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卡夫卡与犹太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犹太文化背景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城堡》的深层意义。它讲述的是身处异乡的犹太人的"独特的感觉"。在欧洲,有着歧视和排斥犹太人的传统。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反犹主义盛行,犹太人的生活艰难,加上父辈的影响,构成了卡夫卡或小说的主人公K被迫走上了通往"城堡"之路的社会、家庭背景。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存有多种障碍,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即无法摆脱犹太精神格托世界对他们的影响,也有语言所引起的交流障碍等。究其各种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问题。其次是历史原因。再次是经济原因。卡夫卡就是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叙述一个犹太人难以进入异域他乡的"城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钟华 《东方论坛》2012,(3):81-86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典型的玄学特征,这既造成了他的神秘与难解,又使其小说独具艺术魅力。由于卡夫卡的犹太出身,他的心理原型和人格构成无不打上孤独的、犹太文化的印记,并最终使他形成了一种悖谬化人格。在大多数情况下,卡夫卡的写作和其他活动都具有主客观悖逆的特点。因此,卡夫卡不得不用分裂的视角去看待一切,这形成了他在小说叙事美学上的独特立场。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最不可靠,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事与愿违,这是命中注定的,行动就意味着失败与毁灭,人生悖谬莫过于此。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文化渊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方文化、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但以往我们对卡夫卡与后二者的关系的研究往往较多,反而忽略了卡夫卡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卡夫卡广泛而深入地涉猎希腊文化,借用、利用、消解,甚至改写希腊神话。他从古希腊文化中吸纳了有关荒诞、迷宫的观念,以及西西弗斯的形象,然后演绎、发展成了他笔下的悖谬、谜语意象和结构,以及一系列的与西西弗斯同命运的"K们"形象。  相似文献   

5.
上帝与死亡是犹太民族的核心话语。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卡夫卡却拥有非同寻常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怀。卡夫卡的死亡观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精髓:作为犹太人,卡夫卡的死亡观念主要来自犹太思维;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由于德语本身浸润着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卡夫卡的观念中又闪现出基督之光,渴望通过上帝的审判,重返伊甸园。  相似文献   

6.
绝对性是卡夫卡现代性体验和文本实践的方式,它为我们重新发现卡夫卡文本的肯定性力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阐释视角。绝对性的维度决定着卡夫卡的生活实践,并大于其书写实践的全部;它不仅照亮了卡夫卡书写的隐秘起源,也见证了其犹太性的内部变异。绝对性解释了卡夫卡作品中世俗性悖论产生的原因,从而将卡夫卡的解读从流行的文化政治阐释中脱离开来。卡夫卡文本中的绝对性维度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批判现代性。在表面的荒诞性中呈现出背后深层的肯定性色彩。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德语犹太文学,从卡夫卡到耶利内克这一创作群体,在远古的犹太文化传统里找到了原型支撑,又在现代精神方面承继和拓展着表现主义之后的超前性,自然地展示了文学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多元分化和两种文化本质上的深度融合。现代与传统相生、遮蔽与彰显同构、反叛与回归并置、超越与固守共存,成为一体化时代异质文化交流互渗、相反相成的文化样本。从整体上显示了代表德语犹太文学普遍性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8.
犹太教是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宗教,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不管是其自身还是其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犹太性。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与犹太传统密切相关,因而,解读卡夫卡应当从神学进路入手,才能接近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从神的叙事、神临在下的处境意识、神学观念的文学重构三方面分析,卡氏作品具有神学的一切特征。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犹太身份,敏感孤独的内心使得作家卡夫卡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独特的流浪主题,《饥饿艺术家》便是一篇出色的带有"卡夫卡气质"的作品。本文以精神流浪角度为视角,考察饥饿艺术家及卡夫卡本人关于寻找认同、寻找归宿、寻找救赎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