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的启迪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1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董蔡时,王建华在甲午战争中,清军连连败北,最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何以至此?作为前期清军统帅的李鸿章,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武器装备落后,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17日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的重大国耻纪念日。100年前,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严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综观这次中国惨败的历史,探究其惨败的原因和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一、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当时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竟然在短短的8个月内被东方小岛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不仅那支有相当实力的…  相似文献   

4.
4月17日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00周年的国耻纪念日,也是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100周年纪念日,4月14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召开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针对甲午战争形势、战败原因及影响,历史教训,反割台斗争等进行了分析研讨,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湾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在榕召开  相似文献   

5.
甲午百年祭──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滨海大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敌人仅从海上入侵就有400多次,其中甲午战争是最重要的一仗,由于这一仗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在半个世纪内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马关和谈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一场以海军制胜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决于海上战场的成败。北洋海军在威海的覆没,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结局。1895年3月初、接连失去了山海关外的中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军全线瓦解,溃不成军,清政府的求和活动也由秘密转入公开。早在平壤、黄海两…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译著极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天演论》。(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民不聊生,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现实向中国人民提出严峻的课题: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岛国,根源何在?出路在何方?站在时代前沿的忧国忧民思想家严复,深刻反省面对的现实,继以如椽之笔投身于传播西洋新思想,唤醒民众的舆论工作。《侯官严先生年谱》记载:“和议始成,府君大受刺激。自是致力于翻译著述。先从事于赫胥黎之《天演论》,未数月而脱稿。”(1)书…  相似文献   

7.
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我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商埠,并设立海关。以后,英、法、美、日、德、意、奥、比、俄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同时,外资开始在津建厂。到中日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已有英商隆茂洋行打包厂(1860年建立,年打包羊毛、驼毛十万担左右)等六家工厂。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丘逢甲是近代杰出的爱国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一生,是英勇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生,也是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的一生。其间同日本的关系甚巨,本文将略述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丘逢甲在台湾以“抗倭守上”为号召,组建义军,准备抗击日寇来犯。次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布割让台湾,丘逢甲悲愤交集,以“全台义勇统领”、“在籍工部主事”名义向清廷“刺血三上书”,坚决反对割台,表示:“万民誓不从日!”“百姓无依,惟有死守”。①在挽回无效的情况下,他又倡言台湾自主自救,建立“台湾民主国”…  相似文献   

9.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条约疯狂地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地排挤和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列强还趁火打劫,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年后的现在,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任人凌辱的时代,正豪情满怀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但百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悲歌仍强烈激荡着炎黄子孙的胸怀,在中国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甲午战争我国战败的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究竟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一、译著《天演论》的时代背景严复选译《天演论》的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境。尤其是中日甲午一战,中国败北和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清王朝的腐朽,首场腐败,洋务派所谓“富国强兵”运动的破产;外国帝国列强趁火打劫,纷纷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他们一方面在中国办银行,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另一方面则狼狈为奸掀起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在国家和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有着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先进的中国人都在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中国的出路应向何方?是亡国,还是图强发奋以求生存?…  相似文献   

11.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12.
<正> 俄、德、法三国结成同盟,联合干涉还辽,是甲午战争后发生的一起重大国际事件.其结果是,继《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辽南条约》.这个条约,其实质是三国同日本进行激烈争夺后而又暂时妥协的产物.中国作为签约国,却处于任人摆布和宰割的屈辱地位.今天研究这段历史,仍然可给人们以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在他死去后,乃至活着时,世人就给他一顶“卖国赋”的帽子。在解放思想、注重实事求是的今天,笔者认为,“卖国贼”这顶帽子实在难以给李鸿章扣上。本文试就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所作所为,谈谈自己的看法。李鸿章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主持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的被割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了中国财政经济的总崩溃;通商口岸的开辟,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对中国工矿资源的掠夺。更为严重的是日本军事冒险的成功,刺激了世界列强的野心,甲午战后,世界各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单从内容到后果上看,《马关条约》确实是一个卖国条约。但问题是能否由此就将这个条约的签订者李鸿章称为“卖国赋”!  相似文献   

14.
试论章太炎民主共和的直接民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因仰慕明末清初的爱国思想家顾炎武、黄宗想的为人,而改名绛,列号太炎.章太炎出身在浙江余杭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曾拜国学大师俞樾为师,在经学、史学、文学、文字音韵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他的青年时代正是大清帝国面临着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和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代,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更使血  相似文献   

15.
《公车上书》百年祭何振东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895年5月2日这一天,同时发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件大事:一是清政府批准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是以康、梁为首的《公车上书》轰动了京华满城。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却深寓着一定的历史必然。因为有民族危机就会有民...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时期的新闻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的爆发,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激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举国瞩目、万人物议的舆论焦点。从战争前夕朝鲜局势日趋紧张,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一段时日内社会公众利用时称“新闻纸”的报纸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这场战争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舆论浪潮。这是国人爱国心和社会参与意识淋漓尽致的显现,亦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前奏。以往对甲午战争的研究虽然已极尽详细、深人,但对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新闻资料却较少涉及。本文拟从力所能见的创行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中文报纸入手,简要勾勒甲午战争时期舆论声浪涌动的…  相似文献   

17.
郭海燕 《文史哲》2013,(4):107-117,167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交、对朝外交和中日两国外交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这实际上是一场中日围绕宗属体制的较量。以巨文岛事件为契机,《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在朝鲜对等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中国掌控东亚外交主动权,日本孤立被动的格局。中国成功地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强化了中朝宗属体制,将《天津条约》签订后,朝鲜为中日两属之国的状态,恢复到之前的中国专属状态,并给日本的"属邦批判"论和朝鲜"独立国"论彻底打上封印。1885年中国在巨文岛事件外交上的胜利,使日本失去了在《天津条约》中取得的外交优势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巨文岛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期间,《天津条约》一直呈现出一种空洞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19.
本霸占台湾的企图,并非在甲午战争结束之时才萌生。早在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倭寇就曾窜至澎湖、台湾,在那里建立侵犯闽粤沿海的据点。17世纪初,日本政府的舰队也曾试图以武力进犯台湾,企图逼迫清政府通商。在那二三百年间,日本不断挑起事端,屡屡进犯台湾而必欲霸占。直至《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终于如愿以偿。统观这段历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台湾割让的主要原因至少有这样3点:第一,台湾孤悬中国东南沿海,与琉球及东南亚各国相邻。占领台湾就是获得了向东南亚扩张的基地;加以台湾的农副产品与水产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俄密约》的性质,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签订此约是卖国行为。本文则认为此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约。从缔约背景上看,《密约》并非不平等条约,因为当时俄国既没有对中国发动战争,也没有以武力相威胁,而是清政府根据甲午战后面临的国际局势,主动自愿与俄签约,这与不平等条约签订背景截然不同。从《密约》的内容上看,更进一步说明了条约是中俄双方针对日本所签订的军事同盟互助条约,其性质是平等的。而以《密约》签订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判定其性质是不正确的,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