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成果,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多元文化身份”批评。在文化多元的当今时代,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走向融合,不断完善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丰富文学批评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方法,分析了古代埃及文学中攫取权力、制造死亡的恐怖母神,令人疯狂沉迷,导致毁灭的妖女,不守妇道、见异思迁的妻子等“毒美人”形象,解读其复杂性,揭示“毒美人”形象在男权社会中的精神和文化特质,展现其文学与文化意义。并从传统人性中的善恶二分、男权中心社会、男性作家的女性观等方面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基于性别差异的普遍主义的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前提,研究视野偏狭于抽象的女性主义政治,却忽略了国族、阶级、代际等范畴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王安忆小说宏阔的历史意象、别样的性别政治以及“共和国之女”的身份认同,使其所建构的女性图景具有更为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对王安忆小说的代际意识与性别政治的研究,或许能突破那种偏狭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思路,从而能在一种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想像。  相似文献   

4.
台湾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乡愁”强烈地显现出“遗民”内生性“故乡原型”的原始驱动力和顽强的中国民族意识。台湾文学的“乡愁”演绎着对中国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民族国家认同之思。分析台湾“乡愁文学”中的遗民情结,并由此影响两蒋时期在台湾岛内外社会政治因素关照下的“故乡原型”意象在文学“乡愁”中的独特存在,揭示台湾“乡愁文学”叙事中,“战斗文学”面具下“怀乡”的“乡愁”叙事、“女性文学”凄美牵魂的“乡愁”叙事和“无根”文学在原乡时空叙事下“乡愁”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5.
“美国梦”一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主题。19世纪后期以来的“美国梦”文学中,女性形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或传统顺从,成为了“美国梦”悲剧的牺牲品;或独立自强,在追梦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对“美国梦”文学中经典女性形象的分析,可看清一个多世纪以来女性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艾丽丝.沃克为当代黑人女性文学的建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理论(womanism)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的分水岭。通过对《紫色》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的分析,旨在展示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及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建立伊始,就把建立一个有别于主流文学传统的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作为它的宗旨。本文旨在探究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文化及传统,从而建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从种族、阶级与性别视角下的文学范式,并通过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表述方式、共同的文化隐喻,寻找黑人女性写作的文化根源,从而建构黑人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及审美衍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是泛指对女性文学的所有批评,而非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把“发现”被主流文学批评曾经掩盖了的另一半历史的真实、构筑女性美学体系作为最高理论指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自把女性文学视为“值得被研习的艺术”时起,经历了三个历史层面的审美衍进:一、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二、挖掘被传统的主流文学批评所掩盖了的原本就存在着的女性文学传统;三、确立女性文学独特的审美标准,构筑女性美学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10.
舒婷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不仅标志着“人”的复归和“女性”的觉醒 ,同时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她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女性书写 ,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歌的发端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视角介入中国当代文学 ,不仅能够以男性不能企及的女性经验弥补传统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诸多局限 ,而且能够构成迥然有异于传统文学史观的意义体系 ,便于我们从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变的脉络进行梳理。从焦灼书写“空白之页”向构建一种宽容的言说氛围的转型———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新世纪里呈现给我们的值得期待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具有强势的推动力量,然而外来的话语资源与本土的现实语境之间具有难以弥合的裂隙。文章从女性主义的“女性气质”、“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系列范畴的情形入手,揭示了本土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写作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种种误读或疏离处境。  相似文献   

13.
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女性电影一直在文学评论的夹缝之中生存发展。以电影《无穷动》为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方法,重点将我国女性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探讨了女性电影这一特殊文学及传媒现象发展的状况。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并从"对抗还是对话"讨论《无穷动》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存在与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有关“女性文学”的研究,目前国内虽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视野和格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站在客观、全面、本质的角度上分析研究“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应突破主体,突破文本,观照“女性主义”阅读反应。“女性文学”与女性典型形象密不可分,“女性文学”只有自觉地开掘两性公共话语资源,走向文学人类学的历史性研究,注意受众的接受情况、作品的效应状态,才可谈“女性文学”的指称意义、范式用语的理论意义以及“女性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实现“女性文学”人类学的价值取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6.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灰姑娘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姑娘”故事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基本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已内化为作家创作的一种潜意识,这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式的女性形象,旨在阐释作家潜意识中的“灰姑娘情结”及其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文学旧体诗词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立的文学内涵和价值的文学现象,“九一八”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初声,成为中国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旧体诗词作品,由此,旧体诗词出现了20世纪以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有的作品延续、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边塞诗传统,咏叹悲歌慷慨的军旅生活,有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整体的社会情境中去体味这一事件,充满了家国之忧与救亡之切的尖锐沉痛的社会批判,还有作品对“九一八”事变作历史省思,透视研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讨其中的规律与教训。“九一八”文学中的旧体诗词显现了20世纪文学与文学传统的脉系关联,是闪烁着现代中国文学精神的创作。它所显示的旧体诗词在新的社会、时代中的创作实绩,为我们打开了考察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学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解读中西方的“鬼(Ghost)”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西方“鬼”的文字释义,寓意挖掘,价值评判,结合中西方文学中“鬼”的形象的探讨.人鬼关系的比较,揭示东西方“鬼”文学中的宗教情结,并透过中西方“鬼”的民俗和仪式的比较,探讨中西方“鬼”的异同,从而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个法门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颠覆蕴涵着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和二元论逻辑的形而上学传统,她们对女性特质、女性意识、女性身份认同等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极力提倡女性书写。这既是女性主义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西方当代哲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既深化女性主义文化批判、提高女性书写的精神境界,又使女性书写更切合实际、具有更强的现实穿透力,将是女性主义持久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女作家张洁自新时期以来关于女性和爱情婚姻的书写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书写的先导和典范,但通过详细的文本阅读,文章认为张洁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男性话语的突围。其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不仅没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构成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与解构。批评界对张洁“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者”的定位,只是一种盲目运用西方理论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