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学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党的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学风不正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和大行其道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加强学风建设有利于人们树立和坚持唯物史观,有利于人们科学地看待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有利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歪曲和诬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学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种种虚无言论的真实目的是否认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而进一步歪曲、否定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功绩和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虽以学术的面孔出场,但实质性地涉及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因此,为了揭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荒谬,我们有必要回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情境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从近代中国历史实践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回应和批判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论调。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隐形学派”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思潮,其意识形态效应不容小觑.它借助人们的历史猎奇心理,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误读历史,误导舆论,以便争取认同者,期冀通过否定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学术方法虚无”、“选择性虚无”、“重读历史”、“人性化角度”、“历史叙述虚无”等方法“虚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通过挑战唯物史观,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模糊人们的价值标准,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经历了从哲学思潮向政治思潮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它通过否定历史主体,解构主流价值观,试图以观念诠释历史,用所谓的个体性叙事来演绎“历史编撰学”,根本目的在于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进行全面否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全面否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现象入手,描述歪曲人民英模人物的种种表现,概括了歪曲人民英模人物表现的主要特点。从学术立场出发,直指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事实的要害,利用可信的历史资料和新的调查结论,对有代表性人民英模的历史事实做了还原和强调,提出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和历史研究工作者应持的求真态度,强调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科学地评价人民英模人物。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斗争史,虚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造成了极大危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阐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以唯物史观作为诠释历史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评价历史、总结经验的科学方法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坚持”来概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蕴含了党对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群众间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理论、社会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等哲学理论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党百余年时空向度上的党性与人民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它的本质特征是由高雅走向世俗,趋向商品化,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并使得文化问题成为政治问题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科技的非理性应用,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坚持了生产方式批判、生活方式批判和科技批判3个维度的统一,回应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论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波普尔历史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认为,历史的无规律性导致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俄狄普斯效应"破坏了历史预测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假说演绎法"说明历史预测的不可能性。而在唯物史观看来:不能绝对化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预测功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唯物史观既肯定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又肯定社会预测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物史观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唯物史观历史概念,一是要从历史观嬗变的角度弄清近代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对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维中探讨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理论根基及其深层意蕴,惟其如此,才能揭示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本真意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概念指征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消除人的自由本质异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中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发生在生产关系变革之后?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曾自觉地进行过生产关系变革,为什么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是否可以产生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是否存在直接联系?政府怎样以及为什么会影响经济发展。上层建筑的旨趣何在?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拓展唯物史观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形势下,由于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各种方式凸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反腐倡廉建设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更主要的是一种变革世界的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在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腐倡廉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马克思义哲学发展的关键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的诸多问题的把握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状况、作用、地位和影响,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命运和前途。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能否双双发展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阶段。但是只有意识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质以及它作为世界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本性,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也才能将我们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区别开来,避免重回以往理论的窠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在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斗争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与自然主义与客观主义历史观的斗争中产生的,不同时抓住这两条线索,就不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也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相关关系的学说,它的基本问题就是实践问题、历史问题、人的问题和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