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波  陈岩 《学术交流》2003,(5):11-14
新时期民族精神对行政精神重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将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及兼容并包等民族精神的内涵渗透于行政精神之中 ,促进形成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应有的公共精神、创新意识、高效作风及民主法制精神 ,从而有力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执行效能。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瑞华 《社科纵横》2011,(10):53-55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渊源,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措施,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敏生兰 《社科纵横》2005,20(1):104-105
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两者在紧密相连中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正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4.
龙庆华  段全武 《社科纵横》2011,26(7):103-105,108
云南境内外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随着中国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边疆地区境内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跨境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日趋频繁。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关系到该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现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的态度,直接支配着一定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于构建云南边疆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类延旭 《社科纵横》2004,19(5):12-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从其运动属性看 ,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从其基本性质看 ,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其作用方式看 ,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兵 《社科纵横》2006,21(1):136-137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民族精神面临的危机及大学生对该问题认识不足的原因,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内容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辩证的观点,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外延有褒义和贬义;民族精神的性质和内容有主次,同一内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民族精神的作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辩证认识民族精神的目的就是要对民族精神采取科学的态度,以利于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甘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致洁  孙斌 《社科纵横》2009,24(2):56-59
构建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提出以非均衡求均衡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甘肃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而以建立包括动力机制、整合机制等在内的良性社会运行机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依据和运行保证。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基本功能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体现其个性与魅力,是精神和灵魂。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它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之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和谐文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成晓星 《社科纵横》2003,18(6):13-14
本文全面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阐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论述了先进文化的作用以及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美玲 《探求》2006,(4):68-69,67
数字资源建设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关键。本文旨在以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总目标,探索广东中小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伟 《探求》2006,(6):9-12
和谐社会领导观是一种具有新的理论品格的领导观,它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与增强,有着重要的整合和濡化作用。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的发展出发,应当树立这种领导观,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并以领导创新带动全民创新,尊重差异和包容差异。加强政治沟通和化解矛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江泽民的相关思想中,蕴含着揭示以上逻辑关系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稳定的政治秩序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由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存在巨大差异,政治稳定的内涵、特征以及实现方式都存在着显著区别.社会主义社会要走向和谐,必须摒弃静态的政治稳定观,建立具有相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动态的政治稳定观.只有依靠合理的政治分配机制、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畅通的政治沟通机制和协调的政治文化机制,动态的政治稳定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杨平 《社科纵横》2006,21(3):58-59
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政法工作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展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赵云霞 《探求》2005,(2):4-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列为党执政的五大能力之一.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党执政为民、巩固执政社会基础、实现执政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6.
白涛 《社科纵横》2008,23(9):19-21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关注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入手,从哲学的意义上分析了三大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侯西安 《唐都学刊》2006,22(3):73-77
由于复杂的理论和实践原因,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格局遭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忽视和鄙弃。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格局依然是重要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从东方中国国情和特色出发,巩固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民主党派多党参政的政治结构,在价值观念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培养全体公民、特别是社会公职人员对于宪法和法律的忠诚与信仰,逐步把公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已经形成传统,无论从诗学的历史承继,还是从诗学本身来看,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传统的定型,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反思精神品格的确立,即延安的现实主义、"七月"的浪漫主义和"九叶"的现代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思中得以完成的;二是在于现代诗学话语的成熟,1940年代是一个理论自觉的年代,也是一个诗学高度融合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三大诗学都各自形成了自足的话语表述体系.  相似文献   

19.
胡帆  陈宇宙 《创新》2007,1(6):21-25
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求同、协调与系统相融合的思维,正确认识和谐思维的内涵和特征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所应用的培训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难以满足酒店行业对高素养综合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为高素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必经之路.该文就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模式存在的各类问题展开分析,提出基于校企合作视阈下行业培训标准的设定、高资质的校企教师团队的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专业技能培训方案的制定等建议,以期为酒店行业和相关部门输送高素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