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儒家社会建构中的“面子”因其内含能力、人品和人缘三要素在权重和排序上的差异被划分为多样化的类型。不同“面子”类型对协商实践制度性地位的确立、程序性过程的维系和权威性效益的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村民的行动逻辑,只有通过积极地参与村庄社会生活,且在显露自身能力和人缘的同时,将人品要素编织于交往过程中,才能获致社会性和伦理性相统一的“实体性面子”,而“实体性面子”所具有的内生性秩序生产能力使其构筑为协商政治的社会底盘,高效度助推村庄的协商实践。  相似文献   

2.
"乡村典章"、"夏履程序"和"八郑规程"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大大地促进了村级民主管理的落实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村干部的廉政建设,实现了村民的民主权益,保障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但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惯性和乡村政治生态的局限,尚需进一步深化民主制度产生机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作为党的新兴执政理念,倡导“多元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伴随社会治理理念的持续发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基层政府不断探索求新的试验田。在基层,社区居民、村落居民各自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协商讨论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协商形式,为营造基层协商空间提供了制度化参与平台;但介于许多协商形式是长期制度实践的结果,其在程序化方面尚未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加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受传统“权威性自治”思维的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压缩了基层协商讨论的自治空间。因此,优化基层民主协商形式,维护并开拓基层协商空间,成为基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管志利 《领导科学》2020,(2):98-102
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在多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耦合性。协商民主培育了城乡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承接了城乡社区治理的价值诉求,孕育着城乡社区的合作治理新方向,回应了城乡社区治理的现实挑战。同时,社区治理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相对于威权式社区治理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在理念价值、运行绩效、操作技术和秩序建构上均具有其独特的比较优势。据此,必须建构城乡社区治理协商民主机制,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提升社区行动者的协商能力,推动多种治理机制融合发展,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公民参与公共预算的尝试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参与式预算在我国的可行性。本文以温岭新河镇的恳谈模式为例分析我国参与式预算本土化的成功实践,进而引申到更广层面上来分析参与式预算在中国推行的主要限制因素,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为中国参与式预算的实践和完善留出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而我们体育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小学课堂“参与式学习策略”提出了一种理论思考的框架。提出了“三五九”参与学习体系理论、“参与式学习策略”体系和“参与式学习策略”课堂学习效果评价维度。有了这两个体系和一个维度的成果,对于参与式课堂学习研究的指导,就有了一个范围,有了一些研究的点,有了一些研究的途径或方面,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这个研究的一个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首先分别从过程观和实践形式等角度界定参与式管理的概念,明确其操作性定义;基于四维结构模型分类,基于五维结构模型开发研究工具。其次,分别从个人和组织角度分析参与式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影响效应;最后,从管理效能、跨文化比较、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等角度对参与式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作为社区协商运用与实践情况的描述指标之一,公众参与效能感代表着参与社区协商的人们对社区协商及其实践情况的一种感知与评判。这种感知与评判目前存在着总体水平不高与科学性不足相伴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当前涉及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之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深刻地影响到社区协商的长效化发展。为优化社区协商中的公众参与效能感,需要筑牢社区协商基础、深化社区协商实践、提升社区协商素养、整合社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协商民主是中国特有国情的产物,它传承于中国传统优秀的"和合"文化,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制度化转化。当下,推进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协商民主是一种法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民主诉求;协商民主是一种善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民主是一种理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民参与的传统领域得到了有效再造,走向了一个电子参与的新阶段,然而真正的电子参与很难实现。通过"知情—协商—赋权"的方式,电子参与可以分解为电子信息、电子协商和电子决策3个层级结构。在此结构基础上,通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开放政府数据的自动化;在电子协商过程中使用更佳的公共参与设计原理;利用各种网络竞赛鼓励公民参与和协作,促进电子决策;以及将合作生产整合到推进公民参与的计划中的方法能够实现政府2.0背景下公共参与的治理创新,实现真正的电子参与。  相似文献   

12.
13.
协商民主理论是"参与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在中国具有现实可行性,并对构建民主的政策评估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公众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来是必然趋势,社会各方应自觉在协商民主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推进我国政策评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棘手问题具有跨界性、非结构化和顽固性的特点,因此被称为社会治理的"烫手山芋"。现代化治理要求棘手问题能够有效得到解决,但现阶段依然存在着利益多元化与价值碎片化、理性与技术失效、被迫放弃与责任缺失等诸多问题。网络化治理与棘手问题具有很强的耦合性,能够有效破除棘手问题治理困境。应构建良性对话与协商机制,搭建网络化治理的基础性平台,促进公共价值的生成,并通过多元利益主体公共责任的履行将公共价值转变为社会现实,真正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劳动关系双方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增强,改革必将损害一些人、特别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本文仅就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协商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球化和后工业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趋势.后现代作为后工业社会在政治领域的反映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在后现代开放、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为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共同治理理应成为现代政府改革的一种模式.它是一种合作的机制,是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超越.政府在培育共治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都是为公司的运转而服务的,都是从财务方面对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进行管理。在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及二者之间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对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是以邻水县开展的参与式造林试点工作的框架下进行的,论文分析了在当前国内外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实施参与式造林的必要性,从而得出实施参与式造林管理模式的迫切性,实践证明参与式造林质量管理是符合科学发展趋势的新型造林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罗荣 《领导科学》2023,(1):141-144
协商民主过程因为数字技术的嵌入而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覆盖力,数字协商民主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主体参与、更为丰富的议题讨论、更为平等的协商对话、更为精准的监督监管。其对于现代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基于联结功能创新的民主动员,基于全样本特征的共识凝练,基于权力关系改变的民主活力激发,基于机会均等趋势的公共精神强化,基于大数据功能的权力制约路径创新。虽然协商讨论数字化特征的强化有助于拓展民众的参与空间而提升民主效果,但技术与制度要充分协调而保证内部一致性,以避免部分居心叵测之人借由技术操纵而“打擦边球”或“绑架民意”,造成“伪民主”。须明确:数字协商民主的运行基础在于对组织制度规章的绝对遵从,虚拟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数字协商民主的效果取决于制度基础和制度方向,在加速技术创新之前应先提升政府行政价值;数字协商民主的起点在数字技术,但落脚点始终在协商民主,政府应避免陷入“技术迷信”误区。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民主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普世性政治价值。张康之教授却认为,民主存在着内在缺陷,特别是包含着霸权主义倾向,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地得到实现。参与治理虽然在理论上推进了民主理想,使之具体化,而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依然是一个空想性的方案。因而,张康之教授在思考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合作治理理论构想,试图用“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当然,张康之教授也指出,合作治理才是真正实质民主的治理,是对近代以来形式民主的扬弃。合作治理能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对形式民主的替代,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不过,20世纪后期以来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似乎能够验证张康之教授的合作治理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