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柯夫和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 ,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目的域的映射。这种映射 ,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中的关系。汉语成语具有定型性的特点 ,并多有书面或口语的来源 ,它形成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将其来源固化在它的意义之中。人们使用成语时的思维过程 ,是将成语及其包含的篇章内容 ,作为一个概念整体激活 ,并映射到新的语言环境所形成的概念整体上去。这种结构 ,存在于成语使用者的思维过程中 ,是始源域与目的域间的映射和互动 ,因而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4.
徐玉臣 《理论界》2009,(10):144-145
本文用认知图式概念来解释话语的连贯性,认为连贯性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是读者对文本中描述的事物、事件、概念、过程、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结果.在解读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运用大脑中已存在的三个层次的认知图式:脚本式图式、计划图式和主题图式.当他成功地把接收到的新信息匹配到已有的认知图式体系中并建立起信息槽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整个文本上建立起一个宏观主题图式时,他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连贯的解读.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读者需要对原有的认知图式进行修订.如果读者大脑中没有新信息可以嵌入的认知图式,读者便需要建立新的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5.
概念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就是把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范畴(源域source domain)框架(该概念域所蕴涵的推理模式inference pattern)映射(mapping)到抽象的概念范畴(目标域target domain)上。下面以"LOVE IS A JOURNEY(爱情是旅程)"隐喻为例来说明这一对应映射过程。  相似文献   

6.
Carrell的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以此为基础可对读者建立国际主题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总的图式认知模式。本研究不仅为国际主题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扩大了图式理论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06-210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福克聂(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是在线的意义构建过程。人们在理解汉语谚语时,会经历组合、完善、扩充等认知活动,将汉语谚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意义。概念整合理论能细致地阐释汉语谚语的认知机制和意义建构过程,为汉语谚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David Herman的话语心理模型阐释小说叙事文本,为"讲故事"话语实践寻找理论支点.文章以约瑟夫·康拉德的<青春>为文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该模型如何提供一个认知维度来帮助读者完成文本意义的解读,即阐述了人物定位过程与人物身份的建构,以及它与叙事视角的联系;大脑意识的身体化过程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表征叙事进程;大脑的意识散播性将个体之间抽象的思维情景化、社会化,从而展示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感话语的出现为丰富故事的主题甚至为文学类型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所谓"特质"对于考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理解人物冲突有着建设性的作用.这种互动的认知过程对于叙事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解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认知文化图式对英语谚语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文化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带有文化色彩和认知心理特点,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谚语就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文化图式下谚语具有可理解性。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图式的差异,谚语的认知理解变成了一个交际双方明示推理以及寻找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认知文化图式影响和制约着谚语的认知理解;而谚语理解成功的关键则需要认知文化图式有效的共享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隐喻构建的认知主体在构建隐喻时需要充分调取其世界知识、文化模式、人生经验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对各输入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表象、特性或内在结构的求同性关联或新创,经过比较、分析、判断、筛选等手段,留存源域与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最能体现认知主体意图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认知主体将各输入空间共享突显特征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事件和认知图式,完成隐喻意义的建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在诗作《告别辞:莫悲伤》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出心裁的奇特隐喻——"别离是死亡、地动及圆规复圆",这些隐喻意象相似点的挖掘和构建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及隐喻的映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由福柯尼耶等一些语言学家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理解语篇意义构建的理论。该理论对语言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人类的认知和意义的构建都离不开概念合成。概念合成理论能够阐释读者在语篇连贯建构过程中的语义连贯和隐喻连贯。  相似文献   

12.
语境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它在语言研究及使用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依据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笔者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是一个心理结构,是听众关于世界假设的一个分集.语篇分析,建立相关语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对语篇信息进行重构的认知过程.因此,语篇分析的关键在于读者能否将语篇中的信息与业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用关联理论的话说,就是在于读者能否找到相关的信息,获得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3.
章婷 《齐鲁学刊》2007,(1):88-9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人类通过其他具体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认知过程中,汉民族通过多种意象图式对时间概念进行建构。汉语中的时间概念隐喻分为时间是空间;时间是实体;时间是金钱。形成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三种隐喻方式。汉语时间概念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从事件图式、始源—路径—目标图式、弹子球能量传递的视角对语言核心句式的形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把句子中的动词与参与者的语义角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构离散—连续的语言核心句式图式表征的连续统,该连续统的建构表征了事件参与者不同级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图式理论概述 1."图式"的概念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81年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了认知图式的概念,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越 《兰州学刊》2003,(5):167-168
人类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 ,是以相关为前提对认知语境要素不断进行选择而获得理解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静态语境观的概念 ,本文拟从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出发探讨它对话语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学派继概念隐喻观及映射论之后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不同认知空间特征的类比、映射、整合及扩展,构建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意义.概念整合视角下的隐喻认知是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多空间的复杂映射,它是一个动态实时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思维活动.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认知主体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对隐喻的认知与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从一个具体语域“始发域”向一个抽象语域“目的域”的映射,在这种映射中存在着一种实体对应关系。通常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这一理论可用来研究词语多义现象和语义转变。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着许多嗅觉动词,嗅觉动词的隐喻义来自实指义。映射理论揭示了嗅觉动词隐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相同的嗅觉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