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研究专家段国超教授,长期潜心研究鲁迅家世及对鲁迅的影响,成果甚丰。1991年出版专著《鲁迅家世》,曾引起国内外鲁迅研究界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是鲁迅家世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填补了鲁迅研究的一个空白。199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应广大读者要求将此书再版,这次再版除保留了原有的所有内容外,作者又增补了近年写就的研究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许广平三人之间关系的文章。增补修订后的《鲁迅家世)共30万字,其内容较初版充盈了不少,校印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是一本厚重的鲁迅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2.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第三篇是"杂文篇",主要论述鲁迅杂文与<野草>等作品的特色.第四篇是"教育篇",主要论述鲁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篇是"评价篇",是对研究鲁迅的一些专著进行的评述.第六篇是"悲剧艺术篇",这组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研究>全文复印,是李彪教授研究鲁迅的重要突破.最后是"附录篇",一是收入评论家对李彪教授和<鲁迅悲剧艺术论稿>的介绍与评价;二是将李彪教授已发表的研究鲁迅及其它的成果收存目录.  相似文献   

3.
吴翔宇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成果《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立足于鲁迅营构中国形象的历史语境、建构策略、形象序列及价值评估等重要问题,系统地梳理 了鲁迅建构民族国家想象的话语实践及心路历程,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传记学批评作为最古老、运用最普遍的批评方法,在鲁迅批评思想中包含丰 富的内容,在鲁迅研究的批评中有充分的表现和成果。鲁迅在其批评生涯中 重视作者的了解,重视作家日记、尺牍,重视知人论世的思想为传记学等批评 树立了榜样。半个多世纪,瞿秋白、冯雪峰、李长之、曹聚仁、周作人等人鲁 迅研究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断和研究活动,正是传记学批评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杨新刚 《东方论坛》2012,(5):128-129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关于鲁迅思想与作品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在20世纪之交,鲁迅研究似乎正走入一个窘境:研究队伍逐渐萎缩,突破性的学术成果难得一见。究其因:其一,鲁迅是一个被"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鲁迅及其作品难度很大,需要相当的学养和能力;其二,鲁迅研究的新成果往往成为一个阶段的定论,某些流行论点一经传播,就会对鲁迅的全面探索构成遮蔽,致使鲁迅研究走入"尖端"而难有创新;其三,鲁迅  相似文献   

7.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长期以来,人们讳言鲁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思想,把鲁迅描绘成一个只讲阶级性,而不讲人性的形象。这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种倾向。这种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却没有“顾及作者的全人”,因此也影响了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看鲁迅到底有没有否认人性,和他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并描写人性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邹东涛论文集《中国经济体制创新——改革年华的探索》,已于2003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关注、探索和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心灵的交流     
我们在这里向广大读者推荐台湾大学张健教授的两篇文章:《鲁迅的精神与业绩——<鲁迅全集>谷风版序》、《台湾谷风版<鲁迅全集>出版因由》,目的在于进行学术交流,让大陆学人借以了解台湾阅读鲁迅著作和研究鲁迅的一些情况。尽管不是全面介绍,但哪怕一鳞半爪,也是十分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刘长庚教授主编、刘桂斌教授、卓越博士、陈赤平博士、李辉文博士、张岷博士等参与写作的《联合产权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是产权制度研究领域的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该书是刘桂斌教授主持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研究”(项目编号为 96AJL006,结题号为 20002072)的后续成果,又是刘长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产权制度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为02BJL001)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产权变革与经济增长”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在书中,作者以马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医学笔记中的解剖学笔记,有经过誊写的笔记和直接笔录的笔记。誊写过的笔记上,字迹工整大小均匀,记录的部分和画图的部分还分别使用不同的笔记本。笔录的笔记上,字的大小不均匀、比较零乱,这说明是在课堂上匆匆记下来的。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听课习惯了,笔记也逐渐记得工整起来了。敷波教授的解剖学课,其中解剖学总论和骨骼学笔记是誊写的,韧带学、感觉器官学和内脏学是笔录的。敷波教授的组织学课,开头的25%是誊写的,其余是笔录的。藤野教授的解剖学课,只有肌肉学笔记是誊写的,笔录的血管学、神经学和局部解剖学(2年级)笔记上,有藤野批改过的痕迹。鲁迅一开始誊写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笔记,但解剖图画得不太准确。大约过了两个月左右,就不再誊写全都改为笔录,藤野由此开始批改一直持续到2年级。这个时期,笔记上的解剖图描绘得丰富多彩,又是一气呵成,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美感。由此可见,藤野教授把鲁迅叫去,开始给他批改笔记,这段轶闻趣事发生在入学后两个月左右,这与誊写笔记改为笔录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轶闻趣事相对应的内容,体现在鲁迅医学笔记之中。但时间和经过与鲁迅医学笔记有出入。后来,鲁迅根据他对几个事件的记忆,创作了这段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12.
重申“鲁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学术界 ,一方面研究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 ,然而“论文”化的鲁迅不是本色的鲁迅 ,吃透鲁迅精神的学者名流多如过江之鲫 ,可是在人格上传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却少之又少。一个三流的学者当然能从鲁迅身上获取学术利益 ,然而却只有一流的学者才能从鲁迅身上获取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把鲁迅的思想当作绝对的权威 ,强制性地让青年们接受和服从———学院化 ,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也不再是真正本色的鲁迅 ,鲁迅被“神化”的同时 ,也被庸俗化了。因此这是一个鲁迅缺席的时代 ,重申鲁迅精神的直面、求真、启蒙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2010年鲁迅研究依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在平淡从容中出现了诸多热点和亮点。藤井省三、李今、冯光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野草》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汪卫东的文章堪称力作。鲁迅杂文研究收获颇丰,陈方竞、黄健、陈迪强、王学谦的阐释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李新宇、阎真、杨义、王锡荣、刘家呜、王晓初、姜振昌、吕周聚、陈汉萍、吴康、靳新来、钱理群等的文章(专著)皆堪称优异之作。鲁迅生平和传记写作研究以周楠本、冯光廉的文章最为突出,且出现了一大批初版和再版的鲁迅传。鲁迅教学研究中张梦阳、冯光廉的论述最为引人注目。赵延年、崔云伟的鲁迅与美术研究,王富仁、贺仲明的鲁迅研究之研究皆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八个专题:鲁迅与革命,鲁迅与无政府主义,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与西方文化,鲁迅的当代性,鲁迅的精神特质,鲁迅与胡适比较,原鲁迅等。  相似文献   

15.
目前鲁迅研究出现“鲁迅热”与“吃鲁迅”之争。包括如何认识领袖人物的“鲁迅论”及有关鲁迅“远去”与“永存”、“修理鲁迅”与“捍卫鲁迅”、对鲁迅的“个人理解”与“经典理解”、“鲁迅现象”与“鲁迅资源”等热点问题 ,都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到厦门大学的初衷是从事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在厦门他以"学术"释闷.鲁迅在厦门大学期间所感到的寂寞和孤独,不仅仅是因为与许广平分隔两地,还因为他的文化思想与当时的学院文化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和矛盾.通过厦门和广州两个时期的亲身体验,他对当时的学院文化感到严重的失望,这是他后来离开学院派、成为自由撰稿人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同左翼作家结盟,开始新的文化斗争历程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这种悖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这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日本鲁迅研究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的转向、"政治"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启蒙者"鲁迅、"文学者"鲁迅、"革命人"鲁迅和"科学者"鲁迅等心像,显示着日本鲁迅认识由表及里、从虚到实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表明了日本鲁迅研究在克服"竹内鲁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卓越的语文成就离不开他对异域语文的体悟和借鉴.本文立足于鲁迅的翻译与创作实际,从章法与句法两个方面考察了欧化与日化语文对鲁迅的启发与影响,提出鲁迅的“硬译”体现出他对“逻辑”与“语气”的关注,鲁迅“精细”与“繁复”的表达风格与其欣赏并追摹具有“优婉”之风的日语表达方式有关,而鲁迅对“标点”和“段落”这两种传统汉语文本中所无的域外语文“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不仅使中国现代语文在书写形式上更灵活生动,而且促进了中国语文文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深邃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学贯中西的文学家.他以人性论为武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思源,健笔一生,以启蒙昧,留下了仁爱、博大、丰杂、多异的从文履迹.作为历史人物,应该看到鲁迅的丰杂有其历史环境中的多重性,而在鲁迅研究中,那些过多的源于政治造影的阐释,无疑是对本真鲁迅的一种额外加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