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第三代”诗歌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重要诗歌创作潮流人们评述“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追求时,认为“第三代”诗歌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这是不对的。“第三代”诗歌有“纯诗化”这一独特的诗学追求,一方面,内容上他们追求“纯诗化”。他们“反文化”、“反崇高”,就是要把“文化”、“崇高”这些“非诗”的杂质去掉,而在诗歌中写出真正的个人生存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语言的“哲学化”。他们“反修辞”和“拒绝隐喻”,是为了让诗歌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2.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新疆汉语诗歌创作经历.了新边塞诗歌创作、新生代诗歌创作和多元化诗歌写作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表现了“诗言志”,“文以载道”的精神;第二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大都强调审美,注重对诗歌形式的继承与再发掘;第三个十年的新疆汉语诗歌创作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相似文献   

4.
本文集[1]定名为‘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主要目的是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日子里,从理论上对中国大陆90年代现代诗歌、对一代诗人十年来的写作历程进行回顾,对人们正在关心的一些诗学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和回答。因此,所选文章大都集中在“90年代诗歌”这一论题和目前一场正在展开的诗歌论争上。勿需讳言,除了其理论文献价值和纪念意义外,这部文集还有着它的现实针对性。那么,相对于80年代(从早期“今天派”到“第三代诗歌运动”,或从‘假陇诗”到‘房愿俄诗”),90年代诗歌能否说是“另一意义的命名”(程光伟)?本文集的许…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诗歌出现于 80年代中期。“生命意识”是第三代诗人的艺术主张 ,也是第三代诗歌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意识”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是对待“性”的态度 ,一是对待“死亡”的态度。第三代诗人认为 ,应突破对性的禁锢和压抑 ,大力张扬人类生命的原始本能 ;而对待死亡 ,第三代诗人则采取了“面对”、“歌颂”、“渴望”的态度。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对第三代诗歌的“生命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纪末的文化转型导致了诗歌的转型,这个转型以90年代诗歌“代”之外的趋于个人化的写作取代80年代的流派写作为其基本特征,个人化写作脱胎于“第三代”流派写作,并在诗歌转型中日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关中三李”之一的李柏是明清之际关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歌在当时的关中诗坛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在诗歌创作的缘起、诗歌本身所达到的境界、诗歌创作的功用等方面李柏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同时他对明代以来诗歌创作的因循守旧之风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中间代”是新世纪诗歌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命名。新世纪初相关诗人对“中间代”进行了反复、持续的建构,呈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基本风貌。但是,这一命名缺乏内在的诗学根据,更多的是出于夹在“第三代”和“70后”诗人之间、以“60后”为主体的一批诗人进入诗坛的实际需要。“中间代”诗人集纳在“中间代”的旗号下,是消费时代的诗歌行为,他们以商业营销的方式凝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的努力没有诗学价值,他们在危机时代,坚持了新诗的先锋性、纯粹性。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章德益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创作了诸多优秀的新边塞诗歌,被誉为“新边塞诗三剑客”之一。此后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章德益的诗歌创作不断发生着新变。大体而言,章德益的诗歌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现实为基调,描摹西部风物,吟唱时代精神,诗艺尚处于探索阶段;离疆返沪后,注重书写个体经验,艺术上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倾向;晚年则追求情感的抒发和哲学的沉思,诗艺已臻化境。综观章德益的诗歌创作流变,一以贯之的是始终坚守西部、坚守诗歌艺术的本心,其创作实绩对丰富西部诗歌创作、探寻诗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间代"诗人在命名之前,曾长期处于诗坛边缘,并被有意地漠视和忽略。作为夹缝中的一代,他们在成长时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裂变,童年、少年的"文革往事"、1980年代文学的启蒙,以及1990年代后商业化浪潮的侵蚀,无不在他们的诗中打上鲜明的烙印,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精神履历。  相似文献   

14.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婉讽说、爱情说、隐事说、感伤说、多重主题说和无主题说等。白居易在自编诗集中将其归入"感伤"类,这是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本源,研究者在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长恨歌》的本意。本文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朗费罗的著名诗歌之一是《箭与歌》.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是要弄清楚“箭”和“歌”的象征意义.“箭”实际上象征着“恶”;“歌”象征着“善”.只有体会到了这一层意思,才能理解到诗人的道德情操,才能体会到该诗的美感,才能把它翻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7.
从创造社的内部差异可以看到,与法国19世纪诗歌传统相联系建立起"诗"的观念的,是创造社京都作家,这里有着郑伯奇与成仿吾文学批评观的深刻差异,由此出现1924年"国民文学"的倡导,以及翌年以穆木天为主在《语丝》上与钱玄同的论争,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次"诗"与"散文"观念的碰撞。从中可见,"诗"的观念,对"诗"与"散文"之不同的认识,在进入"五四"后的新文学独立发展中是艰难的。  相似文献   

18.
“以文为诗”是宋诗的主流创作思想,而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提出“诗非文也,必诗人为之”的创作理念,从而打破了宋诗的总体创作格局。这一诗学思想是宋诗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具有两方面动因:其一是对宋诗“以文为诗”观念的反拨;其二是对理学家文学观念的修正。正是二者的合力作用,扭转了宋诗的发展方向,杨万里也因此成为两宋诗风变异的转关人物。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和生存状态。“雨——花”深层模式触及词人内在生命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本真女性特质.并开拓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