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村上春树是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中国大陆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从作品中洞悉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以比较学的视角研究村上春树的作品;用现代文艺思潮诠释村上春树的文本;对村上春树现象即"村上热"的研究等方面.但是相对于村上春树的影响力之大,我们的研究队伍、研究范围都还不够.如何扩大研究领域达到对村上春树文学的全面把握应该是研究者努力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经常被作为范本,其叙事技巧被学界广泛探讨和研究.村上春树的创作就是从对菲茨杰拉德小说叙事技巧的接受和模仿开始的.将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进行比较,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还是叙事语言的角度,两位作家在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上都具有值得我们研究的相似性.菲茨杰拉德注重文体的创作观与村上春树不谋而合,而村上春树也侧重对西方文学叙事技巧的引进和吸收.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村上春树也将日本传统文学的叙事特点融入其中,既彰显了西方文学的叙事策略又极具浓厚的东方气息.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从发端、涨潮、高潮再到退潮的过程。30年来,从对《挪威的森林》的文学批评开始,村上春树研究的轨迹从后现代主义到文明批判、跨文化传播等不断发展和变化。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村上春树的作品也被运用到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村上春树研究文章为样本,以村上春树为关键词,对1993—2023年国内村上春树文学研究进行梳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剖析村上春树研究的动态轨迹和变化趋势,以期全面展示村上春树研究领域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4.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2002年推出的新作,较比80年代的《挪威的森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观念到方法都很难再断言它是写实主义,而是浸润着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因子的全新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文学观念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村上春树以写作思考人生,以小说中人物故事对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命题进行形象阐发。  相似文献   

5.
<且听风吟>是一部具有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村上春树借助这部处女作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对性和死亡的超然态度、观照日本社会的西化视角.这些理念为村上春树此后的创作预示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且听风吟>的重要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解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村上春树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6.
张光茫 《社区》2010,(17):15-15
就在电影《挪威的森林》掀起新的“村上春树热”之际,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寻找村上灵魂的自由.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人类学的他者认知和文学文体学的交叉视野重新审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发现村上春树在以1980年代为中心的初期作品群中将他者认知即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性问题首先聚焦在“我们”这一第一人称复数形式中.通过考察其初期作品中“我们”这个特殊人称形式的使用,会发现其人称使用的不确定性中蕴含着村上春树文学他者认知的变迁轨迹:从自我与他者的疏离感到两者“存在”的共生关系继而再到两者的共同体意识,其他者认知的层次愈发深刻.  相似文献   

8.
“地下”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也是他一直在发展的文学意象,“地下”既是物理性的地下世界,又是精神性的地下世界。村上春树作品中物理性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现实场所,发生着现实和非现实事件。在精神性的地下空间中,“地下”既可看作通往潜意识的通道,也可视为一种“异质空间”。在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地下空间”书写部分可以捕捉到他对社会整体形态的审视,村上春树选择用故事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入“地下”,下到“地下二层”,用“故事的力量”与社会之“恶”战斗。  相似文献   

9.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在中日文学评论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该作延续了村上春树一贯的虚构的故事设定,却又深刻地投射出现实社会的影子。《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展开,讲述了少年卡夫卡和老人中田隔空杀人后,不但没有得到惩戒,犯了故意杀人罪、乱伦罪、强奸罪的卡夫卡反而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中田...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出生时适逢日本战后第一次人口出生潮。特殊的“独生子”身份让村上春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也让他饱受同情与质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村上春树把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带入了许多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形象。从村上春树的成长经历入手,结合村上春树创作的作品,分析了“独生子根性”对其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我流放意识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个人自传性质的小说,从这部小说的情节设置、主人公设置和文学语言特点,可以充分显现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这种自我流放意识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互文性理论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张爱玲作品的互文性,张爱玲的作品表现了以?爱?为主线的互文性:张爱玲?爱?与胡兰成?今生今世?的互文,?爱?与?金锁记??怨女?的互文,?爱?与张爱玲其他作品的互文性,?爱?是张爱玲的经历、人生观的互文对话,寄托了张爱玲的理想和爱情观,呈现出张爱玲作品的整体结构上的互文性。?爱?与经典传统故事“人面桃花”的互文性,在?爱?的塑造上,体现了张爱玲对“人面桃花”故事的改造才能,是对经典故事改造的一种否定变异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十七年文学,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不免失之简单,而应尽可能重返文学现场,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客观、理性的审视。作为“为工农兵”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其文学思潮在规范与质疑中交替演进,创作主体具有认同与焦虑的心态特点,文学作品则主要有建构与超越这两大叙事类型,总体上体现了对“工农兵”文艺的建构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招夫养夫”婚受偏远封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反映了民间的一种生存选择观念。作为文学审美的“招夫养夫”婚描写,不仅表现了招夫养夫婚的生活事像,而且展示了浓郁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文本中寄寓了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国古人对形神的问题的讨论,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得到证实。较早论及形神问题的是庄子,从庄子开始对形神问题的讨论的影响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画论、古代文论的发展的一股力量。那么从庄子开始,形神论是如何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需要真认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村上春树并不是一位创作准备丰足的作家。解读村上与电影的因缘,可以感知后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作家素养同作品因素一样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异。完全依靠学习美国现代小说打造自我的村上,事实上也曾经借助现代电影特别是美国影片的艺术介质,滋养了自己的作家人生。这既是村上小说建构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理论研究需及时做出调整、加以关注的全新领域和作家个案。  相似文献   

17.
历史资料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其本质属性是表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的感情,并不要求一定要直接描写阶级斗争。它产生的条件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外部原因,而主要在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一革命文学可分为情绪化、生活化、理性化和典型化四种类型。事实证明:简单地描写阶级斗争的作品往往是失败的,而以无产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和描写生活,注意生活的复杂性,把人物写成复合体,才能取得成功。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开创意义,不比前苏联的革命文学逊色。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葛浩文与作者、译文读者共同构成其文学翻译活动的审美主体,各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形成彼此互动的审美关系,使得葛浩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探索葛浩文文学翻译审美主体间的不同关系及其对葛浩文翻译作品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从美学接受角度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