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族史诗呈现了京族含蓄包容与刚健雄浑并举的海洋文化精神,是京族历史、民族精神、社会文化生活百态以及京族人思考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百科全书,体现出艺术工具论、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论的多重属性.而从其精神内涵、形成方式、艺术形式看来,人生如诗、生活如诗、民族如诗是京族史诗潜在的核心命题,此种生命存在形态、艺术创作形式和人文精神,不仅是民族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完善和补充,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与给养.  相似文献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极为重要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学校德育凸现民族精神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所在 ,能使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中吸取精神养料 ,秉承思想道德素质、扎实民族文化功底、塑造高尚品格 ,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3.
共同的文化根基是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是构筑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思想共核;大量“同源异流”跨境民族的存在是延续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保障;语言文字的“共性”是巩固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载体;华人“南移”所构成的“大华人”生活圈是发展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现实基础。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诗词与当代社会发展马斗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和史被公认为是最为重要和最精华的部分,而诗所蕴涵的文化容量和精神文明似乎比史还要多些。一个民族不能不要传统,而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便不能不重视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诗词。事实上,优秀的传统是无法隔断的,至...  相似文献   

5.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中出现一些不良制造与不良技术现象,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要求我们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制造业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还在于它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和主体性发展的意义。文化不仅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出好产品,也能生产出好的人格、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21,(2)
使辽诗是宋辽政治生活和民族关系的产物,体现了北宋使臣自觉的政治传播意识和大国情怀,促进了汉族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北宋使臣以优越的文化心理去观察辽朝的一切,他们笔下的诗歌恰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记录宋辽对峙时期,辽人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人情,符合民族志以某个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野调查和信息采集的学科特点,因此,使辽诗是一种民族志书写形式。以民族志视野重新审视这些诗歌,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辽朝社会历史和民俗文化,对于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也是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8.
新诗是一种"现代性"文体,新诗现代性建设的两大任务是让中国人成为现代人和让中国成为现代强国。诗的题材比体裁更有力量,更能直接促进社会的变革。当下应该重点关注九大类型的诗:校园诗、城市诗、乡土诗、生态诗、旅游诗、爱情诗、打油诗、哲理诗、政治诗。校园诗、城市诗和乡土诗是从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角度划分出的诗的题材类型。很多打工诗歌对城市文明怨气太重,城市诗人要热爱城市文明。乡土诗要更重视审美现代性建设,写乡土诗必须以诗人的身份说话。现代爱情诗应该包括抒写人的生物性情感的情色诗和人的心理性情感的情爱诗。适度的理性和智性,更能够让人"诗意地栖居"。政治抒情诗是艺术地表现公民政治情感的语言艺术,需要唤醒公民的政治情感。  相似文献   

9.
论岑参边塞诗的传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意境雄奇 ,色彩鲜明 ,除了能满足人们娱乐及感情宣泄方面的需要外 ,诗中的客观描写、主观表达还具有传播的意义。即诗人以诗歌为媒介 ,将塞外风光、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中原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理解 ,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同时也具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这不仅体现在我国原始先民自创造文明那天起就已开始孕育我们民族的诗性智慧,表现出与其他古民族一样的艺术灵动,而且更集中体现在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蔚为大观,浩瀚繁盛;中国诗学理论的流派众多,见解精深;体现在中国文人雅士对诗的挚爱与崇敬等诸多的历史事实中。诗是中国文人的灵魂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显明的表征。现代文化人林语堂在《吾土吾民》中对此现象曾深有感慨地说:“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云南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中蕴涵的和谐文化,直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多样性促进创造性和多样性促进稳定性,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云南的文化多样性对构建和谐云南具有积极作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推动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歌鉴赏的悟性判断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它以直观形态显现对诗美的心灵感应 ,其主要特征是模糊性、多义性与情感性。悟性判断契合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 ,也提供了鉴赏者与读者直观沟通的可能。悟性判断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土壤 ,它与道家的以心悟道、佛家的以心悟禅的思辨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继承与发扬悟性判断的诗评传统 ,对于发展我国的诗歌鉴赏学 ,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籍整理是任何一个古代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吸收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民族新文化的一项重要事业。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尤其重要和迫切。从孔子删定《诗》《书》,系统整理儒家文献至今,也已两千多年了。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古籍整理与研究,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曾多次过问并做过重要指示,这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从1917年2月《新青年》发展胡适的《白话诗人首》至今,已 有孤余年的历史。众所公认,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新诗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另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也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当代诗人80余年的辛勤耕耘并没有能使 中国现代新诗在世界诗坛上取得应有的先进地位;同时,从整体上有,它似乎也不足以和其试 图超浅的中国古典诗农扫荡美。连缀不断的责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现当代诗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民族艺术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在文人的创造活动中,历来都占 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5.
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的梅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平 《江汉论坛》2005,20(5):103-106
梅花在先秦时期,引起中国人注意的是它的果实,它的果实是作为调料的。中国文人对梅树的花的注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题咏诗是陆凯的《赠范蔚宗诗》。到了唐朝,咏梅花诗逐渐增多,但这一时期,梅花的文化内涵尚不丰富。宋朝,是梅花文化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赋梅诗的增多,梅花文化涵义扩展并定性,梅花开始入画,梅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元明清时期,梅花文化主要是继承宋朝,不再有更多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人的行为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人又是文化"走出去"的载体.浸润了中华传统文明的海外侨胞,以他们自身的行为方式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是追求世界和谐的民族、是努力促进中西文化融合的民族.目前,海外侨胞虽然大多已加入了所在国的国籍,但他们仍是外国社会和民众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是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毕生致力于探寻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寻找一条适合于当时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其文化发展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李大钊的文化发展观内涵出发,剖析了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不同文化冲突如何促进文化发展,希冀于为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文化的裂变与认同——兼论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的辩证关系陈良运中国是有丰富诗文化的泱泱大国,“诗言志”和“抒情”等重要的诗歌观念自先秦发明以来,作为抒情文学的诗词曲赋,一直在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中处于主导地位。诗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