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介词“向”的习得上存在一定困难,母语的负迁移是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有必要对“向”字句与英语对应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介词“向”后宾语语义角色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并将各次类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结构进行归纳。与之比较,发现二者动词中均以及物动词为主,但汉语双宾语动词较多,而英语单宾语及物动词较多,指出英语动词词汇化程度高于汉语,动词差异部分可能会导致习得中的偏误。  相似文献   

2.
论西藏汉语习得和使用的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藏人口的接触出发,讨论在汉藏语言接触中,西藏习得和使用汉语的藏族人群及其主要特征.从区域上着,农村居民和汉族的接触极少,几乎不存在汉语的习得和使用.城镇居民和汉族的接触越多,汉语习得和使用人就越多,水平也越高;从职业上看,以拉萨为例,认为城镇居民会因职业的不同而在汉语习得和使用的特点上有所不同.本文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分析,强调小学阶段习得和使用汉语的重要性,并在各人群习得和使用汉语的一般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1]  相似文献   

3.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4.
"三语习得"即指学习者除母语之外对第二门外语的习得。在国内,多语系、多语族与语支并存。其句法句型结构,语言习得者的心理素质等均具有典型性,这对三语教育和三语习得都有很大的影响。藏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影响藏族学生三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主要基于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语教育模式,对在三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激发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三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青海及其他地区三语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语习得"即指学习者除母语之外对第二门外语的习得。在国内,多语系、多语族与语支并存。其句法句型结构,语言习得者的心理素质等均具有典型性,这对三语教育和三语习得都有很大的影响。藏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影响藏族学生三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主要基于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语教育模式,对在三语教育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激发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三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青海及其他地区三语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有四种不同的格式,通过对影响这四种格式使用的不同语用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全面掌握和使用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的四种格式提供了语用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个范畴,英汉语作为人类语言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母语为汉语的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其语言认知范畴原型由汉语向英语转变,因此,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习得者的英语习得效果受语言认知原型转变的影响,这种影响即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表现在语言结构、文化语境和语言思维方面。  相似文献   

8.
顾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0-121
在古汉语学习中,我们总会碰见字义、词义的解释问题,在过去的学习当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参照来确定字义、词义,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说文》中的解释也有一部分是不恰当的,是值得推敲的.本文以"归"字为例,探讨"归"的字形构成和各部件的意义,进而得出"归"的意义,通过简化字"归"和繁体字"歸"的对比,整理了"归"字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得出了"归"的本义是回归,女子出嫁则是"归"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的习得。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了1"的习得不完全支持情状体优先假设。在达成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较高,习得较好,但在完结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不高,习得较差,和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差别不大。"了1"的习得最突出的问题是使用不足,特别是在有终结点的句子情状中使用不足。造成这一习得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时体系统自身的特点,二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  相似文献   

10.
学术会议上所接收的论文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学术领域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笔者收集了中国国家汉办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11届会议所接收的论文,对这些论文题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下一阶段国际汉语教育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综述研究将11届的文章归纳为16个不同主题,它们分别是教学、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汉外对比、教材、文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汉语水平测试、语汇和语汇教学、口语、教师、汉语习得、对外汉语建设、写作.不同主题出现的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关注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元代“女直”和“女真”之称为同一所指,“女直”之称当是对辽代叫法的沿袭。元代文献中出现的“女直水达达”、“水达达女直”皆是指女真中的水达达部。水达达之称源于金代的兀的改,但元代水达达所指并不能等同于金代的兀的改。水达达不能包括兀者、乞列迷、吉列迷等部族。  相似文献   

12.
杨进 《回族研究》2007,(1):15-20
生于南宋的地理学家赵汝适撰写的《诸蕃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地理志书,其翔实的历史记载对研究宋代回族先民在泉州的香料贸易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从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各民族"头上长角"型故事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并对该类型故事母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勾勒出该类型故事在中国的源与流.  相似文献   

14.
最近读到<问难"族群">一文,其中多处针对笔者的几篇文章提出了评议和"指正",应该算是对笔者几篇文章的一个回应,这是令人高兴的.然而,仔细读后,又颇为失望,"问难"一文所质疑的着眼点并未涉及笔者文章的实质内容,除了一些"大而化之"的评论外,但凡触及具体问题不是对笔者原文的"误读"(或"未读")就是"误批".惟一令人感到需要回应的问题,是"问难"作者针对笔者文章中质疑"马克思主义族群理论"说而提出的新论断.为此,笔者决定就"问难"一文进行回应.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16.
"宁古塔"作为清代重要满语地名,其词源含义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通过满语构词法、清代文献满语地名词源结构的类比研究和满语语义学、满语地名发生学研究,"宁古塔"应是"宁衮塔坦"原始词源的省简,翻译为"六窝铺".  相似文献   

17.
对术语译名"民族过程"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贺萍 《世界民族》2005,2(3):77-80
民族学是近代自外国传入我国的一门年轻的学科。该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其学术研究的规范主要是建立在外国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因而在该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术语。这一特点使得术语引进与民族理论研究形成了密切的关系。目前,在我国民族学所使用的外来术语中,概念不清、译名不规范甚至不当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族理论的深入发展。有鉴于此,笔者择选其一,即“民族过程”加以探讨,期望这种研究有助于我国民族理论的建设。一“民族过程”是苏联民族学研究者为了适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实际和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8.
白草 《回族研究》2003,(4):88-92
《野草》和《故事新编》是张承志最喜爱的鲁迅的两部作品。尽管张承志没有专文讨论这两部作品,但在他的散文或学术随笔中,曾多处涉及。张承志的解读或阐释包含有三种因素:第一,个人真实、深切的体验;第二,回到鲁迅作品原点;第三,研究鲁迅作品的参照即不变的世相和不平的世间。这是对鲁迅作品生命力的一种积极延续。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学术界在对苏联“民族过程”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应用中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民族过程”是一个民族学概念,它凸显民族文化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应对该术语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0.
萨迦班智达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其名著<萨迦格言>对学者有着丰富的阐述.在<萨迦格言>中,学者有着明确的佛教特质,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萨迦班智达所推崇的圣贤学者有着种种优良的品质,是大乘佛教菩萨形象的世俗化表达.作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萨迦班智达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创作的<萨迦格言>,可视为对佛教学者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并体现了佛教既超越于政治又内在于政治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