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把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艾芜早期创作的边地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审美理想、创作目的方面的异同:他们的审美理想基本相近,都是努力发掘与赞颂人性的真善美;就创作目的而言,艾芜是紧跟时代的,他的边地小说比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而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却另辟蹊径,他把人物置于用“爱”幻化出的湘西来展现、讴歌人性的美,并在乡野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其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以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亚文化对沈从文的熏陶、影响,来探讨他作品中显示的那种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沈从文小说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本身的特异性,著称于现代文坛。《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美国学者金介甫称之为“伟大的湘西抒情作品。”它是一首诗,抒写了一个纯洁真挚、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画,绘出了湘西地区的山光水色,风习人情。小说故事简单,情节单纯。湘西山城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落水淹坏,弟弟傩送痛苦万分,  相似文献   

5.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小说远没有鲁迅小说的深刻,也没有茅盾小说那种史诗般反映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魄力。然而,与鲁迅、茅盾等现实主义大师广泛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沈从文小说集中描写了湘西的景色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融湘西明媚秀丽的风光、古朴淳厚的风俗、纯洁善良的人物以及他对湘西的脉脉之情于一炉,表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  相似文献   

6.
湘西,是沈从文小说中最精彩的世界,可以说是湘西创造了沈从文的文体。沈从文前期创作中的湘西世界是纯美的,比如景致、比如爱情,湘西世界寄托了沈从文的理想,是沈从文的桃花源。  相似文献   

7.
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算得上一个风格独特的文人。他执著追求与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理想人生形态,抒发了他对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沈从文的这类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9.
地域色彩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特征,他对湘西世界的创造,不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章,而且使其成为湘西地方民族叙事的代言人。沈从文小说地域色彩的形成,经历了个人叙事和民族叙事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认同了"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摆脱早期个人叙事圈子的同时也把个体敏锐的感性认识与湘西地方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0.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11.
由于傩文化传承人的相继谢世、多元生活的冲击、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对傩舞认知的偏差和心灵归宿的弱化等,湛江傩舞濒临失传的境地。应把傩舞置放于生态环境、文化特性、地域民风民俗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中,从战略高度开展对湛江傩舞的整体性保护,包括:保护原生态舞蹈及其依凭的祠堂文化,建造傩文化博物馆,维护傩舞知识产权,借用数字技术做好傩舞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极开展傩舞的网络传播,校地合作编写本土傩舞教材等。  相似文献   

12.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仪式活动,在中国南方得到广泛传承,延续至今。当下,湘西还傩愿已成为一种宝贵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是一种以祭仪为主的仪式性活动,也是当地民众求吉避祸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曾发生过断裂,但改革开放后又获得重建,再次展示其特有表演程式和民俗信仰,以及对神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双重追求,呈现出神圣与世俗相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文学思想倾向的来源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揭示了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文化的独特视角,试图阐明沈从文文学活动中颇具个性的创作方法和作为都市文化对立面而存在的乡村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并进而指出沈从文文学思想的构成和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14.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包括传统工艺、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正面临后继无人、管理混乱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博物馆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评估, 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傩服饰作为傩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使傩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特征得以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将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融入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以提升包装设计的附加值.文章通过分析傩服饰与包装设计在外在功能、地域特征、文化渗透作用、外延拓展性等方面的关联,阐述了傩服饰色彩、纹饰以及人文关怀方面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香火戏”,辽宁的“民香”等),并同时探讨戏曲史上迷失了的“齐剧”、“山东姑娘腔”(又称“姑娘戏”、“唱姑娘”等)的踪迹。从而解决蒲松龄诗文中所说的“巫戏”、“巫风”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傩文化的深度分析与阐释,有利于深化对傩文件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对土家族文化心理的认识。面对傩文化日渐萎缩消亡的现象,必须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相似文献   

19.
贵州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傩戏的演出中。贵州的傩戏主要是一种酬神戏,它的演出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神性空间。在贵州,普遍存在的傩戏一般而言有三种类型:一是威宁的原始傩戏撮泰吉;二是铜仁地区以土家族为主的傩堂戏;三是安顺市以屯堡人为主的军傩地戏。每一种傩戏所建立的神性空间性质不同,并且与其傩戏的性质相吻合。在这些神性空间实现时,一般都依赖的是一系列的仪式来实现从世俗空间向神性空间的转换。由于傩戏的种类不同,其仪式与神性空间的关系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在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节俗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陈述了傩在南方少数民族节俗中的表现形态及存在原因,从而揭示出南方少数民族节俗中傩所蕴含的巫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