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南宋末年蒙宋形势对比南宋末年政治紊乱,民生凋敝。权臣贾似道“专恣日甚”,“威福肆行”。大搞党同伐异。正直的官吏受到排挤,贪官污吏、奸(亻妾)小人得到重用。以致官场中“货赂公行,熏染成风,恬不为怪”。南宋的军队素质很差,士兵多“老弱溷(肴殳),校阅弛废”。将官不能带兵,只会“剥下媚上,背公首私”。致使“士有离心而无斗志”,土兵中流传着“战不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是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他们人数多,力量大,影响深远,一直左右着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的诗坛。南宋中期以后,永嘉人徐玑(灵渊)、徐照(灵晖)、翁卷(灵舒)和赵师秀(灵秀),公开反对江西诗派;因他们四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灵”字,故称永嘉四灵。江西派以杜甫为师,四灵就摒弃杜甫,  相似文献   

3.
畲(音奢,Shè)族的名称,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即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汉文书籍上。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年)的《后村大全集》卷93,《漳州论畲》载:“畲民不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1236—1282年)的《文山全集》卷11,《知潮州寺丞洪公行状》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剽劫。”可知当时“畲民”和“輋民”两词并用。到了明代,“畲民”、“輋民”、“畲徭”、“輋徭”等称呼都有使用;不过畲民一词,比较多见。以后,畲民这个名称,更  相似文献   

4.
南宋立国于东南,非常重视川陕:川陕是南宋朝廷号令中原之地,“将图恢复,必在川陕”;川陕是南宋文人魂牵梦绕之地,“剑指三秦,一战东归”;川陕是南宋人民无法割舍之地,“倚雍之强,资蜀之富”;川陕捍卫了南宋半壁河山。  相似文献   

5.
袁崇焕之死     
孙景 《社区》2009,(17):46-47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位大将死得特别冤。如西汉的韩信,汉家天下十之八九都是他打下来的.但最后却落了个被缢死的悲惨结局。再如南宋的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金,保卫大宋,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但是,死得最冤的还要数明末大将袁崇焕。  相似文献   

6.
南宋军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顿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7.
“晚唐体”在宋代有过两次兴盛,一次在宋初,一次在南宋后期。前者以“九僧”等人为代表,后者以“四灵”为代表。“四灵”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创作题材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宋初的“晚唐体”都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栻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陆九渊、吕伯恭齐名的道学家。宋人陈亮曾指出:“乾道间东莱吕伯恭、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 (《陈亮集》卷二十一)《宋史·道学传》将朱熹与张栻并列,朱熹亦曾多次表示张栻的学说对他“多有启益”,“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南轩文集序》)可见,张栻的哲学在南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张栻的哲学对深入掌握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理学与心学的分野以及理学与事功学派的论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副词“都”是语义所造 ,即由“聚集”义动词“都”语义引申而来。其产生于东汉 ,发展成熟于南宋 ,普遍使用于元明 ,元明时代副词“都”的语法、语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在语法方面 ,副词“都”一般位于谓词性成分前 ,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 ,与其后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语法结构关系 ;在语义方面 ,副词“都”均为“全部”义 ,表示对复数或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的总括 ,与其所总括的复数和整个人事物以及时间、方位、处所等构成语义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贵含蓄     
诗贵含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含不尽之意,(?)言外”。后面一句就是说的诗贵含蓄。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这些说法都道出了诗的奥妙。陈与义咏牡丹一诗中说: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杰出的诗人,这首诗写于南宋,南宋的半壁山河沦天金人之手,(?)  相似文献   

11.
唐宝历二年(826),洪州开元寺僧善信进入随州大洪山,其所建庙宇在唐、五代和北宋三度得到赐额,即“幽济禅院”“奇峰寺”与“灵峰寺”。北宋徽宗朝灵峰寺革律为禅并更名为“保寿禅院”,绍圣元年(1094)曹洞宗传人大洪报恩奉诏住持,开启了两宋之际曹洞宗复兴的历程。在大洪报恩、芙蓉道楷等住持的建设下,保寿禅院虽然经历战乱和禅宗内部的变化,但大洪山一度成为曹洞宗的传法中心,推动了南宋曹洞宗的振兴。南宋后期曹洞宗再度陷入困境,保寿禅院也渐趋衰落。宋代大洪山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既是宋代曹洞宗由低谷走向繁荣再逐渐衰落的缩影,也揭示了宗教与朝廷、地方政府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南宋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进行论述。首先对事功之学的理论依据“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作了分析,后依次对讲求实效的“实政与实德双修”的政治教育观、道德与事功相结合的“义利双行”的伦理观、“据往知今”的历史观都给予客观的评述。由此进而说明南宋事功之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从中获得某种历史的启示和可供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守内虚外”是北宋初期确立的三大国策之一 ,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这是长期以来史学界的一致看法。实际上 ,南宋与北宋比较 ,国内外情况不尽相同。南宋有着比北宋更为严峻的边疆形势 ,这就决定了南宋不可能仍然以此作为其国策 ,而是既要“守内” ,又必须重视防外。  相似文献   

14.
南宋初年的钟相杨么起义,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陆耕水战”。起义军所使用的优越于南宋官军的“车船”,“拍竿”及“木老鸦”在“陆耕水战”中起了很大作用。本文对此三者试加考证。一、“车船”钟相杨么农民起义军活动在河渠纵横的洞庭湖地区。但是起义军最初并无“车船”。岳珂《金佗续编》卷二五,百氏昭忠录卷九,鼎澧逸民叙述杨么事迹一记载:“水贼初未有车船……”只“打造海鳅,棹橹等船……奈程吏部兵力单弱,又未有水军战船,但坐视杨么等在江湖跳梁,莫之或制……偶得一随军人,元是都水监白波辇运司黄河埽岸水手木匠都料高宣者献车船样,可以制贼……打建八车船一只,数日并工而成”。但程昌寓在围剿起义军时“必欲以车船炫贼,竟发车船以进”,结果,“沚  相似文献   

15.
在南宋中后期古典文学向世俗文学转变的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转型比如“地方士绅”“江湖游士”一度受到学界关注,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刘克庄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备受瞩目。以往多将其视为辛派中人,但与稼轩词“英雄失路”不同,后村词多表现南宋政治乱象下衰世式的“英雄失志”,频繁抒发的归隐之志也流于形式。在地方世界中,以词频繁酬赠带有经营地方人际网络和游戏文字的意图,但士大夫文学传统仍然制约着士人创作惯性,频繁使用的典故、理学话语与其内在情志的贫瘠反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矛盾,与梦窗词有着内在的时代共性。后村词中的多重视野显示了南宋后期词体中士大夫精神的衰退与挣扎,与南宋后期文学世俗化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6.
赵开酒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开是南宋初年的一个著名理财家.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到绍兴七年(1137),他曾相继担任同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川陕宣抚处置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四川都转运使等要职,创立了一套新的财政模式,大体上奠定了南宋四川赋税体系的基础.绍兴七年,四川的财政岁收高达3667万缗,其中,“劝缗激赏等项窠名钱物共二千六十八万”,都是新增税收.这比北宋末年四川的1599万缗财政岁收几乎多了一倍.  相似文献   

17.
在南宋,“绍兴和议”之后,曾经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淮河”正式成为宋金两国的界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南宋的很多诗歌作品中涉及到了“淮水”意象,这些富有爱国情感的篇章再次奏响了南宋文学的爱国情调。这一时期形成的“淮水”意象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涵义:其一是深沉的边境之感;其二是真诚的恤民情怀;其三是强烈的忧国之心。它还具有易感发性、历史性和相对稳定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浙派诗群发展到清代中期,其所面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与清代初年已有很大不同。这一时期,政治高压更为严重,文字狱案盛行,清代几次大的文字狱案几乎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士人动辄以文字得祸。面对这样的政治和文化生态,士人创作和治学时“斑斑显言”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但是,以不求仕进且与王朝持“离立”心态的浙派诗人,心中幽绪总得抒发,故国深衷还需排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其创作、治学的关注点投射向两宋尤其是南宋时代,曲折、隐晦地表达其胸臆,形成一种“隔代同声”的叙事策略。在诸多涉宋创作与撰著中,《南宋杂事诗》在这类撰著中具有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本文用“诚斋”).江西吉水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之一,平生诗作,自编成集,存稿四千二百三十四首.他和友人尤袤(延之)、陆游(务观)、范成大(至能)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对当时和后代诗坛,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宋艺术家姜白石以一介布衣之身,傲然立于群星璀璨、名家辈出的宋代文坛之林,且向风慕义者,自南宋直达清庭,影响及于几个世纪。他的一生,虽称不上伟大,但用“卓越”一词形容绝不为过。他是南宋罕有人匹敌的全才。“少小知名翰墨场”,其诗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