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河西的经营不如两汉,但在河西发展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在河西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是个最重要的分界点。匈奴浑邪王归汉后,武帝在这里设置四郡,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修筑长城,有力地促进了河西的发展。西汉末年,中原大乱,河西在窦融统治下却是一个相对安定、富庶的地区。窦融还以河西的人力,物力有力地支援了刘秀的统一事业。东汉初年,武威太守任延也曾在这里设立学校,整修武备,兴修水利,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从明帝开始,由于北匈奴的骚扰和东  相似文献   

2.
15世纪初期,瓦剌(亦称西部蒙古)势力强大起来后,即与明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生着重要关系,构成为西北民族关系的特殊局面。首先是对丝绸之路要道——哈密的争夺,双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较量,明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落入了瓦剌之手。其次,虽在关系紧张时期,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也仍然不断。瓦剌首领及其大小头目既接受明王朝封官授赐,又贡使“络绎于道,驼马迭贡于廷”,联系密切,蒙、汉等各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更是往来不断  相似文献   

3.
元朝皇帝忽必烈虽然统治着广阔的国土,但是仍旧积极对外扩张,以满足统治者的贪婪.忽必烈在位时期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征伐.从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来阐述.  相似文献   

4.
1241年窝阔台驾萌后,忽必烈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由于忽必烈的父亲拖雷作为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却为人们所忽视,所以就出现了忽必烈在蒙古历史上扮演次要角色的局面,几乎没人能预见他最终会成为蒙古领土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但在众人之中,忽必烈那极富才能和智慧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却预见到了这一点。她对她的四个儿子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并献身于他们的事业,最后她的四个儿子都成为蒙古  相似文献   

5.
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 ,总的趋势是逐步从西域退缩 ,结果不仅使明朝丧失了统一西域的良机 ,而且也加重了河西防务的压力。但在甘青藏区的治理 ,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有效地巩固了甘青藏区的社会安定 ,从而得以集中力量对付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先后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少数民族出身的改革家,他们的改革构建了一种模式,即一个落后的民族,靠武力局部或全部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之后,用汉文化调整和改塑本民族的落后制度和习俗,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历史的长足进步。但由于改革的力度不同、汉化程度不同,其效应大小也不同。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以“祖述变通”为其指导思想,对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加以承袭和变革,形成了自己的改革特色。“祖述变通”对少数民族的改革家来说,有一定的共性,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本民族旧有的东西,到底应该“祖述”哪些,“变通”哪些;对汉文化引进哪些,扬弃哪些,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因此,认真研究忽必烈的“祖述变通”的利弊,对理解元史和全面把握改革史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忽必烈弃萨蛮、尊佛教的诸多原因。成吉思汗时代萨蛮教为国教,显赫一时。后来萨蛮教与蒙古汗权争斗,忽必烈之父拖雷死于萨蛮之手。忽必烈称帝后,“思大而有为于天下”。他为统一天下,根据中原和西藏的实际情况,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政策,令佛、儒为其效命,实现了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8.
元世祖忽必烈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杰出的蒙古族政治家。他在位34年(1260—1294),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进入中原地区的蒙古族的封建化过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元朝,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采取了适合中原、江南地区先进生产方式的统治方式,在元帝国境内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加强了国内及元帝国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蒙古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对我国历史的进步,对我国现今疆域的形成,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代之制者”忽必烈(1215—1294)即皇位后,一改父祖辈及诸兄长“唯务进取,不图治理”的远征武略之风,复兴文治,“遵用汉法”,“祖述通变”,“鼎新革故”,施发仁政,“兴利除害,补偏救弊”,“使天下一新”,建树文治武功大业,成为具有“魏孝文之贤,周武帝之义,金世宗之纯”的有为明君。忽必烈的成功,固然有诸多社会历史因素,但是,他的讲求实际,崇尚“实惠”的政治哲学思想,则是诸多因素中,首要的和第一位的因素,也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12 - 1 3世纪 ,蒙古族在成吉思汉时统一蒙古 ,到忽必烈时不仅统一中国 ,而且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然而中原的经济、文化已是发达的封建经济、文化 ,这种文化的差异 ,迫使忽必烈实行汉化政策。但忽必烈的汉化政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统一中国前是实行积极的汉化政策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李?乱事后 ,实行消极的民族政策 ,以民族歧视、保守落后为特点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面对明初西北边疆和西域地区多未归附的局势,明太祖朱元璋秉持推诚待人,恩威并施的理念,分别采取了怀柔招抚、断匈奴右臂、朝贡贸易等政策,逐渐完成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战略部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迫于明朝当时国力有限和周边军事压力,明太祖对西域地区未能施加有效管理和有力影响,造成帖木儿王朝势力做大,给明朝西北边疆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以洪堡特、罗杰瑞、桥本万太郎、霍凯特、罗伯特·迪克森为外国汉学家的代表,赵元任、徐通锵、戴庆厦、张斌、金立鑫为中国汉学家的代表,比较了中外汉学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虽然国情不同,但语言学家都是从纯语言的角度来认识汉语的。全文的重点是外国汉学家对汉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瞿秋白同志较早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没有农民参加革命就不能成功 ,必须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 ,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忽必烈汗治国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是元初兴盛和繁荣的理论纲领,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治国思想确立了蒙古贵族治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的民族文化、儒学伦理、依法治国、经济兴国和国家信仰等方面的国家政策,充分体现了忽必烈汗的治国思想,也是认识和研究忽必烈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元代和忽必烈的商业政策汤标中成吉思汗铁木贞之孙忽必烈(1215—1294),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从五代十国开始持续三四百年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在的局面,由于元朝的大统一帝国而结束。“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6.
17.
清人对汤显祖诗文的评价,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官方性,主要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明史>的评价.二是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文人学者为汤显祖诗文集所作的序中.三是具体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学者对汤显祖具体诗、文的评价.四是广泛性,即对汤显祖诗文等进行评价的参与者众多.  相似文献   

18.
略述藏族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唐蓓今年,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顾历史,不忘国耻,展望未来,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如芦沟桥事变不久,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发表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中所指出的:是世界无产阶级及整个进步人类反...  相似文献   

19.
忽必烈在蒙元史上是个令人瞩目的杰出人物之一。自成吉思汗以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由忽必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而且在元朝开国史上,他又进行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其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鼎新革故,推行汉法;安业力农,改革币制,都为元朝的振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无愧为我国13世纪蒙元史上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20.
略述马皇后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是一个著名的贤德皇后。朱元璋之所以能成为“创业之君”,与马皇后的“内助之功”是分不开的。马皇后名春香(1331年—1382年)系宿州(今安徽宿县)人,其父马公和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是刎颈之交。公元1352年3月(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由于元末兵乱,马公避难至定远(今安徽定远),将二十岁的女儿春香给郭子兴作了养女。同年,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因兵焚皇觉寺,无法为生,决定从戎,投奔了郭子兴。公元1353年,郭子兴夫妇将养女许配给朱元璋为妻。郭子兴是一个性情暴躁、轻信多疑之人。有人故意挑拨郭子兴与朱元璋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