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斯巴达克思》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家拉发埃洛·乔万尼奥里的长篇历史小说,出版于一八七四年。作者是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英勇战士,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小说以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斯巴达克思率领的伟大的奴隶起义为题材,热情地歌颂了奴隶们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作者以此来鼓舞意大利解放斗争的参加者。意大利民主派领袖加里波第读了这部作品以后,在写给作者的信件中说:“我希望我国的同胞重视这部伟大作品的价值,而且,在读过它以后会深深地相信:如果事情关涉到神圣的自由事业,保持毫不动摇的坚毅精神那是非常必要的。”象《斯巴达克思》这样正面描写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关系、颂  相似文献   

2.
在讨论“人如何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问题时,传统有关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都忽略了行动者与处境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萨特的思想出发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解答。萨特认为,人的行动虽受“现实性”的制约,但人仍是绝对自由的,因他能通过赋予现实性以意义而把它塑造为具体的处境,并在这一处境中作出他的选择,承担他的责任。因此,自由与处境虽存在着矛盾,但自由仍有着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在意大利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中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起义波及整个意大利,历时三年多。起义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起义军发生了几次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什么起义军会发生分裂呢? 苏联学者米舒林认为,斯巴达克起义军中有奴隶有自由农民,奴隶要求离开意大利回到自已的故乡以求得解放,自由农民则要求收回被剥夺的土地,不愿意离开意大利。所以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表现了人在一个荒谬、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所经受的焦虑、仿徨和苦闷。其男主人公查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名贵族青年,他既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人,又天生有着自由的意志,背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枷锁而内心却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和做作的愤恨与不满,处于历史性的困境。查尔斯和自由的崇尚者莎拉相识之后,他们二人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的不谋而合使他心中压抑的天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一步步地被莎拉触动、点燃并燃烧,最终追寻莎拉而去。查尔斯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束缚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到战胜自我的精神蜕变,最终突破了那个时代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辉煌的明天陈松21世纪──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明天在即。明天对于人类,是一支永远熊熊燃烧着的火炬;人类对于明天,是一种永恒的向往。因为有明天,人类便有了追求,便从愚味奔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有,从落后跨向进步。为了明天,斯巴达克思高高举起...  相似文献   

6.
魏际瑞是"易堂九子"中唯一的一位非遗民。在甲申、乙酉之变之后,魏氏不得已而出应清廷之试并频繁游于清幕,但他一直有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因此,在游幕过程中,思归与思隐成为纠结在其内心而无法排解的情结,这也自然而然成为他诗文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潮州送屠梦破序》是一篇"别调"赠序,突破古人赠序之窠臼,藉送人而抒发其一己之愁,思奇语妙,行文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魏氏文章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7.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特征。"他根据自由的性质将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不仅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探究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而且深入人的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并揭示出现代西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指出现代人何以可能实现积极自由,由此而形成其独特的逃避自由理论,然而这一自由理论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但他在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中,就蕴含着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根基和分析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理想社会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去分析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政治解放的过程就是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为拥有个人信仰、追求自由利益的个人的过程;随后的人类解放过程就是国家自行消亡,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过程和人克服市民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自利的人性而逐步发展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戏剧形成了强烈的剧场性,这与他提炼的戏剧冲突是有密切关系的.他将戏剧动作和冲突建立在主体心灵中的生命期待与追求之上,形成一种生命依存与命运纠葛的关系.他将动作的外在对抗性和内在矛盾性的冲突过程予以精巧的编织,始终抓住蓄势、聚焦、节奏这几个关键词去营造更具艺术张力的戏剧冲突,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剧场性,对受众的情绪形成影响与控制,主导着审美接受心理.惟其如此,他的戏剧冲突形成了四个最能感染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哲学乃人类智慧之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息息相关,正可谓哲学自始至终都是"人的哲学",而人生在世上终究都是"哲学的人"。只是发展到近代,哲学才开始把目光真正聚集到人自身。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肇始者,他从怀疑一切出发、以我思为阿基米德点、以"我思故我在"为哲学的第一原则建构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但笛卡尔对我思的界定却是有限化的和实体化的,这样的自我只能是画地为牢,恰恰在自身的探究中迷失了自身。  相似文献   

11.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私人书信中,提出了“人身上的人”这一命题。陀氏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对这一问题都在进行着思考。其作品《罪与罚》中,“人身上的人”之谜的发现伴随着拉斯科尔尼科夫精神探索过程。这位悲剧性主人公看清了世界异化的本质,他脱离了他所属的社会,并且企图通过个人的抗争表现个性与自由。但是拉斯科尔尼科夫曲解了自由的含义,自由意志发展成为带有强制性的权利意志,这标志着主人公内在自由的丧失。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在基督虚己的爱的感召之下,通过受苦受难净化自身,摆脱了罪的挟制,走向了精神复活。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共和国末期。这次大规模的、发生在意大利本土的奴隶起义,自古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马克思称赞斯巴达克“具有高贵的品格,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的代表”,列宁认为“斯巴达克是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对革命导师的这些评价,斯巴达克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也和历史上无数次的奴隶起义一样没有获得成功。这是由于奴隶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要求提出和建立代表奴隶阶级利益的新的社会制度。因此,必然要归于失败,这是一条不以人们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揭示了思维是人的本质属性,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他的"我思"直接启发了康德,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笛卡尔的怀疑思辨哲学无疑是刺破中世纪黑夜的理性之光,他的"我思故我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价值。然而他的理论缺陷也恰恰在于他的"思"与"在"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当了作家以后,仍然保持着勤俭朴素的农民本色。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按通知要求可以进场观看《小二黑结婚》的演出。《小二黑结婚》是自己亲手写的,他很想看看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搬到舞台上以后效果到底好不好。戏快开演了,他急急忙忙朝剧场走去,谁知刚走到门口,就被看门的给挡在了门外。  相似文献   

18.
著名大学问家于光远,今年已88岁高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他的身体不好,但他的思想创造力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他有这么两枚印章,一枚是“无时不思,无日不写”,另一枚是“服务万岁,创造万岁”,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解释说:“这不是警句,更不是格言,只是本人的习惯。人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写作。我感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学问值得去思考。思考了就想留个记录,就去写,多年如此,养成了这个习惯。自己体会到,这种思与写有助于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正是这样的思与写,使他思想年轻,与时俱进,生活充满欢乐。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侧重于强调经济在实现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而考德威尔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诗在这一过程的作用进行了创造性地阐发。通过抓住诗提供幻象这一特征,考德威尔论述了诗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这也是诗起源的经济动因。同时他强调诗通过扩大人们共同的情感世界,为人们提供更强的合作纽带,让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藉此增强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并没有抓住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把自由与因果性的本原关系给搞反了。海德格尔的批判包含三个环节:他将因果性范畴与其经验性的运用混为一谈,从而将本与时间无涉的因果性范畴转变成一个具有内在时间性特征的概念;他篡改了康德的超验的自由理念,将其与先验自由混为一谈,进而取消了康德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所作的重要区分;他通过对康德的“理性事实”的发挥,将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在人的经验性意识给“统一”了起来,进而将具有“自我立法”功能的实践自由转变成他所谓的“存在的自由”,即“让—存在”。海德格尔与康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自由之主体的角度而后者是从“能力”的角度来规定自由概念。前者的优势在于它似乎可以从“存在”的层面为人的自由奠基,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它可适用于任何自由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