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京徭"一词是清人对于明代地方运解两京财物徭役的一种集称.作为明代的钱粮解运之役,该役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官方运力的不足.然而,作为明代的长解重役,京徭除高额的解运成本外,其负担更多地体现在运解各环节的种种陋规使费,而由此形成的京徭役困成为影响明代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期问题.从长时段来看,明代京徭因国家应役环境的变迁呈现两种演变趋势:一是承役户等由富民向中下民户下移;二是承役形式由役户独充发展成以朋充、贴役等为代表的一役多户.与此同时,京徭负担过重和沿途使费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家钱粮调度的官运改革和徭役的货币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审慎推进财政分权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俊生  王庆 《社科纵横》2006,21(1):42-43
中国法律规定由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国家税基和税率结构,而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际上推动了财政分权的发展,尤其是支出责任的下放,同时也分散了中央对政府收入的控制。尽管如此,地方政府并未被真正赋予税收权力和支出自主权。在此背景下,考虑中国的经济条件是否适于全面推行财政分权体制,或推行该体制还需一定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印度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一直是联邦制下两级政府矛盾的一个突出方面。根据1950年国大党政府制定的宪法,印度财政分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包括直辖区)两级。宪法明确规定:“邦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中央有雄厚的财力基础上”,因为中央要集中更多的财力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邦政府财政有困难“有权从中央政府获得财政援助”。在多党制的情况下,国大党政府要使邦政府在财政上依靠中央,从而在政治上也听命于中央。现在以新人民党为核心的少数党联合政府上台,这种财政体制不会有很大改变。40年来印度的财政在保证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在体制上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叶,由于军队数量膨胀,官僚队伍冗滥,统治阶级腐败,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三冗三费”问题。“三冗三费”的出现,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危机,财政收支“年年亏短”,“百年积蓄,惟存空簿”。北宋由此成为历史上被称为“积弱积贫”的一个封建朝代。宋神宗为了摆脱财政危机,稳固封建政权,任命王安石进行财政改革。王安石在财政改革中,不仅对开辟财源极为重视,而且对节省支出也非常关注,并采取了种种截流的措施,使国家财政得以振兴,“积弱积贫”的局面很快扭转;但王安石节省支出、振兴财政的措施中也有不少弊端和不足之处,本文拟对其改革作一较为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两宋中央机构包括政务机构、监察机构和皇宫、京师禁卫侍奉机构三个部分。其中的政务机构,以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官制改革为界线,分北宋前期和元丰改制后两个阶段,兹分述如下: 一、北宋前期中央政务机构两府、三司制的建立北宋前期,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为中书门下,其治事之所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处。中书门下省称“中书”,与枢密院对掌行政、军事大政,号称“二府”。又有三司,掌国家财政。“二府”与“三司”构成了北宋前期中央  相似文献   

6.
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五卷,以两卷的篇幅“叙历代财计首末”,以另三卷的篇幅附叙漕运、赈恤、蠲贷的情况,可以说是一部自古至宋财计支用的专史。马端临在《国用考》中,从材料的取舍,纂辑,到事件的叙述、评论,为“历代制国用者”提供了历史的“龟鉴”,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理财思想,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电力事业在近代日本社会的推进及其所带来的电力使用普及,被视为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能源革命。与同时期展开的产业革命一样,电力事业是在中央政府指导和监督下推进的,同时受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和限制。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参与乃至介入,不仅出现在“战时统制经济”时期,而是贯穿于整个电力事业发展的始终。通过对电力开发和电力市场形成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日本电力事业发展的“自由竞争时代”,中央政府虽未对民营电力和电力消费展开全面管制,但由于“强兵政策”与对外扩张政策的实施,仍然对电力事业的展开方式、电力消费市场的形成和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在“电力统制”的构想下,政府不断强化电力行政,这也为此后战时“总体战体制”下的电力统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618──755年)的国家财政体系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沿革,到开元天宝年间已形成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法制化的计划形态。概括地说,它是建立在自耕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单一农业税的稳定计划形态,采取由中央、州(郡)、县三级行政组成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其法制化以及计划的周密性程度,堪称是中国财政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然而,这样一种相当完备的国家财政体系,由于天宝后期均田制的崩溃和自耕农经济趋于萎缩,其内部已产生了深刻的危机。不过,它在外部仍维持着一座金碧辉煌的财政殿堂的构架。因此,当探究它承受不了安史之乱的巨大冲击而倾塌…  相似文献   

9.
田燕 《社科纵横》2005,20(3):159-160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农民的负担,但它却进一步暴露了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只有探讨的视角从“农村税费改革”转变到重新构建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创新构架增强对义务教育财政投资的力度;重新定位“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天宝元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对于战场地点以及为何调拨地域范围并不接近的朔方军参战,历来学者们见仁见智.结合唐前期边防事例,此种“跨界”局面,应与唐前期兵制转型背景下的边防格局、中央居中调配的传统惯性以及重将威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运行中,出现了土地“抛荒”、“过度征用”、“农民利益受损”等偏离制度预期的悖论现象;其内在深层原因是土地职能的多重性、矛盾性、演进性;而直接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的效用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博弈的结果;调整现有制度安排的不当并促进各项制度均衡协调,促使参与农地利益博弈的各方力量形成恰当的张力架构,是克服悖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先行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的开放战略已进入转型期,而国家给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定位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无疑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国家开放战略转型的先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为此,要革新观念,树立发展信心,要处理好开放与开发的关系,同时在地方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争取中央更多的授权,先试先行,这样才能"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金桥 《创新》2009,3(5):85-87
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及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后果的关键时期。几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侵权死亡赔偿的一个司法解释引发了社会上“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争论。生命双重价值观命题的提出对于理性回应“同命同价”与“同命:再同价”的质疑及剖析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5.
试论唐代京兆府的司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云 《唐都学刊》2002,18(2):51-54
唐代的京兆府既是一级行政单位 ,又是中央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因而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其司法权也体现了与这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相一致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京兆府对所辖境内的司法有相对的独立性 ,有时还可代替中央司法机关行使部分权力  相似文献   

16.
申亚民 《唐都学刊》2013,29(4):112-118
2006年以来,陕西省按照中央部署,对义务教育“校财局管”模式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校财局管的“局”是教育局还是财政局看,“校财局管”在我省有三种模式:教育局主导的?‘校财局管”模式、财政局主导的“校财局管”模式和混合型的“校财局管”模式;从是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来看,分为两种模式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校财局管”模式和非国库集中支付的“校财局管”模式。陕西省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的完善,应按照中央关于教育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对义务教育“校财局管”的管理、使用权限与责任进行科学界定。对目前正在运行的教育局主导的“校财局管”模式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造:一是对接国库中支付模式,二是实行远程核算。  相似文献   

17.
李凯 《学术交流》2004,(12):25-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规律;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政治文明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庄严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规律;坚持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8.
曹鸿  严国荣  席平 《唐都学刊》2002,18(2):23-26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 ,开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已被我国政府提上议事日程。面对这一机遇 ,深处内陆腹地、位居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西安市 ,应该通过与东部港口城市连云港合作建立“连云港西安港务区” ,参与到国际经贸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政府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红  马国勇 《求是学刊》2007,34(2):56-62
文章从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按照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检验比较的程序,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具有的经济学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级政府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中的行为,讨论了中央政府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规制与地方政府保护面源污染生产者行为的困境,从而导出政府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应该减少直接行政干预,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控制自然资源的输入和污染物质的输出,引导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的形成,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