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当我打开文档,在键盘敲下“我未曾谋面的奶奶”几个字的时候,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沉思良久,不知如何写下去。在我的文字里,我写过父亲:《父亲的小推车》《父亲的垛玉夼》《告慰父亲》,写过母亲:《妈妈,我想您了》,且以母亲为原型写了中篇小说《菊娘》,我写过我爷爷:《祖孙开荒》《我的爷爷》,  相似文献   

2.
我是2004年接触到的《山西老年》,原因就是父亲偶然的一次得病,再加上父亲的年纪已越来越大,从日常生活和诸多事情上都需要我的照顾,父亲便和我住到了一起。我的父亲是1945年参加工作的离休干部,现年83岁。他离休后《山西老年》给了他又一次青春活力,成了他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3.
夏风英 《老友》2014,(6):69-69
正我初次和《老友》相识,还是在父亲家里。那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星期天,我去看望父亲。一进门,我就看见沙发上有一本《老干部之友》(《老友》曾用名)杂志,便顺手拿起来翻阅。父亲见我看得很认真,便说:"孩子,你拿回去看吧。"回到家,我把杂志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觉得该杂志内容丰富、文章短小精悍,很有阅读价值。从那以后,我经常往父  相似文献   

4.
王慧令 《老友》2015,(2):69
对于《老友》,我充满感激之情。首先,感谢《老友》伴随我父亲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其次,还要感谢《老友》帮助我的老伴战胜了病魔。很多读者称她为良师益友,但我的经历却告诉我:《老友》是亲人、老师、朋友,是有益于健康、延续生命的天使、保护神,结识她真乃人生中一大幸事。我怀念父亲时,总会牵出对《老友》的一段  相似文献   

5.
父亲投稿     
贾亮 《山西老年》2010,(2):68-68
前几天,父亲送给我一本《山西老年》,神秘且自豪地告诉我:这里面有他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并对照着打开父亲的作品欣赏起来,看着父亲那变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我父亲生前与所在村民组订立了《土地承包合同书》,承包了村民组1亩耕地,承包期为30年。作为女儿,尽管已经出嫁,我仍不时抽空回来帮助鳏居的父亲耕种土地。去年初,我父亲病故后,我作为父亲的唯一法定继承人,开始经营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去年10月,村民组以我的户口不在该组为由,强行收回我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请问,我是否有权继续经营父亲生前承包的耕地?王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典型的诗词爱好者,到老了仍每天不忘读读诗词,乐在其中。我的父亲也是一位诗词爱好者,小时候家里有影印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古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背三字经,百家姓,后来又教我背唐诗三百首,因而我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我1955年6月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那时父亲郑洪升是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哲学教员。我父亲只上过3年私塾,他如果要将当教员的职业持续下去,需要刻苦自学。从我出生起,见到最多的场面,是父亲趴在桌子上看书写字,父亲是抱着一岁的我看完《资本论》的。  相似文献   

9.
立立同志: 你好!多谢你几次寄来你父亲穆木天的遗著《穆木天诗选》、《穆木天诗文集》以及你母亲彭慧的遗作《不尽长江滚滚来》,捧读之余,使我深受启迪;又读到你两次寄来你父亲所写有关我的诗和诗集的评论文章,更使我深受感动。大家都知道你父亲穆木天同志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启蒙诗人,是中国诗坛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但很少人知道他还是一位有深刻修养与敏锐目光的诗歌评论家。他所写的《郭沫若的诗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代散文,它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动人情景。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文字记叙,抒写出家人父子骨肉至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伤感情绪。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正因为有了自己的“写实”,才充分体现了本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1.
杨火根 《老友》2021,(4):14-14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的许多记忆,但有些事却历久弥新,永远不能忘怀,我的入党故事就是这样的。我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一个搬运工,新中国成立前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被人轻蔑地称作"挑脚子"。父亲不是党员,但对共产党、对新社会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童年时,经常听到父亲哼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那情真意切的哼唱声。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专业户》编辑们:你们好!我太敬佩你们了,自从我与《专业户》杂志交上朋友后,几年来《专业户》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和效益。三年前我和我父亲把我的创业事迹给你们寄去后,又加上编辑部多次来电咨询、核实情况,后来,在《专业户》杂志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3.
父亲逝世时,很快即将过了四十个年头,我曾许下心愿,要把他的身世与著作、他在中国文学领域内划时代的贡献流传后代,我自己率先编出了一部《柳亚子年谱》。但是,像我在书的(后记)内所说的,我追随父亲左右的时期短促,大部分在重龄及青年少时代,此后逐渐减少,以至最后完全分离,他在国内住家而我则长久居留美国。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上海与双亲短期内“鸥梦小圆”(父亲曾请尹瘦石先生绘《鸥梦圆图》,却也是我们最后团聚的一次。在《后记》内我自认写年谱的困难,我所知道父亲的事迹与接触到他的言行“都不够充实”。同时,…  相似文献   

14.
亲情: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是心目中的第一大恩人——把二哥视作恩人胡适在虚龄五岁之前,同父亲胡传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似懂非懂,故而影响不深。即便如此,也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道:“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方块字教我认。”“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师》,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爱,斯为圣人。”这部书,胡…  相似文献   

15.
关于衍太太     
鲁迅在1926年10月7日写《父亲的病》中,是这样描述他父亲即将咽气时的情状: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相似文献   

16.
陈声波 《老友》2008,(11):60-60
《老友》专家门诊:我父亲81岁,去年冬做了升结肠胰腺癌摘除手术,术后服药,恢复良好。请问:我父亲今后要注意些什么,还要作什么检查,是否还要坚持吃药?新余市·魏××  相似文献   

17.
正"这有一封信,它寄给父亲,我是你的儿子……我不会让你失望,所以我不得不去。不得不去做正确的事情,免除遗憾。做这些事,只因我爱你……"这是电影《我的父亲》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从得知父亲不幸患上癌症,到决定为父亲拍一部电影,再到父子俩为了完成这部电影所经历的辛路历程,姚金飞因为这部电影而完成一次人生的蜕变;也因为这部电影,姚氏父子之间几十年的爱被深深地印刻到了那一格格的胶片之上。姚金飞,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曾经在《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多部影视剧中出演角色。  相似文献   

18.
《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华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书中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爱。读书时,每一页我都是用颤抖的手翻过的,我被书中的每一节、每一段而深深地打动。 《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是以父女之间的坦诚对话为线,穿插着一个身患癌症的老军人的临终日记,从而组成了一幅普通人对生命渴求和对  相似文献   

19.
记得11年前,因怀念逝去的父亲,我写了一篇小短文《无花果》,寄给了《山西老年》。在机械行业搞了30年技术工作,那是第一次给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 年代初,父亲家从宣武区搬到复兴门新居,与萧乾、文洁若老师一家为邻,而且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门对门.从那以后,我们与萧老一家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至今已有30 多年的"邻龄"了. 您可能会疑惑,平民百姓与文化名人是如何成为邻居兼好友的呢?我想,这应该缘起于我父亲和萧老这两位"老北京"的一见如故吧.父亲搬到复兴门后,我的小弟世杰照顾父亲的起居生活,给老人订了一份《北京晚报》,作为他的"精神食粮".每天下午报纸快送来的时候,腿有残疾的老父亲便扶着楼梯从五楼"慢步"到一楼去取报纸——这成了他每天一次的锻炼,乐此不疲.我家对门的萧老,当时也订了报纸,包括《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达七八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