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2.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相似文献   

3.
《文献》1991年第一期程明《沈佺期佚作(峡山诗)》一文,据清人钱以垲《岭海见闻》卷二录沈佺期佚诗《峡山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之连波等《沈佺期诗集校注》即据以收录.但该诗实非沈佺期作,而是后人伪托.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思想和创作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这种影响是在近代社会、白话译经和西方文学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石评梅不是从内心深处虔诚皈依基督的教徒,而是对基督教文化充满礼赞,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明治时期日本脱亚入欧,欧美诗歌体式传入日本,汉诗受到冷落,甚至出现了汉诗否定论。但小野湖山始终没有停止汉诗创作,并继续进行着抄选和刊刻清诗的活动,《晚香园梅诗》即其所刊刻的清诗之一。该诗集为清代闽中林潭著,陈元辅作注,王登瀛作跋。经考证,1721年春,作为谢恩使的琉球诗人程顺则完成公务离开北京到福建,并在福建逗留到6月。在此期间,程顺则通过陈元辅和王登瀛,看到了林潭的咏梅诗,决定出资刊刻。该诗集刊刻几年后传到日本并被重刊,现存最早的和刻本《晚香园梅诗》刊刻于1725年。一百三十年之后,这部诗集才引起日本诗坛关注。1855年出现许多刻本,小野湖山所刻也在该年。湖山借刻此集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6.
两晋一百五十余年,为我国文学发展特殊时期,涌现一大批诗人与诗僧,但几经兵燹,诗人与诗僧文集十不一存。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共有371位文人及诗僧,有集若干卷。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所录诗人共194位,近一半文人或诗僧诗作失存。所录诗人或诗僧大多仅有一两首诗或残句存世。文献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晋诗研究进一步拓展的重要因素。文章据丁福保《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提供的线索,参照《四库全书》与《大藏经》等文献所收有关两晋文人与诗僧创作情况,共考订出两晋文人与诗僧77位,佚诗124题。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作为一种创作技法,还是作为一种文体,"赋"都与《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体的赋,并非由作为创作技法的"诗六义"之赋独立发展而来,赋"文体化"的发生主要是基于"赋《诗》"言志行为的文本化。无论是赋《诗》之"赋",还是"失志之赋",都展现了士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关切以及对自身介入政治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胡应麟创作《诗薮》过程的再考察,得出以下结论:《诗薮》创作次序很可能是内编、外编、杂编、续编;《诗薮》内外编、三编、四编分别有不同的刊本;《诗薮》内编当完成于1587年,《诗薮》外编主体当完成于1588年或更早,《诗薮》杂编不迟于1590年完成,《诗薮》续编完成于1590年以后;《诗薮》开始创作时间当在1584年左右。  相似文献   

9.
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了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佚诗《自武威赴临洮渴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一诗,本文对这首佚诗作了研究与剖析。论定本诗融铸于时代精神,表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爱国主义是贯穿本诗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与《燕歌行》及岑参边塞诗进行比较、考察了本诗在艺术上有质朴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1.
田丰 《东方论坛》2023,(6):135-145
臧克家发表于1939—1948年的四首诗作(《红白浆汁》《在轰炸中诞生》《那一天——有赠》《九行》)和两篇诗论(《生活的谣曲》《秋天,诗的季节》),未被《臧克家全集》以及其他臧克家作品集收录,也未被《臧克家年谱》《臧克家研究资料》等文献资料提及,当属佚作无疑。这些佚诗及诗论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补全集之不足,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臧克家此阶段的诗歌创作状况及其秉持的诗歌观念。  相似文献   

12.
《诗薮》撰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薮》的撰年问题一直为学界忽视,本文在考察胡应麟创作《诗薮》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后得出以下结论:1584年左右,胡应麟已经开始了《诗薮》的写作,《诗薮》文本最终完成于1589年,《诗薮》最初版本的刊刻完成于1590年。  相似文献   

13.
黄希旦是北宋中期的道教诗人,其集在宋元两代被多次刊刻,其诗集《竹堂集》已佚,目前仅有《支离子诗》写本一卷传世。《支离子诗》前有宋元两代四位学者所撰之序,以此可以了解黄氏文集在宋元两代刊刻流传的情况,该书末所附《九天弥罗真人支离子传》是目前研究黄希旦最完整的传记资料。《支离子诗》收录黄氏诗歌七十余首,其中有《全宋诗》未收的黄氏佚诗四十余首,对于全面研究黄希旦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支离子诗》有北大图书馆藏写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又庋藏了一部日本写本,该写本较北大本收诗多出一首,且有北大本所无的元人郑本的题记以及清人王士禛的跋,具有重要的文献以及东亚书籍交流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20年12月,茅盾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公开抛弃了他鼓吹过近一年的新浪漫主义:“我……曾说新浪漫主义的十分好,这话完全肯定的弊端。”这封发表于1921年2月的公开信,可以视作茅盾艺术美感本质论衍变的一个界标,标志着他艺术美感本质论诞生期的结束和发展期的开始。 从这时开始,严格地说,是从他1921年8月发表于《小说月报》12卷8期上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公开提倡创作“中国的自然主义文学”起,到1925年《论无产阶级艺术》发表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佚诗”案说趣——以张友鸾先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老报人张友鸾与副总编兼二编室主任聂绀弩为莫逆之交,与同事陈迩冬、舒芜也是挚友。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同卷入了“曹雪芹佚诗”案,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与嘲讽,俨然组成了单位内部的打假团队,表现出了一代学人的堂堂正气。1979年3月31日,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红楼梦专家大争辩——曹雪芹佚诗疑案》,将学术论争的战火引向海外,在“曹雪芹佚诗”案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等独特的贡献,红学史家不应忘记或忽略。  相似文献   

16.
从雍陶佚诗看《十抄诗》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高丽时期编辑的《十抄诗》收录了不少中唐至五代的佚诗,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本文在参考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晚唐成都籍诗人雍陶的佚诗入手,对《十抄诗》的文献价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唐诗再补录     
所辑为《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未收之佚诗。计二十首。分别辑自《新编萧山县志》《康熙会稽县志》《天台山全志》《苎萝志》《光绪诸暨县志》《兰亭考》等书籍。为了证明这些佚诗的可信 ,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出版的《全元诗》著录元代诗人近五千位,集中呈现出了元诗的全貌。但由于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对地方志等文献参考不够赅备,致使一部分元诗作者未被著录,已著录作者亦有漏收之诗。通过以十三部影印方志为样本进行调查,辑得《全元诗》已经著目的15位作者的21首佚诗,并对作者生平及诗歌相关内容经行考证。  相似文献   

20.
"秉心养术"不当校为"养心秉术";"视布于麻,虽云未费"的"费",不当校为"贵"。"研阅以穷照"的"阅",解作"阅历"或"阅览",各有理据;"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指在想象活动展开之初一切"规矩""刻镂"都尚无形迹;"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指不能够用理性的或理论性的话语将创造艺术精微之奥妙、方法或规律追述出来,刘勰自己因此停笔不论。"神思",理解为"心思"、"神妙的思维活动"、"兴到神来"、"精神的思虑活动",似不如理解为"神运之思"。《神思》并非《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论,也主要不是艺术构思论,《神思》的论述重心,是艺术想象。《神思》提出了艺术想象的概念亦即"神思",从理论上概括出了艺术想象的三个本质特征,使"神思"成为一个概念明确、内涵饱满的重要理论范畴。《神思》是中国古代艺术想象论的最高峰。就对艺术构思、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的讨论来看,《神思》想象论明显优于西方古典文论中的想象论,实已达到近现代文艺理论对艺术想象的一般认识水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