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态美学在学理建设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得到初步的建构。当然,生态美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生态美学的主导话语形态还没有确立,生态美学还没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背景,加强系统的理论建设,挖掘、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加强中西对话。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是我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品格.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属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生态美学作为全新的美学观,实现了对传统美学哲学基础的跨越.生态美学鼓励多元思维风格,开创了新的美学时代.生态美学坚持生态论的存在观,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3.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24,(2):144-153+178
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异同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在过去十年(2013—2023)中,国际范围内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看法进一步深化。国际学术界对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认识观点纷呈,并未达成共识。实际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应确立双峰并峙、并行不悖的立场,在着力深化拓展生态美学的同时也应深化拓展环境美学,建构显著不同于生态美学的环境美学理论框架。与此同时,“身—心—境”三元模式不但试图整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而且尝试以之为理论范式重建美学新范式。辨析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联系与区别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二者的理论思路、贡献和局限,并在与此前各种美学形态的对比中把握美学的时代新变,即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学范式,这也正是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论带给美学的最大启发。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传统资源·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两位中国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引起了众多中国学人的热切关注。十年来,生态美学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就。不过,严格说来,将生态美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为时尚早,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还处于不确定状态。在研究对象、范围方面,目前存在着生态美、自然美、生态审美观、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等不同看法;就研究方法来说,生态美学提倡突破西方哲学、美学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思辨方法,但现在仍处于挣脱二元对立思维方法的过程之中。针对生态美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有的学者提倡综合研究,但这很容…  相似文献   

5.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着"泛化"和"俗化"的倾向,泛化意味着传统美学观念的危机,俗化则直接威胁到美学本身的存在.正是在这种意义下,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接受可能性与合法性的质疑.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其一,由于生态美与自然美的特殊关系,在分解生态美之前有必要先行介入对自然美的发展和定位的回顾.其二,对生态进入审美视界的契机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不仅是生态美学当代性的表征,也是生态美学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三,如果承认生态美学是可能的,那么这种可能性的终极依据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意味着生态美学建构的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杨建刚 《学术研究》2012,(8):127-134,16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范式。它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提倡一种生态世界观,从而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理论回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为中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和方法论参照,对拓展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促进中国生态审美智慧的发扬光大、反思和超越实践美学以及推动中国美学的国际对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3月18日至19日,"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济南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生态美学是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运而生的美学形态,如今已成为我国学术领域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形态,并与国际学术界的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环境美学形成三者交流对话的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9.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曾繁仁先生潜心研究美学35年,在西方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四个领域都有所突破和建树。西方美学是曾先生整个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和智慧来源之一,审美教育研究则是将美学理论与教育结合的典范,具有沟通理性与感性、德育与智育、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不可替代"的"综合中介"作用;文艺美学研究是曾先生学术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突破领域;生态美学研究则是曾先生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维度是进行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只有在存在论的视野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在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2.
周文杰  周红路 《理论界》2008,(12):120-121
生态美学是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具有生态活性思维的美学范式,它吸收中国古代美学的合理内核,对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机械思维进行修正和超越。生态美学的研究,对于新世纪的美学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必将成为现代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人类学范式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 :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 ,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 ,从而彻底还原了生态美的和谐本质 ;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 ,恢复了马克思存在论实践观的现代品格 ;三是使生态美学超越了一般生态学范畴 ,使之进入真正人文的、审美的领域 ;四是有助于建构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  相似文献   

15.
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相似文献   

16.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欣 《兰州学刊》2009,(2):16-18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关学资源。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生态美学原则、生态和谐思想以及生态循环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先秦道家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美学意识对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放谈——生态美学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美的范畴是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生态美是人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和人生境界的呈现。生态美学不同于生命美学,生态审美也不同于自然审美。这一美学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考察为轴线而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4):14-22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