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宝贵瑰宝。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是其中一部英雄史诗,与《格萨尔王传》《江格尔》一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专题讲座是一门本科全校性选修课,《玛纳斯》教学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个普及性教育。我们从课堂实践出发就其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教学法和教学方式进行了针对化的设计,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凭吊心中那个永存的梦,我来到古镇乌江。远远就看到霸王祠的水泥牌楼,金黄色的字体,在岁月的流逝中略显陈旧。从牌楼到霸王祠约有一公里的路程,一条石径甬道直通祠门;石径两旁松柏苍翠,肃然挺立,犹如披坚执锐的武士,年复一年,忠诚守护。偶尔北风掠过,沙沙作响。我不禁放轻脚步,惟恐惊醒他们的千年之梦。祠院外,掩映在树木丛中的旗杆上,一面黄色旌旗迎风飘扬,猎猎在响,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篆体“项”字。祠院坐落在凤凰山上。说是山,其实只是一个十米左右的山坡,抑或是后人堆积成山的也未可知。拾阶而上,便是霸王祠的门楼。正门墙壁朱红粉…  相似文献   

3.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4.
小说化成为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文学文本和民族志具有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使小说民族志化也成为一种可能.本文将地方性小说<三水故事>放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下,分析探讨文学文本.中不经意的民族志书写特点,进而寻找文学文本的写作和民族志书写的共同之处,讨论小说民族志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喇嘛转世办法》在民国时期西藏宗教法制中占有独特地位,是民国中央政府管理藏传佛教活佛的重要法规。文章阐述了《喇嘛转世办法》的孕育与产生过程,从政治制度设计的方向研究了《喇嘛转世办法》的制度性、规范性与程序性设计,总结了《喇嘛转世办法》的政治与法律考量,并揭示了这一办法对当今民族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六月-船歌>的曲式结构是复三部曲式.通过对音乐作品结构、和声现象分析与探索,达到让演奏者深层次的理解音乐内涵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演奏者对立体音乐的思维意识和音乐语气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柴科夫斯基<四季>音乐的深刻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视角模式上,<格萨尔>史诗中的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交替使用,内视角模式占主导地位;在<罗摩衍那>中,全知视角模式和内视角模式虽交替使用,但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的诗节区分;在<摩诃婆罗多>中,史诗一方面表现出以具体形象呈现的全知视角模式特征,另一方面,其整个故事的进程又是由内视角模式来推动的.在韵律模式上,<格萨尔>史诗大都合辙押韵,听来朗朗上口,音调婉转;印度两大史诗则较多地强调了律的一面,而忽略了韵的一面.在言语结构模式上,<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印度两大史诗的程式化特征则不十分明显.在<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相似文献   

8.
蒋虹 《民族论坛》2010,(3):60-60
笔者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多和课时量少的问题,课程难度大和重视度小的问题,精华度高和学生兴趣低的问题,"重西方,轻东方"的问题等等。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三步课程设置"。此课程设置能有效地解决前述问题,同时对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修养、打下学生学术理论的基础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1978—2011年中国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人员的数据,计算出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从而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验证凡登定律对中国经济三大产业的适用性。通过分析该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最快的。并针对现有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族《格斯尔》史诗中,格斯尔从牧童到可汗、圣主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生产、征战和宗教。功能的转换通过具有过渡仪式性质的"重生"来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换方式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它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受到了三功能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经由藏传佛教以及印度史诗和民间故事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而逐渐渗透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按时间线索对中外《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历程进行概观性讨论。从蒙古语文本的发现到后来的翻译和评介,俄罗斯、蒙古国及其他地区的西方学者围绕《格萨尔》史诗开展了早期研究;1900年前后,在印度周边地区和我国藏族地区陆续发现的藏语文本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学界的持续性研究,一门具有现代学术理念的专门学科——"格萨尔学"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相继面世,进一步奠定了"格萨尔学"在国际人文学科中的学术地位。国内的格萨尔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1950年,这门学问也开始引起新中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关注。可以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萨尔学"中心已从西方学界逐步转移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斯洛尼姆斯基的《钢琴组曲——俄罗斯民间童话》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本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技法以及童话形象与音乐语言的结合在本作品中的体现,并对作曲家斯洛尼姆斯基生平及童话这一钢琴小品体裁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3.
地方教育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对地方志的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方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泰宁县志》分析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地方教育已经形成了由儒学、社学和学田、射圃等场所形成的教育体系.并通过私人捐献、官府募集和学田等方式保障了地方教育的资金供应.在教学内容上,则包含儒学、礼仪与军事等内容,并形成了多样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14.
论何休的民族思想及其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体的“夷夏之辨”思想上宗孔子,下承《公羊》先师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以文明发展的程度作为区分夷夏性质的标准,既主张“严夷夏之防”,又肯定夷夏关系的可变性。他认为,若背弃仁义礼乐,丧失道德教化,“中国可退为夷狄”,而“夷狄进至于爵”,则可升华到夷夏混同、“王道大平”的“大一统”境界。这种以“进夷狄”为中心内容的民族理论,是一种具有明显平等意识,视天下为一家的进步的民族观,包含有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舞蹈已经由阳春白雪走入普罗大众.舞蹈表演不再仅仅局限于肢体动作的单一表现,能够感染观众使观众置身于舞者情感世界的舞蹈作品,需要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者将更深层次的意蕴渗透到肢体动作当中,丰富舞蹈的表现力.而要达到这一效果需要舞者充实自身的舞蹈理论知识,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与技术技巧,运用舞蹈编创的技法...  相似文献   

16.
王川 《中国藏学》2023,(5):58-70+213-214
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科长戴新三(1907—1997)是人生大多数时期活动于四川的历史人物,他于1933年通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并于1934年1月到蒙藏委员会任职,先后出任蒙藏委员会参事室荐任科员、《蒙藏月报》编辑主任、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任等职。1940年8月被任命为驻藏办事处第二科科长,1941年4月启程入藏,直至1944年11月离藏返回内地,在驻藏办事处任职共4年3个月。在驻藏期间,他被派遣到日喀则、山南、江孜等地开展布施、调查等活动,并以《日记》的形式,逐日记录,撰写了数十万字的三卷本《拉萨日记》。返回内地后他在服务川康工作之余暇,立足于《拉萨日记》,积极撰写了多篇文章,主要是他对于当时西藏地方的观察、纪行、政论,发表于《康藏研究月刊》《风土什志》和《边政公论》。这些文章成为世人观察那一特殊时期的重要窗口,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戴新三在民国后期公开发表的考察西藏地方的多篇文献,结合新发现的戴新三《拉萨日记》第二、三册,分析戴新三公开发表考察文献、未刊日记的异同,发掘戴新三西藏地方观察的内涵,以进一步全面地呈现相关史实,阐释...  相似文献   

17.
韩彦 《民族学刊》2022,13(9):33-43, 156
清乾隆年间,余庆远随其兄至云南维西,根据在维西亲历见闻撰成《维西见闻纪》一书,记录了当时维西地方山川风貌、气候特征、道路交通、物产器用、民族种类、分布与源流、宗教信仰等情况,反映了清代维西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是一部有关清代维西地方的重要民族志文献。通过对该书多民族文化记述的梳理、分析,并结合田野调查,比较滇西北纳西、傈僳、藏民族文化的古今异同,探讨滇西北地区多民族社会的交融发展。从余庆远的《维西见闻纪》记录的多民族文化概况到目前滇西北藏族、傈僳族等民族的发展,不仅详细了解到了历史上维西境域内多个族群的文化形态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且通过这些民族当今的状态,可以看到他们文化发展的轨迹及社会变迁的历程。二百多年来,滇西北诸多族群既保持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宗教、生产、建筑、饮食、语言等方面),又有所发展和变化。在国家话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文化重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地族群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他们依据自身的能动性来适应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呈现出多元文化、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透过周去非《岭外代答》可以体察到南宋时期广西对外贸易的繁荣。究其原因,则与周去非所处乾淳时期朝廷对海外贸易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对广西管理与开发程度加强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乾淳时期,宋孝宗调整了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政策,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兴盛。周去非将这一时期广西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记载在了其所著《岭外代答》中,体现了“乾淳之治”时代背景对地方笔记内容新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樊香辰 《中国民族博览》2021,(10):107-108,2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理念、民族文化无一不在发生着碰撞与融合,世界全球化促进信息传播、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往来,但同时也引发了文化自信动摇、传统文化被冲击等多种问题,对我国来说,全球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不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创造了难以消解的碰撞挑战.本文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选择,从玛纳斯奇的非职业化到老龄化,从口头叙事资源的萎缩到印刷文本的背诵,从演述技艺的退化到史诗韵体叙事的故事化等方面的内容,尝试对当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存续力量及其显见的式微趋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