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徙、互动和融合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几个基本特点:(1)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融合.(2)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3)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4)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1)少数民族融入汉族.(2)汉族融入少数民族.(3)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三种类型的融合又可分为多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民族杂居村庄村民自治中的选择机制、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村民在利益权重之下,主要以能力和品质而非民族等因素为取向选择自己的"代理人",这是村民自治走向理性和良性的基础;村治的动力和积极性受到村集体、个人经济以及村委会自身运作状况的影响;村委会作为国家在农村基层新的政治设计,它与各组织的权力分配格局和关系协调程度,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标准主要是文化而不是血缘和种族。历史上的民族认同是自由的,民族身份可以随时改变。古代民族认同的变异性,促使各民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民族是静止不变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历史上的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是分不开的。以文化作为分类和认同的标准,使不同文化的族群由淡漠隔阂走向自然融合,促成主体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并促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古代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强化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成各民族大一统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各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2000多年统一和完整,与古代中国的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合方法、上下一体化的民族融合路径、三社联动与项目制的民族融合机制。在传统民族工作失灵的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因其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具有先天亲缘性关系与后天亲和性优势,成为解决民族融合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历经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首先是解放后各少数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在国家民族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民族关系格局;其次是改革开以来,云南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民族关系新的格局和特点.深刻认识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现状,是我们处理好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断强化我国的散杂居民族研究,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需要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刻把握散杂居民族的共性和个性,推动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时期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旧有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焦点.而关于散杂居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聚居地的差别、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使得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经济发展下的劳动力二维流动构成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城市和民族乡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中国,是由五十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地说,中国各民族,都有非常古远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史上,除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之外,有些少数民族也曾在若干地区建立过政权,有些还建立过统治北部中国或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如此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古代历史,如何确定中国的历史疆域?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是否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民族?这些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给予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1988年第2期的《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蔡运国同志在他所撰写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民族融合》一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融合时期而是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这样的观点。目前,许多民族理论研究界的同志都有这种观点。在这里蔡运国同志把民族融合与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看成是两个不相容的时期。从他所述的民族融合所应具备的根本意义的四点必要条件和对融合与发展繁荣的时期划分,我们很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民族融合与民族繁荣发展有前后两个阶段可分。象这种绝对地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繁荣划分开来、独木成林的观点,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提出来,与蔡运国同志等商榷。  相似文献   

12.
依据实地调研可知,近年来湖北散杂居民族乡镇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等困难和问题。据此从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散杂居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西部民族杂居区语言使用的个案调查 ,认为民族杂居区语言使用的特点突出表现在 :(1)双语现象的普遍性 ;(2 )双语使用的层次性 ;(3)语言使用的类型转化 ;(4 )弱势语言濒危状态的明显化。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特色散杂居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散杂居民族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主要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等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处理中国散杂居民族问题,提出了散杂居民族理论思想,确立和发展了民族乡和城市民族工作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5.
姓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姓氏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演进嬗变有关 ,而且反映着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上姓氏的变迁 ,可以展现汉族、汉文化发展、壮大的画面 ,探索各民族相互影响、融合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华夏与四夷都是黄帝子孙的诸族同源观和华夷有别的华夏中心观。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强调的是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统一。这是先秦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民族融合轨迹的直接反映,也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以后,诸族同根、中华为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中华民族融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与论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我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准确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才能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的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史学界对此已经进行了一段有益的讨论。从已经问世的论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民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一个民族杂居村的文化关系着笔,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民族团结之间是一对互为条件的关系;民族团结必须以互相平等和尊重为前提;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团结的关系中,要特别关注涉及深层次的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20.
北京至少有 3 0 0 0年以上的城建历史。古文化遗址证明 ,北京地区至少在商末周初时就已经有了城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 :“周武王之于纣 ,封召公子北燕。”可见 ,从公元前1 1世纪起 ,北京地区就是中原华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交往、融合之地。《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赞说 :“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