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当前,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哲学界的讨论正在展开。有的坚持所谓传统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的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既相对又绝对的。我的看法和这两种观点,都有些不同。我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是矛盾内在的两个根本属性,二者是同时  相似文献   

2.
矛盾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根据列宁的论述,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原理。怎样理解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理论界众说不一,有的同志坚持这一论点,但却把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说成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有的同志则根本否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对、绝对关系。这些同志的失误都在于没有从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去考察,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事物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他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从事物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来考察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认为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原理,是指同一性相对于斗争性而言,它处于共居、量变或相互转化、质变状态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相对于同一性而言,不论同一性处于那种状态,矛盾双方都无条件地斗争着,因而斗争性是绝对的。离开了这样的范围、涵义来理解,就难免失误。有的人虽然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但却认为列宁当时认为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是因为1905年俄国革命暂时失败了,党内出现了右倾机会主义者,所以这样强调。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根据客观形势,有时强调斗争性,有时强调同一性,这是必要的。但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个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  相似文献   

4.
一、双方争论的实质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的绝对和相对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问题,双方争论的实质在那呢?主要是围绕着什么是绝对和相对,它们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中又是如何体现等问题展开的。对于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不存在分歧。分歧主要是在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之中是否包含有相对的成分,在同一性的相对之中是否包含有绝对的因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即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就是把相对性看成同一性的特有属性,把绝对性看成斗争性的特有属性,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绝对关系。我们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那种把同一性单纯看成相对,把斗争性单纯看成绝对的观点是错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也不是相对绝对关系,而是对立统一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的提法是对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表述,但这种表述本身是否符合矛盾的法则呢?我认为不完全符合。事实上,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它们作为一对矛盾也是互含的、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否则,就不可能构成矛盾。“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观点的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对矛盾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这个道理本来是深刻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道理也是对的。但是,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来类比或等同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多年以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在认识斗争性绝对,统一性相对的原理时,往往只把矛盾的斗争性理解为运动,认为它是引起事物发展运动的唯一源泉和动力,而把矛盾的同一性理解成静止,认为它是静态的联结(纽带),不是动态的吸引(联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时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绝对相对问题的理解都书本化、教条化,即认为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但是,理论本身的探究和新的社会实践要求对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本质规定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得出截然相反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相对性和同一性的绝对性这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只具有绝对性,不具有相对性,矛盾的统一性只具有相对性,不具有绝对性.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按照事物的矛盾法则,只要有矛盾,就有对立面的斗争,并且贯穿过程的始终,因而这种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斗争性又是相对的.首先,斗争性与同一性互相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双方就不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就谈不上对立面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哲学教科书中,通行着“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说法。此说法近年来又引起了哲学界的争论。总的说来,争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维护原“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说;一是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①我认为这场争论的产生,首先是因为教科书中“同一性”等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所引起。本文拟就“同一性”等概念内涵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就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  相似文献   

11.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12.
在讲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我们的哲学教科书总是说: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本文拟谈谈这个问题在论证上的逻辑混乱。 (一)论证中的逻辑混乱主要表现在:人们对问题未作全面的研究,从这个角度、在这个意义下论证同一性是相对的;又跳到那个角度、在那个意义下论证斗争性是绝对的。然后宣布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也就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而我的看法则是:你既然在这个角度、在这个意义下说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矛盾理论的基础重构,认为从精确化上讲有三大关系:极性关系、运演关系、结局关系;而不是传统矛盾学认为的只有一组关系即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矛盾概念精确化,必然导致对矛盾的极性相斥、过程相斥、结局相斥诸种情形加以区分。赫拉克利特理论误植是斗争哲学的历史渊源。本文论证了斗争性不具元概念意义,不是矛盾的根本属性,而是与竞争性、合作性对等的运演性范畴,矛盾的根本属性即在元概念意义上是矛盾的极性相斥(可定义为对立性)与同一性。极性相斥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提法不妥,尽管斗争仍然是重要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规律。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即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始终都贯穿着矛盾的斗争;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辩证地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前一阶段,国内哲学届有一种暂时颇为流行的斗争、同一并重论,它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说相对都相对,说绝对都绝对,无所谓主次和轻重之分.在批驳以斗争性为重点的矛盾动力说时,有过这样一段典型的论述:"事实上,蕴含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何方是绝对相对的争论背后,是这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发展过程中何者主要,何者次要.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含义是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辅助、次要的作用,而斗争性则在事物发展的任何状态下,都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发展到极端就成为'斗争哲学'.几十年来,我们在这个'斗争哲学'指导下,刮起了一阵比一阵猛烈的政治旋风,使得新社会这个统一体内部动荡不安,濒于瓦解."(上海《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第77页)这是斗争、同一并重论的一个极为典型而又具代表性的说明.对于这段话.我们必须作具体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载《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论》),对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试论》提出的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中有相对性,同一的相对性中有绝对性,以及结论:“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这才是辩证法”,却是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在《齐鲁学刊》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论。持不同观点的同志认为,否定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是否认矛盾,否认对立统一规律,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不能否认的,因为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直接决定、支配、影响着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但是,坚持矛盾同一性中也有绝对性和斗争性中也有相对性,同“否定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的观点,不是同一个命题,而是根本不同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关于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关系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斗争是和事物的运动相联系的,而同一是和静止相联系的。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斗争就是绝对的,同一就是相对的,并说这是“辩证法的一条原理”,不容否定。(见《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王正萍《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不容否定》)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极其牵强而不能令人信服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矛盾内部两种根本属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具体状态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不可分离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成其为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的,这就等于说斗  相似文献   

19.
<正> 本刊今年一至四期,有五篇文章在全国和地方的几个报刊上转载或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今将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反应情况综述如下: 本刊第一期发表了张明同志的《试论矛盾同一性中的绝对性和斗争性中的相对性》一文,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对立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孤立地讲各个范畴本身的特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是讲事物内部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讲两个范畴各自的特性。弄清这一点对深入讨论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的,不是讲一切动力的。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在讨论中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对差别的认识又有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是手段,同一性是目的,因此,同一性是更根本的动力;有的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斗争性引起的,同一性只是斗争的场所,因此,斗争性是更根本动力。有的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对立面之间又斗争又同一的相互作用才是动力,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成为动力。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讨论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问题的主要分歧所在,也是这一讨论的主要目的,通过讨论,弄清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拨乱反正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需要。希望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的分歧所在和讨论的主要目的,更深入地讨论下去。对同一性的涵意,特别是对互相转化是不是同一性的基本涵意,分歧很大,也希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