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海纵横》2010,(4):29-29
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曹操南征荆州时,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至于荆州兵,总数七八万,但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  相似文献   

2.
正双方兵力悬殊不大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  相似文献   

3.
决策有二,一是全局性的决策,一是局部性的决策。全局性决策正确与否,决定是胜或败;局部性的决策正确与否,也对全局有所影响。即使全局性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局部决策错了,而又属于关键环节的话,将使全局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可见,决策正确与否对胜败至关重要。三国之兴,都与正确决策有关。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强,又因他是宦官之孙,未孚众望,缺乏号召力,后纳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决策,移献帝于许都,于是大权在握,一下子从一方诸侯成为天下权力中心。被曹操誉为天下两英雄之一的刘备,初时也是寄人篱下,东奔西逃,狼狈不堪,后纳诸葛亮“隆中策”,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占有荆州,西图两川,终于建立蜀国。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时,年仅十八,既无政绩,义无战功,终其一生未  相似文献   

4.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今河南桐柏县东)。关于他青少年时代的情况史无记载,他未成名之前究竟是谁的将领也无从知道。不过他既是河南人,家乡在曹操势力管辖范围内,或许是曹操军队中的一员下级军官。曹在赤壁鏖战败北后,士卒离散,他很可能于此时投奔在刘备麾下,一时没能得到重用,未显其能。因而仍然不被人知道。 赤壁鏖战后,刘备占有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声名大振,连孙权都有些惧怕,竟进妹固好。远在益州的刘璋,因与汉中张鲁有隙,企图借助与他有同宗关系的刘备势力来消除张鲁的威胁,派法正去荆州迎接刘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带领数万步卒进入益州,魏延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荆州这个重要地区,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所争夺,以至于公元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而最后取得荆州的是孙权。刘备的失败,是由于诸葛亮战略错误所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观点认为,曹操在赤壁失利,自华容道退走,即是赤壁之战的结束。这种观点,在时间上、地域上,都大大缩小了赤壁之战的范围,必须重新研讨。第一,从时间看,所谓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发动的以争夺荆州为目的的一场战役。它的含义,就应包括曹、孙、刘三家初步瓜分荆州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研究,它明显地可以分为南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平定北方后,用荀或策:“今华夏巳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邺城出兵,主力屯集南阳——新野一线,伺机抢夺荆州。第二阶段,同年九月,曹操抓住刘表病卒的有利时机,闯入荆州,迫刘琮投降,又将轻骑急追刘备,抢占江陵,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荆襄突袭的战  相似文献   

9.
曹操《短歌行》的创作时间,过去论者常定在赤壁之战前夕,其次还有认为是在建安元年、十五年、二十一年等说法。笔者认为《短歌行》创作于建安十四、十五年间,这是曹操遭致赤壁大败内外交困的时期。曹操认为此战的失利,主要谋臣荀彧、荀攸等要负主责,因此这群老臣已经无用,其次这批人反对自己废汉自立,使曹操视之为阻碍,需要启用一批新人替换旧人,助自己实现梦想。  相似文献   

10.
秦小痴 《可乐》2011,(8):75-75
细数司马懿的职场脚印,每一步都包舍锦囊秘籍。 1.求职秘籍之出位、吆喝 曹操赤壁大败归来开员工大会,对血泪交融的员工们大讲"失败是成功他娘"的道理。从高层到一线员工,无不听得津津有味,此时却突闻呼呼鼾声,是幕宾马横。曹操大怒,将其下狱,却又只身前去狱中探他。这马横其实就是司马懿。  相似文献   

11.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10,30(4):28-31
对于曹操葬制存在诸多争议。曹丕黄初三年(222年)诏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也为相关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现在看来,高陵"陵上祭殿"确实存在。被称为曹丕"终制"的诏令被赋予传世之戒条的意义,当时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公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半公开的文件。不论魏文帝曹丕的本意如何,这一诏令所取得的宣传效应是明显的。我们以为这篇措辞严厉的文字值得注意的,还在于曹丕对于违诏"妄有所变改造施"的诅咒,体现曹操宣告薄葬的遗制,应当得以遵行。我们通过魏文帝曹丕"终制"的文字可以推知,如果他确实对于曹操"薄葬"遗令"有所变改造施",一定不会痛斥反薄葬行为是"愚俗所为",也不会自认"弃君于恶"、"爱以害亲"、"不忠不孝"之名,当然更不会使用"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一类激烈言辞。很可能文帝黄初三年诏和文帝"终制"原本属于一个文件,也许统称为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诏"是适宜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马端临注意到的"魏武父子遗令俱欲薄葬"就表现出了连贯性和完整性,其中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亦有更值得我们确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名字,学术界向有争议。笔者认为从《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可知曹雪芹的名为"曹天祐",从曹雪芹的朋友的记载中我们可推知曹雪芹的字为"霑"。张宜全《春柳堂诗稿》有关曹雪芹的注文和他人评点文字一样的字号,笔者怀疑不一定是张本人所写,故其有关曹雪芹的名、字的说法也是不足信的。综合相关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姓曹,名天祐,字霑,号雪芹、芹溪、芹圃、梦阮等。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从他的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来看,他既接受过儒家伦理的教育,又有冲破传统伦理的需要和建设新伦理的能力,但他却始终动摇、徘徊在新、旧交替的矛盾之中。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曹操《孙子略解》的兵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中国的兵学领域也影响深远。他的兵学著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兵书的集抄,二是基于个人军事思想的创作,三是对诸兵家经典的注解。除《孙子略解》外,其他各书皆已亡佚。曹操单独将"十三篇"注解流传,恢复了孙武"兵经"原貌,纠正了人们对《孙子》认知的混乱。曹操《孙子略解》的特点,一是主旨鲜明,行文简练而切要;二是立足人事,贯彻理性精神。可以说,在对一些关键篇章和字句涵义的把握上,曹操最能得《孙子》之真谛。  相似文献   

15.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9,29(6):49-54
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是新红学派的一大功绩,近年多遭异议。贾雨村初仕时续娶娇杏事件叙述的前后不一为书中自证。他首次被革职前经历的两种说法均不合曹雪芹原意。其实情是:贾雨村中进士后先当一任知县而后擢升知府,赴任途中巧遇娇杏续娶为妾,不到一年被革职于知府任上,前后任官凡5年。高鹗续写雨村作知县时便娶娇杏是错断。历代步其后尘者甚众,以讹传讹,积重难返。此宗牵涉到贾府及诸多人物、事件的发展空间无法链接,甚至被误解为曹雪芹未及审改的舛错或败笔,由此可知高鹗暨后学辈与曹雪芹之间的巨大思想与艺术差距。这种前后不榫合恰恰铸成了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难以销匿的铁证。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曹丕往往被批判为奸险凶狠、阴谋篡位、加害兄弟的小人,但这对曹丕而言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我们应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曹丕的为人,用他生平的所为来评定其人,而不应存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在谈及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时,后人应该抛弃陈腐的正统观念,抛弃腐朽的教条,站在国家、百姓、社会发展的立场角度看到曹丕称帝后为历史做出的积极贡献;曹丕在位期间所颁布的法令政策在安抚百姓、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曹丕因为太子之位而害兄弟曹彰之说,这是无依据的;而与兄弟曹植之间,曹丕所为确实过分,但是在权势、国家利益面前,权势与手足情两者难全。  相似文献   

17.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玉娇梨》、《平山冷燕》为其代表作。由于《玉娇梨》、《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相距不远,因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有相似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天花藏主人以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引领了一批纯情小说的出现,其对"才女"的表现,颠覆了传统写作中对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真实的界定和表达,对才美女性以正面积极的姿态进入文学视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曹雪芹以《红楼梦》彰显了自身爱情观念的变化以及更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在创作目的与创作心理上,二者均表现了其所置身的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错位,曹雪芹则以《红楼梦》的悲剧结尾凸显了社会历史文化之真实与人生际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让县自明本志令》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在政治气候极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写成的。文中谈其早年的心志是客观的,至于谈到迎汉献帝于许都以后如何诩戴汉室,绝无“不逊之志”云云,则纯属英雄欺人。那种认为曹操此文字字是实、句句是真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评价历史人物,尤其伟大的政治家,我们所凭据的只能是他的行为,言谈则只有在做评价的参考时才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正学 《南都学坛》2003,23(1):55-60
按照《红楼梦》所具自叙传性质 ,从而通过贾宝玉等人对戏曲的态度来考察曹雪芹的戏曲思想。其结论是 :曹雪芹肯定并推崇戏曲艺术 ;他的戏剧观是悲剧性的 ;他认为戏曲是以曲为核心的 ,而其情节排场等要义新鲜奇异却又不失情理 ;他主张对戏曲兼收并蓄但又有所侧重 ,欣赏戏曲则偏好词藻、音律、排场而又清淡娴雅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视曹雪芹思想的另一侧面。  相似文献   

20.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