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基层面临的考验会越来越多,基层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调整现有的公务员编制配置,给予基层更多倾斜,是应当且可行的举措。据媒体报道,《第三轮改革——中国改革报告2014》5月11日发布,报告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建议压缩政府层级,从五级政府向四级政府过渡,这样既能压缩行政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政府层级过多的确会导致国家行政成本高企、企业赋税繁重。近年来,不时有学者提议压缩政府层级,推行"省管县"制度。这样做是否可行,眼下时机是否成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过,这种改革提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政府行政架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相适应,但也存在行政层级较多、行政效率不高、市县矛盾突出等问题,推进行政层级优化改革很有必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  相似文献   

3.
罗成圣 《决策》2011,(11):6-7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  相似文献   

4.
大部制已成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选择,建构问责制政府需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是对政府职能清晰化、平衡性要求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改革年”,更是“十一五”时期改革的启动年、突破年,高扬“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的旗帜,实际已指明了“十一五”期间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各地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都应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作为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专家认为,政府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让政府正确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率,今后一个阶段的政府改革将从界定职能、减少层级、科学考评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决策与信息》2011,(3):192-192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责任、廉洁的政府,进行行政改革。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于我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阐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服务导向及其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行政改革中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相继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有利于我国地方政府节省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众满意度,从而构建一个服务型政府。然而政府评价体系与公众评价体系都认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还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同时,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基层直面公众,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拟就以基层政府的构建,研究当代中国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8.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称,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从"市管县"体制到"省直管县"体制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上层建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改革,对于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9.
1993年至2000年,美国推行了"重塑政府"的行政改革,改革的主旨是构建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这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取得成绩比较显著的一次行政改革。现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行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时期的发展形势来看,行政管理与行政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个想要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效率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源,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国际竞争力、社会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与行政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所以,所有的国家都积极于行政效率的研究。随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但是也需要政府实行使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来面对自身发展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课题,从以政务服务优质化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金牛区城区可以得出启示: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提高行政效率,重视国家资源的利用,是组织结构与战略目标一致,以市场为调控基础,树立顾客导向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利于建立政府、公民、企业、社会之间的信任和谐关系,使得政府形象更加友善,推动政府改革。  相似文献   

12.
黄加思 《经营管理者》2009,(13):107-107
本文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对于反腐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了解,结合社会实际针对其弊端,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议,以期可以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我国行政管理生态环境,催生并孕育了网络政治这一新兴的政府管理模式。网络政治不仅是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推动力,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促进了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推动了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因此,对网络政治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室我国政府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府行政改革与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尤其是政党行政互动的视角 ,从8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 ,展望我国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的合力趋势。认为政府行政改革的理论趋向于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还不够 ,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还要趋向于政府行政改革的理论 ,这就需要有政府行政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政府行政改革实践的突破 ,为此必须进一步处理好5个方面的关系 ,使之形成政府行政改革的总合力系统 ,在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强县扩权"改革一直是近年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话题,关于"强县扩权"改革的各种声音也不绝于耳。近日,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表明"强县扩权"改革正在提速。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能是"强县扩权"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此项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有些省级政府管理规模与幅度过大,势必给省直管县带来较大难度;县(市)是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关系的处理和资源的整合问题;市县分治,如何避免形成新的经济壁垒;改革中行政区划是否需要作适当调整;如何从财政体制的省直管县体制顺利过渡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体制,以及需要进行哪些配套的改革;如何有效规避"省直管县"带来的各种风险……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对于"强县扩权"改革的顺利推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刊本期选编的四篇文章,即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裨益。同时,我们欢迎广大读者、作者继续踊跃来稿,以求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各大新闻媒体加大了对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及"电子政务"为载体的审批方式改革的宣传与报道,对这一新生事物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这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与"电子政务"两者紧密结合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通过"电子政务"的建立,可以将一些例行性、常规性的行政工作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以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决策》2012,(1)
“铜陵模式”的改革核心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它的逻辑在于:形式上的“减法”,带来本质上的“加法”,为了“加”,先行“减”。纵观管理层级由“四”到“三”的变化,减去的是行政层级与管理成本,提升的是政府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减少的是原先小社区数目,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但从总体来看,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这不仅加大了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还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和社会形象。在本文中笔者首先简述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表现,进而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浅析导致我国政府行政成本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立有效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对市场经济进行微观的宏观调控能够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不断激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面对市场经济不断的繁荣,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研究,不断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在科学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推进行政层级改革。一要优化行政层级,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二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配置行政资源。三要深化乡镇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