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夕拾集》是张建国近期出版的诗歌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大;二是作品表现的内容丰富;三是言志与悟道的作品具有感染力;四是作品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时期,大家都觉得当一个"事后诸葛亮"是不光采的事,后来我们才晓得,按照毛泽东同志时"实践论"里的道理看来,人们多是"事后"才成为"诸葛亮"的.诸葛亮决不能从娘肚子里一出来就有"神机妙算"的本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是慢慢地学得来的,而且也免不了要出错(比如失了街亭,就是由于错用了马谡).这就是说,诸葛亮自己,也是一个事后的诸葛亮.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事先的诸葛亮"?有的.不过,从人们认识的过程看,总是要先做"事后诸葛亮",以后才能做"事先的诸葛亮".有了后见之明才能有先见之明."事先的诸葛亮"要从"事  相似文献   

3.
探索生活道路的青年一代,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然要遇到自由和选择的问题。如何理解“自由选择”?这是十分令人困惑的。我们常常从自己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自由选择”。譬如,有的人认为,自由选择就是一帆风顺地满足自己愿望,因而常常为生活中遇到的波折  相似文献   

4.
表示货币买卖和交易的词,古今常用买、卖、售、贩等表示;文言中常见的另有市、粜、籴、货、购、酤、沽、鬻、粥、商、贾之属。这些词按其意义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买进所谓买进,即以钱财换进物品。表示这类意义的有买、籴、购、贳(Shi)等。①郑人有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②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张溥《五人墓碑记》)③杂扮籴米百姓三人同上。(无名氏《陈州粜米》)④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例①②“买”指把东西购进来,“购买”乃其本义,古今意义相同。成语有“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5.
“鹅湖之会”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淳熙二年(纪元1175年)。那时有两个唯心主义的重要学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一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他们在哲学问题上的分歧是:一个认为绝对观念的“理”在天上、“宇宙之间,二理而已”。另一个认为“吾心即宇宙”,所以“理”就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各立门户,争论不休。恰巧这时出来了个第三者,是浙江著名的学者,名叫吕祖谦,金  相似文献   

6.
谈“尾巴”     
清朝入关以后,中国人被迫留了一条辫子?帝国主义者曾加以亚谥曰‘豚尾’,把中国人比作一只猪。 五七年一阵狂风暴雨后?知识分子果然‘老实’了,噤若寒蝉了。后来,又觉得太‘万马齐暗’了。要造成一个又有这样又有那样的  相似文献   

7.
谈“眼力”     
人人都生有一对眼睛,用以观察事物,认识好坏,辨别真假,看清方向。虽然眼睛各有一对,可是各人眼力的强弱却大大地不同。只看到自己的鼻子尖,远  相似文献   

8.
由来已久,诸葛亮在广大民众的眼睛里,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群众迫切需要各色各样的智慧,因而也热烈地崇拜具有高度智慧的入。“三国演义”的作者掌握了这种心理,更把诸葛亮描写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料事如神、算无遗策的超人,造成民众智慧崇拜的突出的对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各个战线  相似文献   

9.
当前工农业的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已在全国各地方蓬勃地发展着,而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自应赶上去,自应使我们的科学研究为这大跃进的社会主义生产服务,总结这一伟大的生产斗争的经验而予以提高,再从提高的认识中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更大发展;这自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作到这一点,首先就应克服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障碍——“厚古薄今”的思  相似文献   

10.
谈“宁可”     
初中语文第四册附录《语法简表》(四)介绍了复习的主要类型。其中“选择复句”一栏,列举了常用关联词语“宁可……,也……”和“要么……,要么……”。这是没有错的。但我觉得“简表”列举的内容应当是最有代表性的,“宁可……,也……”的格式不及“宁可……,也不……”的格式典型。其实,这里关键的连词“宁可”。它用于选择句中有种种情况,可与一些词语构成选择关系,表现说话人的不同意图。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事情都是尚未实现,正待研究并须作出抉择的;二是通过比较利害得失,选取其中之一的方式;三是选取的一个方面,大都…  相似文献   

11.
在色彩缤纷的中国古诗中,回文诗是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回文诗顺念、倒念都成句,读起来趣味无穷。“清波碧水春归燕,细雨红富晚落花。”此联工整有韵,平厌对仗,且清新俊逸,寓意深刻。你若倒读,则又面貌一新:“花落晚窗红雨细,燕归替水碧波清”,仍不失对仗的工整。回文诗,重在“回文”,也难在“回文”,字句巧妙,全在“回”的工夫上。而整诗的回文,则更是难中之难。宋朝末年陈朝老一年“六言回文诗就另辟蹊径,为历代文人所折服。该诗正读为:“‘纤纤乱草平滩,冉冉云归远山。帘巷深空田永,鸟啼花落春残。”全诗倒读,则景留…  相似文献   

12.
谈“看穿”     
“我已经看穿了!什么人生,什么社会,什么理想,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一位青年朋友说的。 “看穿了”!反映着当前一部分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苦闷和失望的心情。他们的“看穿”,具体说来: 一是“一切都假”。经历十年大动乱,耳闻目睹打着“革命”旗号的许多黑暗、丑恶甚至是反动的东西,以及社会上还有不少不正之风,由此他们认  相似文献   

13.
谈“沤”     
楚方言词"沤"的本义为"浸泡"。"涹"、"沃"、"渥"不仅在"浸泡"义上是"沤"的通假字,而且在词义演变关系上存在相似性。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沤"不仅保留其在古楚方言区的本义,还新增了古代汉语没有的"发霉"、"霉烂"义,可以说是现代汉语方言对古楚方言词"沤"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拓展感恩教育的内容,构建感恩教育的互动平台。屯溪四中近年来由此开展的以德育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极具深意,为新时期促进师生的全面、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迪——在我们看来,感恩教育之于现今的成年人,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刊发丁学军先生和汪起发先生的两篇文章,供大家析读。  相似文献   

15.
说“聪明”谈“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很少有注家解释。近有一书释道:“蜀地江山景色虽美,然玄宗倩伤无心观赏”,比较滑稽。其实这两句的关系,前是兴句,后是应句。问题是兴句中的“碧水”、“青山”,是纯粹写景,还是传达一种主观的悲情?如是前者,那么这“碧”和“青”,当如“春水净如僧眼碧,远山浓似佛头青”(林通《西湖》)和“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刘禹锡《陋室铭》)中的颜色字,均表达景物的美感。如是后者,那么在这“碧”“青”颜色的后面,尚积淀着一种传达离别情伤、寂寞凄苦的特定的文…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连”与“联”二字同音,义也有相通的地方,使用时容易出错。因为“连”作为名词和连词使用跟“联”字比较有迥异的语法功能,一般还不会混淆和误用,可是,当“连”和“联”都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问题就多了。 动词“连”与“联”都具有“连接”、“结合”的意思,而且也分别构成了一些可以通解的双音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二字是不能通用的。归纳起来,二者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徐公豪同志《“莫须有”别解》一文,引据清人俞理初《癸巳存稿》卷三“莫”字条,谓《宋史·岳飞传》中“其事体莫须有”一句,当于莫字断句,即读为”其事体莫,须有。”徐同志再加以发挥,谓“近来言谈中,语末常带一‘嘛’字,含问意,意表惊叹。莫嘛同音,不过今古写法不同耳。举此或可助证俞氏之解为不诬。”此外徐同志还引了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的两段话,认为这两段话均应于莫字断句。谨按:俞理初对“其事体莫须有”一句的理解和断句,是错误的(详下);徐同志就俞说而加以发挥,训莫为嘛,认  相似文献   

20.
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被后人赋予丰厚、崇高的道德内涵,成为激励后人立志守节、坚持理想信念,以身许国、杀身成仁,自尊自强、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传统与崇高道德理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革命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战胜邪恶、创造壮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