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在生产第一线,承担着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的重任,与基层群众直接打交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务多任务重,直面矛盾、问题与困难,没有回旋余地,没有退让空间,"白+黑""5+2"是工作的常态。尽管许多基层干部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像陀螺一样转动不停,但工作的效果往往是组织不满意、群众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之所以如此,就是在履责担当中用"心"不够。  相似文献   

2.
正基层处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工作涉及面广、任务多、责任大。肩负着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年轻干部,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能在基层的沃土上成就一番事业。一、学会"弹钢琴"基层工作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就是"穿针引线"之人。年轻干部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实际工作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难免显得手足无措,理不清头绪。毛泽东同志曾教导领导  相似文献   

3.
现实工作中,部分基层干部工作勤勤恳恳却难以令群众满意,任务层层压实却难以满足群众具体诉求,工作程序完整周到却引致群众反感,甚至尽职尽责、诚心服务却考核结果欠佳,呈现出"干部叫屈,群众抱怨"的工作怪象。事实上,引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供需"失衡,难以兼顾整体;协作不足,难以全面对接;标准不一,难以合理指导;挑战不断,难以充分应对;责大权小,难以彻底解决。想要破解"均不满意"的怪象,就必须明确组织具体职能、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完善基层资源配置、统一制定标准、完善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对有些上级部门落实工作"层层加码"现象怨言颇多,甚至叫苦不迭。比如,有的部门安排工作,在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上层层提前,不给基层留出充足的时间,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上报的材料数据失真,而一旦出现问题,上级就把责任全部  相似文献   

5.
正基层干部会"说话",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说话",基层干部才能和群众"零阻碍"沟通,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说"贴心话",以"情"动人。"为民立言,唯心为美。"做群众工作,与群众交流,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提问题、了解问题,怀揣一颗为民之心,说群众想听的话、说群众能听懂的话,多用生动传神的口语、谚语、  相似文献   

6.
<正>据报载:没有事先打招呼,没有预先安排好考察点,不让市县乡干部陪同,也不带新闻记者,更没有警车开道……不久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轻车简从,带上地图,来到本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成子湖地区,就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方面面,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此调研,被当地基层干部群众褒称为"微调研"。  相似文献   

7.
<正>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再不敢对群众吃拿卡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疾得到遏制,但一些"虚症"也日益凸显:"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不办事",处处让群众碰"软钉子"。究其实质,"虚症"就是"为官不为""工作放在纸上、口号挂在墙上",应担责的就推、不关己的就拖。党员干  相似文献   

8.
<正>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性依靠力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各项部署要求,都是通过基层干部传递到千家万户的。但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被误读、误解甚至"污名化",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谨防基层干部"污名化"的"破窗效应"。一、基层干部"污名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富平县把党建述职评议作为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的有力抓手,在"广""严""实"上下狠功夫,推动党建责任落地生根。一是述职范围突出"广"。党组织书记对照本单位党建情况全面自查,认真听取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找问题、查不足。会上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参加评议,以现场打分测评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地板干部"是对一些基层干部的称谓。因基层干部升职空间狭窄,大多只能长期在基层工作,就像在地板上原地踏步,故被戏称为"地板干部"。"投身乡镇英勇无畏,工作生活极其琐碎,各种检查屁股紧追,日不能息夜不能寐,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这首出自基层干部之手的"打油诗"极其生动地反映了"地板干部"的生活状态。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主体,是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群体,但由于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时刻牢记宗旨意识,做到本领"硬"、作风"硬"、措施更"硬"。本领要"硬"。基层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打造思想信仰的精神高地。首先,加强大政方针的学习。其次,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农村老百姓  相似文献   

12.
西南某省M县农村社会治理的"群众会+"模式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较具代表性的成功实践。这一模式主要围绕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即"群众会+宣传教育""群众会+集中诉求""群众会+推动发展""群众会+阳光村务""群众会+制度建设""群众会+自我管理""群众会+淳朴民风""群众会+民生监督";主要有四条关键经验,即把基层党组织建强、把平时工作做好、坚持"先、多、真"态度、根据实际运用巧办法。但还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二是将"群众会+"模式与"村贤村能"等农村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三是多措并举打造"群众会+"模式名片;四是处理好"群众会+"模式自发基础与有计划地推广之间的关系;五是坚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下,把"群众会+"模式纳入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正>"微腐败"只是工作、作风上的小毛病,或许微不足道,也常不被人注意和重视。然而,事物往往就是从初始的"微""小"发展到后来的"巨""大"的。长期以来,社会对这种现象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容忍,因此,一些人心存侥幸,踩着"微腐败"这条底线,打着"合情合理"的幌子,损公肥私。殊不知,相比"远在天边"的"大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小苍蝇"更加深恶痛绝。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纪检监  相似文献   

14.
基层减负理应为基层干部带来舒适感,但部分干部反而不适应新的工作理念与方式,诱发"新病态",如崇尚精准理念却不适应简政放权、崇尚法治理念却不适应讲规矩、崇尚务实理念却不适应增效提速、崇尚权责理念却不适应科学分权、崇尚长效理念却不适应率先担当、崇尚规范理念却不适应专业管理。究其根本,这并非组织政策"供给"的乏力,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知偏离、观点有误、取向不当。解决此问题,应压实任务,借由工作之"忙"而避免部分干部心思之"闲",使其无从猜忌与敏感。具体而言,应引导基层干部忙于付出,享受价值;忙于责任,赞赏贡献;忙于实践,锐意创新;忙于追求,惬意踏实。  相似文献   

15.
基层干部队伍中的"小官"往往职位不高却贪腐巨大、权力有限却关系深厚、层层监管却长期蚕食、直面群众却公然谋私。其不仅掌握着便利的财富侵占渠道、隐形的敛财空间,更是衍生出渐进式的侵占方法和交错的关系网络。想要堵住基层干部的权力寻租之道,就必须依法而正行、建制而明责、监管而守则、严查而警示。  相似文献   

16.
正"黄牛型"干部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没有一丝索取回报的心理,有的只是埋头苦干。而"孔雀型"干部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大喜功、自吹自擂、文过饰非,喜欢做表面文章和面子工程。党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任务重、要求高,而基层干部跟老百姓接触最多,身上的"泥土气息"永远不能丢。只有经常深入基层,真正做到知民、知情、知底,才能找准工作、作风及政策层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实施工作指导;只有经常深入群众,放下架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群众工作真难做,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咋也听不进去.”时下,一些基层干部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抱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群众很刁蛮、很难缠,总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道理讲了一通,群众听不进去是群众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了解基层干部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的关系,对帮助其提升心理能量、焕发工作热情、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对1619位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非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工作认同更强,对工作任务的应对风格也更积极;编制外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应对工作任务的风格,比其他编制类型的基层干部以及编制外非党员干部都更积极;工作认同强的基层干部,创新倾向更明显,保守倾向更弱;事业编制的基层干部中,工作认同对创新型应对风格的预测作用在党员群体中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强化工作认同对基层干部提升心理能量、焕发工作热情、更好服务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一些基层干部比较普遍地存在"懒"和"霸"的不良习气,需要在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中加以涤除。"懒",就是懒政、怠政。在当前反腐高压下,基层干部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的情况相当普遍。不敢干,表现为畏险畏难,怕担责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甘当懒官、庸官、"太平官";不会干,表现为安于现状,疏于学习,知识老化,能力恐慌;不愿干,就是当升迁无望时,得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重点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加速基层干部成长成才,是组织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在实践操作中,笔者发现,影响和制约基层干部交流轮岗工作整体质量和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干部自身角度来看,一些基层干部把自己和岗位牢牢绑定,不愿脱离熟悉的"朋友圈""工作圈",对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信心不足,甚至心怀恐惧;部分干部认为自身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