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工业",简而言之是一种自上而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文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娱乐化的生产机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借助"文化工业"概念,批判为大众消费量身定做的控制性文化,尽管文化工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但其实质是制造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并让人沉沦其中。在当代,艺术与时尚都已纳入文化工业的麾下,它们表面上推陈出"新",实际却隐藏了相同的利润动机。在文化工业大规模的复制和传播中,艺术与时尚日渐弥合;艺术的创新性、否定性在商业化的运作中日渐消磨。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耕 《北方论丛》2006,(6):117-121
阿多尔诺根据否定辩证法提出了文化工业论。阿多尔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艺术已经商品化,这种商品化的文化艺术虽然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但是,在这种“大众文化”中,艺术却丧失了自己批判的、否定的功能。这种大众文化所形成的强势文化具有削弱人们的进取心和改造人们心灵的社会功能,强势文化在全球化大潮带动下,愈发展现出其凌厉攻势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冲击力,试图实现其文化征服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的文化也在转型中。本文具体地概括分析了当前正在发生的文化转型状况。农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工业由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社会秩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官本位”观念正面临坍塌。由于“第三次浪潮”和现代信息手段的冲击,我国当前的文化转型超越了传统的所谓“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在人们的观念中有了崭新的“人类意识”,增添了以环保为中心的“绿色文化”内容,并在日益加重其色彩及影响力。我国当前狭义文化转型的三个趋势是:产业化与个人化,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多媒体电脑、VCD等为代表的电子视听文化占据中心位置与以往传统文化形态的“边缘化”,文化生产、传播、接受的时尚化与文化整体性的消费化等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媒艺术暗合了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具有鲜明的文化消费性。新媒体艺术不仅成为技术性的艺术品或者艺术化的技术品,而且成为真实表征技术媒介时代消费意识的有效方式。由于传媒文化逻辑成为生活的逻辑,消费意识支撑了网络大众的意识形态,对于这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丈化表达就成了网络空间消费母语的内在动力和文化底色,成为高扬时尚化消费意识和人生态度的一种新的权力话语的工具。因而,数字化网络在线民主所构筑的世俗文化或“新民间文学”不过是网络传媒的文化消费工具。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志鹏 《天府新论》2010,(2):115-119
伴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日益凸显,并且借助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向全球蔓延,力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文化为表现形式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本文首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界定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认为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消费主义文化是由“以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意识形态实践方式转变的表现;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于“文化工业”;其运行和扩张以“文化主导权”的形式来实现;消费主义文化造就了异化的人,增加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7.
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集中体现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逻辑,即一种以文化救赎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将"文化工业"界定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娱乐工业体系,界定为现代极权主义的统治工具和操纵模式。凭借着商品化、同质化、标准化和强制化等手段,"文化工业"在大量制造娱乐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促使消费者变得没有思想。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野蛮性和稳定性,都与"文化工业"的操纵和欺骗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就在于文化的救赎,即用艺术的批判力量去唤醒和推动社会大众的革命意识。尽管今天看来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不仅过于偏激而且还有些过时,但是面对当今文化的现状及其社会效应,重新审视他的理论观点仍然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它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属于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该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对于文化的解构:解构文化艺术的本质导致文化的异化,解构文化的价值导致文化经济商品化,解构文化的社会功能导致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和娱乐文化。把人的三重生命放入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可以看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对感性快感的强调。个体精神生命产品的艺术、神话和宗教产生了商品化、欲望化、世俗化转向。社会生命内容和实现手段也与过去有所不同,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的变迁导致对社会贡献认知的变化,广告霸权的强势造成社会生命实现手段的单一,这是由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20 0 4年 6月 2 8日至 3 0日 ,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各科研院所的 5 0余名专家学者 ,围绕消费时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章国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认为 ,消费社会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歪曲、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以及文化文本和商品的相互占有。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变成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 ,以至于商品的泛文化化和文化的泛商品化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特征。文化语境的这种变迁 ,使得文学与文化视域内的中国问题变得…  相似文献   

11.
消费主义霸权统治的生存论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扩张,消费主义正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以挥霍性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消费社会。消费已经背离了需要和使用价值而成为“异化消费”。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观念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态度,消费主义成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正在成为资源匮乏、环境危机的催化剂,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2.
当代视觉文化不同于传统视觉文化的特点在于视觉表达的肤浅化、视觉形象的虚拟化、视觉传播的表征化。这些特点源于当代视觉文化推崇世俗趣味、视觉快感,追求奇观展现、闹剧氛围、风格混搭的美学原则。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则是视觉审美转向的结果。从视觉生产来看,视觉形象的创造从个体性的创作转向机械复制和商品化生产;从视觉接受来看,人们逐渐从艺术欣赏转向艺术消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内在困厄肖鹰当代中国艺术的先锋行动,在种种形式与技巧的尝试之后沉落,整个艺术领域陷入了一种趋时附势的无奈情境,先锋追求最后皈返于文化工业的商业主义操作。面对现状,我们过多地看到大众市场的兴起对先锋行动的冲击,把严肃艺术的困境归因于市...  相似文献   

14.
赵垒 《兰州学刊》2014,(3):176-180
消费文化是指产生于消费社会的文化,它是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商品性、时尚性、短时性、符号性和大众立场等特征。作为体现消费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消费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商业运作机制下的消费商品特征,即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大众立场下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在消费文化环境中,当代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如何适应当代文化的需要,在消费时代如何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地方个性之消解这个问题,已经被公认为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性之普遍难题,并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得到反思。不过,流行的哲学与文化研究多流于宏大叙事,抽象地攻击资本逻辑,而建筑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多满足微观案例,时不时地戴上一顶过于宽大帽子。通过研究空间之商品化生产、从消费场所向空间消费转向、历史文化遗产生产资料化以消费文化之中发生的实在表象化等重大结构性变迁,可以看到,现代性在空间表象上存在着繁荣与匮乏的对立,以及在这种对立中地方精神消退之命运。  相似文献   

16.
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只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它的限定范围是: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和以此相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消费就是指上述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而言,它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们。一、文化消费动机的生理原因及其类别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消费动机引起的,消费动机是消费行为的直接原因,没有消费动机也就不可能有消费行为。文化消费动机是指能够引起人们购买某种文化产品或选择某一货币支出投向的兴趣、意图、愿望等的动机。人的消费动机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反  相似文献   

17.
闫禹  徐晓风 《北方论丛》2016,(2):151-154
与消费社会同生共长的消费文化,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带有明显消费主义特征的消费文化,使消费者往往把消费品彰显自身价值的符号,对消费品、消费品的追逐体现为对符号的追逐。由此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不但异化了消费本身,而且昭示出消费文化的人文缺憾。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消费文化,必须为消费文化注入人文精神,通过人文关怀提升消费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文化振兴的同时,也会产生众多的负面效应。在文化生产方面,技术能够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传统文化获得品牌化的表现形式等,但也会扼杀文化的审美向路。在文化消费方面,技术加速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消费的转向,使以文本为主的文化消费转向视觉化的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呈现出地域差别,排他性消费与非排他性消费的区分成为可能,但也会对文化消费产生各种消极作用。在文化传播方面,技术的进步使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更新,文化传播呈现出速度快、范围广、容量大的特点,但也会给文化传播带来复杂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世界的商品化和商品的世界化造就了景观社会和真实主体消失的社会。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超级市场,服从市场的逻辑。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横行无忌的当代,视像艺术直接挑战建筑本体,建筑的实在性遭到无情的解构。实验建筑试图消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坚硬对立,寻求建设一种人性化的场所,创造一种观念空间,返回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20.
话语商品化是消费社会不可避免的产物,是促销文化和广告话语盛行共同作用的结果.话语商品化不仅能够强化现代社会的商业思想,而且能够重新建构主体的社会身份和关系.过度商品化会导致交际目的的失败,而过多的商品化则会引起语言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