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史研究中的困惑 ,并力图解开这些困惑而开始对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的。但开始是不自觉地应用 ,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人类学专家和论著 ,才进入到自觉阶段。自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开辟人类学专栏、出版“人类学文库”和组织“人类学高级论坛”后 ,才把人类学的“蛋糕”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学者访谈录 ,从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经历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理论的探索 ,中国学者对人类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所作的努力 ,中国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 ,中国人类学与国际人类学的交流 ,中国学者对人类未来的关怀等方面 ,对中国人类学近 2 0年的发展作了比较忠实、全面的记录 ,这对中国人类学史史料的积累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一件大事。我们从《人类学的世纪坦言》坦率诚恳 ,如实说出的关于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况、意见、观点、看法和评论中 ,既看到了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 ,又窥见了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4.
稿约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99年创刊起始终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注对重大的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在学院内外的学者、专家、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被评定为江苏省一级期刊。为进一步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本刊从2005年第1期起扩版至64页,并特设“名家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息经济与管理”、“网络媒体进展”、“语言·文学”、“法律·政治”、“历史·哲学”、“高教理论”等专栏,欢迎学院内外广大作…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以其"以人为本"的学科性质对人类回溯自身的认识历程有特殊意义。在其诞生一百多年间,都是西方的人类学家们对原始简单社会的异文化进行研究。中国学者费孝通力挽狂澜,着力于自己民族的人类学研究,由此拨转了国界人类学的大方向,开拓了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此后这一研究脉络不断丰富。《乡村人类学》一书的出版即是作为中国乡村学派出现和崛起的记录和见证。  相似文献   

6.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型学术理论刊物,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确定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反映西南地区各种民族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密切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为了给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平台,我们将于2007年开辟一系列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专栏。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集中阐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为学者们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党的民…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正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于 1 997年1 1月在厦门召开了首届讨论会。与会者们的热烈发言和相关著作表达了用崭新的现代性的理论和方法诠释传统文化、审视文学艺术 ,进而与世界对话、接轨的信念。这种来自人类学的视野和成果 ,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 ,参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很有益处。正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教授所说 :“我们既不能凝固于‘中心’、凝固于‘本质’、凝固于‘结构’,也不能凝固于文化绝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学人类学的目标是通过文学与人类学的融通来达成文化的多元和生活的多样 ,从而解除人类精神和物质的痛苦。这种融通或结合对 2 1世纪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里 ,我们郑重推荐三篇讨论文学人类学的短文 ,以期读者、学者增进对文学人类学的了解、关心和扶持、推动 ,使中国的文学人类学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9.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研究”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正值笔者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年。因此,本人首先是《复旦学报》新生20年来的一个同龄读者。作为读者,从学生到教授,《学报》是我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活的流动教材。由于这20年改革开放与发展很快,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类、尤其经济类的大学教材跟不上时代步伐,其“过时率”或“折旧率”不断提高。人们对新知识的了解从课堂上和教科书里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于是,学生时代的我便把《学报》作为自己的一种课外补充阅读材料。毕业后也作为教研工作参考资料之一,经常翻阅。《复旦学报》不…  相似文献   

11.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2.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与西华大学学术期刊部联合在《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办“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专栏,特向海内外学者征稿。  相似文献   

13.
一点希望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 )已经创办五周年 ,可喜可贺。现在 ,高校差不多都办有学报 ,有的人们喜欢看 ,有的没有多少人看。但学报的质量 ,不能只看读者多少 ,主要看它在学术理论界的影响和作用。既然是学报 ,主体应当是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 ,应当是经过学者们伏案研究 ,苦心焦思 ,有创见 ,能说出一点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这样的文章 ,学者们爱读 ,一般读者也爱读。翻开刊物的目录 ,可以一览作者的阵容 ,人们往往关心名人的文章。但名人的文章 ,并不都是学术研究成果。就象现在晚会多了歌手们唱不出新歌一样。学报 ,应当发现和培养真正…  相似文献   

14.
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了1989年12月28日至1990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都市人类学国际会议”,现将会议盛况和几点感受札记于后。 1 这次盛会由中美两国人类学者和民族学者共同发起,得到美国温纳·格伦人类学研究基金会资助,并经过国际人类学及民族学联合会所属都市人类学委员会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的。这次以都市人类学为主题的专门学术会议,不仅在我国是第一次举办,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亦尚属首次,因而受到国际同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复旦学报》 (社科版)1987年第二期“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探讨”专栏刊登了我的文章《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兼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期还刊登了蒋学模教授《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应有怎样的格局——兼与舒元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我仔细拜读了《商榷》一文,很受启发,同时也感到有必要澄清其中的若干问题。下面本着学习和求教的愿望,坦率地讲出我的看法,以就正于蒋老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7.
龙协涛1945年生。北京大学教授,编审,曾担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10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任期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出版《文学阅读学》、《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读者反应理论》等著作6部;选编的书有《鉴赏文存》、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汪曾祺散文精选《京华心影》等7部。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一个阶段的筹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开辟的“美国研究”专栏与读者见面了。这个专栏的宗旨,是促进美国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在美国,有独立的人文科学的分支学科“美国学”(American Studies)。其雏型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它还孕育于“美国文明史”的母体中。1948年,特列梅因·麦克道威尔的《美国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学进入幼年时期。50年代,美国学的主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属于基础学科,在大学里也普遍设置了人类学系。在我国,人类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在学术界、大学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了解学科的历史,准确地把握人类学的焦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展望学科的发展。笔者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托,约请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4所大学的学者做了这一组笔谈。云南大学的陈庆德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民族学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他认为人类学的理论性存在问题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批评了人类学的"反理论性"趋向。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从国外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发展得出结论: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取向是以国外社会的实地调查为依据的研究,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必须转向海外和国外研究,使中国从一个民族志的田野变为民族志的主体。事实上,国内的一些博士生已经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厦门大学的彭兆荣教授认为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主题是讨论"关系",或者是研讨"和谐关系"。笔者简单地概括了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指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对田野调查、族群与区域研究、应用研究、历史研究取向4个方面进行思考。当然,本次讨论是极为有限的,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及同行们更多地关注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