事件类新闻的关注;在控制媒体属性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媒体的感染性或敏感性,以及结构凝聚性和结构对等性等变量对社会和突发新闻事件扩散产生显著且正向影响,但并没有对政治新闻事件产生同样效果。该结论有助于改进对社交媒体中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及规约的认识,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肖朝利 《兰州学刊》2003,(5):205-205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 ,社会新闻迎来“黄金时代” ,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新闻不再局限于生活小事、奇闻异事 ,更注重突出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事件 ,报道范围更广 ,深度更深 ,题材更丰富 ,形式更多彩。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读者已不满足于获悉简单的社会新闻事实 ,而希望能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背景事件 ,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 ,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 ,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  相似文献   

3.
新闻图景就是由新闻报道塑造的新闻符号世界;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主要是由该社会统治者拥有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建构的。媒体的利益取向是媒体建构新闻图景最重要的出发点;媒体的传播目标是媒体选择建构新闻图景的指挥棒;媒体方针、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体建构新闻图景的核心框架。因此,在现实的新闻传播中,并不存在以他者为本位的新闻媒体,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传播者,“受众本位”基本上是神话,传受共同本位才是理想。  相似文献   

4.
魏宏伟 《理论界》2005,(9):97-97
近些年,新闻记者、新闻媒体被推上被告席的“新闻官司”不断出现。这其中,有的是因为新闻作品或记者的行为存在缺陷,公民和法人利用法律的武器正当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但也有相当部分是原告无理缠讼,甚至恶意诉讼,诋毁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加强采编人员的法律意识,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媒体和记者成为民事侵权案件的被告时,可寻求抗辩事由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谓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提出具体事实使自己免责或者减轻责任。当一则新闻报道发表后,有人提出该报道构成侵权,主张…  相似文献   

5.
雷力 《兰州学刊》2003,(4):204-204
近几年 ,都市类报纸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报业的一大景观。他们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 ?应该说 ,抓新闻的“卖点”是都市类报纸成功的关键。新闻的“卖点”是指读者喜爱的新闻 ,指读者愿意为了了解这条新闻产生购报、读报欲。在新闻诸多的“卖点”中社会新闻因其民间性强 ,人情味浓 ,涉及面广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人们对它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兴趣 ,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成为天然的新闻“卖点”。那么 ,什么是社会新闻呢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各种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经济新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对于经济新闻的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经济新闻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受众需求”和“媒体供应”的错位。对于“辅助决策”和“前瞻性”的呼唤已经成为经济新闻媒体从业者和受众共识。经济新闻只有打破固有的报道思维,加强宏观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把握好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关系、做好全球性和地方性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前瞻性。  相似文献   

7.
周盈莹 《南方论刊》2007,(6):72-72,61
假新闻,是指不真实的"新闻"。是带有某种鲜活独家的意味、吸引受众关注,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报道,当新闻成为一种产业之后,新闻真实便逐渐产生异化。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当不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众造成不良的精神辐射而且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在"五胞胎"的报道中媒体对假新闻所持的暧昧态度,直接反映了新闻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新闻作为争抢读者眼球的利器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等原因,不少社会新闻表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譬如漠视人的尊严、对弱势者的轻视甚至歧视,以及对事故及灾难报道的非理性等.针对此现象,当前要从倡导传媒人宽广的人文情怀、多些换位思考及追求新闻的人文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9.
何龙 《兰州学刊》2003,(5):200-200
以迅速及时、直接简洁地反映事件客观实际的社会新闻 ,以其低视角、亲近感、近距离在以市民为阅读对象的都市类报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定义的社会新闻多是以批判或揭露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为报道对象 ,如坑蒙拐骗、小偷小摸、违章出轨、色情凶杀等。这样的报道若占据较多的新闻版面 ,势必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的怀疑 ,近而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度。以满足市民各方面需求为主的都市类报纸 ,以其定位的平民化 ,拉近了新闻与读者的距离。正是这种平民化 ,才使社会新闻格外受到读者的欢迎。原有对社会新闻的概括 ,是反映…  相似文献   

10.
提到社会新闻,人们难免要联想到光怪陆离的奇闻、“桃色新闻”、“市井琐闻”等等。其实,社会新闻就总体而言,可以说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学。它吸引着相当广泛的读者,肩负着特殊的任务。它之所以被称为社会新闻,是与工业、农业、财贸、文教、国内新闻、国外新闻等相对而言。是报道对象上的差异。它的报道,往往同各个阶层、各个战线、各种特点的成员息息相关,因此,往往能唤起广泛的兴趣。社会新闻是指那些不受行业分工、年龄、性别、民族、文化修养的区别的限制,能引起较普遍的社会兴趣,对社会成员有较普遍教育、审美意义的新闻。它从社会学的高…  相似文献   

11.
一个新闻人应该具有新闻的敏锐,在得到一个好的新闻线索后,能不能让新闻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则需要新闻人对新闻进行挖掘,并通过媒体协同,使之产生应有的社会效果.本文以“音乐男孩”为例,通过介绍这一新闻题材的挖掘过程,得到了一引起启示,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2.
杨丹  陈晓妆 《云梦学刊》2010,31(4):152-156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政府与新闻媒体都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但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媒体的相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府向媒体提供信息不充足,甚至隐瞒、扭曲事实,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这些都造成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一是政府要以民为本,主动搭建与媒体合作的平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服务媒体,引导媒体健康发展;二是新闻媒体要通过矫治新闻职业道德缺失、创新政府新闻报道形式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架起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龙璐 《南方论刊》2008,(5):53-54
新闻文本和新闻体制的差异会导致重大政治事件在不同媒体上报道重点和角度的差异。本文以“安倍访华”这一国际社会关注的政治事件为例,选择我国《人民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为样本,分析比较两者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归纳出我国主流媒体与海外华文媒体国际报道的特点和角度,解释政治新闻报道如何建构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知,反思我国媒体国际报道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报道渐成社会关注和媒体聚焦热点,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特性恰与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标准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媒体之间、利益主体之间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重要标准.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的特性、突发事件报道常态化的发展趋势,试图阐述我国现阶段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重要新闻品类,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常态形式是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常说,“吃柿子专捡软的捏”。其实,看报纸新闻也同样,读者多喜欢软新闻,疏远“硬”报道。什么是软新闻?顾名思义,是指经过细心软化处理,具实道来,可读性强的新闻。不过,有必要申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软新闻,是适于地市类综合性新闻,像中央大政方针的报道,自然还是丁是丁、卯是卯,不宜做软处理的。就目前而言,我们从报上看到的大而空、干瘪无味的“硬”新闻不在少数,读者对这种新闻的评价多是“一看就是假的”,其实这些新闻并未说谎,读者却感觉是假的,为什么?这就是虽然记者据实报道了,但面目生硬,从头到尾都是官话,让读者不舒服。所以读者常…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西方各种思潮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消费主义思潮就是一例,它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消费社会,而且影响了大众传媒,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出现了新闻消费主义现象.新闻消费主义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①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控制,它通过自身特有的编码系统向受众传递一种符号化的生活方式,消解人的主体性,使人沦为“单向度的人”.西方的现代化是一部充满深刻冲突的历史,我国新闻媒体在接受外来思想的时候,应在结合本国实际的情况下有批评意识地借鉴并加以正确引导,不应盲目地全盘接受与一味的迎合受众.因此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出发,结合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中的思想观点,分析新闻消费主义这一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新闻消费主义,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来唤醒大众传媒的良性回归.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受众调查为受众注意力演变的考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依此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中国新时期新闻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轨迹,并从以下方面得出有关结论:目前,在接收目的方面,获取新闻、了解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体的首要目的,增长知识、娱乐消遣是其次目的,增长见闻等是第三目的;在题材兴趣点方面,受众对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兴趣“长盛不衰”,对地方新闻的兴趣逐渐提高,对体育新闻的兴趣比较平稳,对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兴趣经历了一个由淡到浓再淡的过程,对法制新闻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至于对新闻媒体的意见,在有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反映、舆论监督、会议报道等方面,受众的不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需要说明的是,受众的演变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而且,仅仅是对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社会新闻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本文就社会新闻的发掘和写作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新中国传媒产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话题:报道权“有偿出售”,或是大牌媒体出资垄断新闻,或是不少被采访人主张付费采访。为此有诸多媒体纷纷指责这是对媒体新闻报道权的侵犯,甚至有人指出: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变成“有钱就能垄断新闻”。“报道权”究竟有没有价?这种现象到底是一种新闻市场化的必然,还是一种新闻媒体的行业失范呢?这种竞争到底会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什么影响?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是否会受到侵害……笔者就这一国内新闻采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进入到所谓信息共享、“同题竞争”时代以后,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我们也经常能从报纸上享受到精彩策划带来的阅读快感。“新闻策划”的本质,是在新闻媒体实际运作之前及运作过程中,根据对相关信息的占有与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周密地设计与修正报道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旨在探讨新闻策划中应当把握的四大关系,以求教于同仁。一、取与舍“取与舍”即策划的选题问题。新闻策划的目的决定了不是任何新闻事实都能进入我们的策划视野。那么,取舍策划选题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