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一直以来将《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鲜有视其为发现代主义文学先声的作品。我们从异化观和对异化的文学再现出发,剖析希斯克利夫等人物作为异化人的精神悲剧之现实根源和裂变过程,可以发现《呼啸山庄》所反映的异化人的主题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而《呼啸山庄》对于象征的运用,也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起到过渡和衔接作用,兼具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作品,被称为现代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也是异化文学的代表力作。从社会环境的异化、意象的异化、人性特点的异化三个主要方面对作品进行剖析,着重体现作品对"异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批判农奴制体制的一大力作,其中,《莓泉》一篇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主题略有触及。通过对《莓泉》的文本分析,探究在作家极力批判的农奴制度压迫下,个人与外部环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关系,从而挖掘文章的深层次意蕴和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乔伊斯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内涵和创作风格方面有着诸多相似性,《死者》与《陌生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这两个短篇书写了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人生以及自我话语权威的多重幻灭,通过描绘其从幻想到幻灭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其精神上的死亡和孤独感,暗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异化状态,折射出20世纪初西方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其小说创作中,两位作家均借助多元的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如顿悟或启示、自由式话语以及象征手法等,巧妙地呈现人物的内心隐秘世界,表现出作品普遍的幻灭主题,从而使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也使我们从中领会到了这两位现代文学核心人物深厚的创作功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疯狂成为美国文学的时代主题。塞林格在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这类具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文学形象。他们试图追求自我表达,摆脱异化,因而被看成疯子。他们的疯狂反映出现代社会权力统治和科技发展导致的社会异化现实。文章从权力理论和人格理论等角度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挖掘这些疯狂形象的表现和疯狂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即: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中国学院派现代主义。沈从文是学院派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学院派现代主义受外来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却有其独创性。它不同于上海现代主义。其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凤子》、《看虹录》、《水云》等。这些作品从主题到技巧都充分证明了沈从文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面。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作品虽属“非主流文学”,但却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的现代派诗人和小说家。  相似文献   

7.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悲剧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存的悲剧意识则是贯穿文学的一个经典主题.余华是一位充满悲剧精神的作家,而对作品的荒诞和非理性化处理是他表现生存悲剧意识的有力手法.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传达出强烈的人类生存悲剧意识与荒诞境遇,并且试图以道家式的"忘"来消解人类的生存悲剧.  相似文献   

9.
《天边外》和《边城》是 2 0世纪初有影响的两部悲剧作品 ,虽然其文体及文化传统和悲剧处理不同 ,但主题、结构、悲剧走向和现代悲剧意识却惊人契合。在这两部悲剧中 ,可以看到现代悲剧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走向。它不再简单的是善与恶的冲突结果 ,而是多种力量复合的悲剧结合 ,尤其是善与善力量间必然的较量和冲突。随着生命不确定感的增强 ,这种现代悲剧的必然性开始以更丰富的文学手段自我表现着。  相似文献   

10.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西方人从迈开历史文明的第一步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烈的异化意识 ,所以 ,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2 0世纪 ,由于历史现实及人类认识的诸多原因 ,异化这个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局外人》是加缪荒诞哲学的文学表现.莫尔索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人与社会的矛盾和悖谬,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由此引起的恶果,构成了人类生存异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研究的是曹禺早期作品《日出》中反映的基督教精神 ,以八段引文分析作品思想。陈白露的悲剧是所有人类的悲剧 ,八段引文是阐释“日出”意义的积极因素。《日出》的思想内涵包含在八段引文中 ,它概括了《日出》的主题 ,交代了作品的题材、剧作者写《日出》的动机、所要表达的思想及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角度看 ,福克纳的创作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一战以后出现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 ;二是被文学评论界推崇为现代主义诗歌与小说的两个里程碑的巨著 :艾略特的《荒原》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三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在《喧哗与骚动》中 ,福克纳成功地运用了多视点叙事、意识流、时序颠倒以及象征等现代主义创作技巧 ,反映了南方古老家族的没落、旧传统的解体以及这一进程中人们的精神危机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表现为孤独和冷漠,厌倦和恐惧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焦虑”是西方现代人们对人生理想追求的幻灭。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异化是现代文学的主题之一 ,在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中 ,康拉德讨论了由无情的世界和错误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人的异化问题。此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异化的定义 ,然后指出康拉德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使他比同时代者率先觉察了人的异化现象 ,并将此 ,如那些现代主义者在他们作品中展示那样 ,在《黑暗的心脏》中提出来。通过分析《黑暗的心脏》中的异化问题 ,我们发现故事中的白人———那些朝圣者 ,女人 ,俄国人 ,库尔茨 ,包括马洛自己一个认为自己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与世隔绝 ,无情的 ,没了上帝的世界都被异化了。而黑人则被欧洲先进的技术尤其是被文明化的进程异化了。通过对异化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事实 :人不能逃离由自然和社会组合的力量的异化。《黑暗的心脏》所揭示的与存在主义的观点遥相呼应 :人生活在周围的各种随时变化的情况之中。人不能逃离他生活的环境所以他不能逃离异化———这一问题同样被存在主义者所发现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对爱情题材的刻意描写,本质上是人的深刻的"觉醒"。相对于山水、游仙等主题,爱情主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珍视的更进一步体现。中唐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爱情意识"日渐觉醒,也就是在中唐以后,封建社会使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的觉醒与异化的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了处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爱情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因此,中唐以后爱情作品日益增厚的悲剧色彩也就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父子冲突是文学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但是它在东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从这一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菲尔多西的《列王纪》 ,我们就从这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波斯民族最伟大的史诗中 ,看到了一种封闭、保守、恐新惧变的文化精神。通过这种审视 ,东西方文学中广泛存在的“杀子悲剧”与“杀父悲剧”所产生的根源 ,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盖茨比——美国梦的牺牲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弗·司各特·菲兹杰拉德(F.Scott Fitsgerald)于1925年发表了他的杰作:《伟大的盖茨比》.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受到了文艺批评界的赞赏和推崇,被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托·斯·艾略特(T.S.Eliot)誉称为“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它被讨论,被赞美的次数不逊于20世纪任何一部美国小说.许多批评家一致认为《伟大的盖茨比》的主题是关于美国梦的幻灭.美国梦的幻灭是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的主题.德莱塞的《嘉丽妹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及本文所讨论的《伟大的盖茨比》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力作.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翁都是美国梦的牺牲品.但是,“嘉丽妹妹”和马丁·伊顿是被美国梦中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异化了,而盖茨比更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他并不希罕毫华的生活,他向往的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纯洁的爱情.为了爱情,他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他的追求与毁灭极具有悲剧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梦的腐朽性和盖茨比追寻它的盲目性,从而得出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牺牲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